“膜原”及“邪伏膜原”学说之形成与源流

“膜原”及“邪伏膜原”学说之形成与源流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及明清医家著作中比较有特色的有关“膜原”、“邪伏膜原”的理论思想加以提炼、整理、对比、互参,试图对“膜原”及“邪伏膜原”学说的产生、发展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对各医家学术思想的了解,使我们对“邪伏膜原”的理论有一更深层次的认识,进而在临证实践中更好地把握“邪伏膜原”的证治,促进疾病的向愈转归。
关键词:膜原 邪伏膜原 学说 源流
自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引用《黄帝内经》的“膜原”概念,来解释当时疫病的侵袭途径、病理特点、传变规律,以及创立“邪伏膜原”的辨证论治方法以来,后世医家对于“膜原”这一部位也予以重视,对“邪伏膜原”的理论研究也较多。经过诸多医家的发挥、充实,使“邪伏膜原”的理论不断趋于完善。
1“膜原”学说之发展
1.1“膜原”概念的起源
“膜原”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在《素问·疟论篇》中讲,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其间日乃作也。”《素问·举痛论篇》中讲,“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膜原”王冰注:“谓膈募之原系。”《素问识》云:“膜本取义于帷幕之幕,膜间薄皮,遮隔浊气者,尤幕之在上,故谓之幕,因从肉作膜。”其按:募原亦称膜原。可见“募”与“膜”互为通假字,“募原”又可以称作“膜原”。〔1〕《灵枢·百病始生》中讲,“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耳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丹波元简曰:缓筋即宗筋也),邪气淫泆,不可胜论。”《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注:此处“募原”,指肠外之脂膜。〔2〕虽然《黄帝内经》对“膜原”的描述不甚详尽,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以下几点:一.膜原为 邪气停著的特殊部位,介于卫表与五脏之间,为薄皮隔膜;二.与肠胃相联系,上连于宗筋;三.其分布范围较广,为邪气结聚较为深的层次;四.邪气如停著于膜原,会导致邪气不能与卫气相行,而从卫表排出,病邪淫泆弥漫,故病势甚重。
1.2后世医家对“膜原”学说的发挥
1.2.1 横膈之膜与膜中空隙之处皆为膜原
清代医家何秀山认为:“膜原”既包括横膈之膜,又包括膜中之空隙。何氏在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所作的按语中讲:“《内经》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凡外邪每由膜原入内,内邪每由膜原达外。”〔3〕何氏把“膜”与“原”分别加以诠释,“膜”为横膈之膜,“原”为膜中的空隙之处,位于肌腠与胃腑之间,处于半表半里、内外交界之地,其在功能上与三焦气机的输布运行密切相关。因而,膜原为三焦之门户和关键,它既是外邪侵入体内的必由途径,又是体内邪气排出的必经通路。
1.2.2 人体内夹缝之处的间隙为膜原
清代医家周学海在《黄帝内经》有关“膜原”的论述基础上,汇通西方医学思想,把“膜原”的概念加以拓展,把其定义为人体内夹缝之处的间隙。在《读医随笔·卷四证治类·伏邪皆在膜原》中,周氏讲:“膜原者,夹缝之处也。人之一身,皮里肉外,皮与肉之交际有隙焉,即原也;膜托腹里,膜与腹之交际有隙焉,即原也;肠胃之体皆夹层,夹层之中,即原也;脏腑之系,形如脂膜,夹层中空,即原也;膈肓之体,横隔中焦,夹层中空,莫非原也!原者,平野广大之谓也。故能邪伏其中,不碍大气之往来,古书所谓皮中淫淫如虫行,及行痹、周痹左右上下相移者,皆在皮肉夹缝之中也。”〔4〕周氏认为:膜原范围甚广,包括皮与肌肉之间隙、腹膜与腹壁的间隙、肠壁与胃壁的中空夹层、脏腑的系膜与系膜之间的夹层、心包膜与横膈之间的夹层,这些地方都是邪气易于结聚潜伏的部位,而且由于腔隙相通,邪气浸淫的范围容易扩大,从而使病情加重。
1.2.3膜原为阳明之半表半里
清代医家薛生白根据湿热阻遏膜原的病理特征,提出“膜原为阳明之半表半里”之说。他在《湿热病篇》自注中讲:“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湿热伏于膜原证,既非阳明里证,又与伤寒之邪传里化热而在足少阳之半表半里证有所区别。根据湿遏热伏的病理特征和湿热秽浊之邪阻遏膜原的症状表现,多近于中焦阳明部位;而从寒热如疟的症状与伤寒少阳证之寒热往来症状相似,但不似疟之寒热发有定期,故薛氏认为“膜原为阳明之半表半里”更为贴切。〔5〕
1. 伤寒少阳证与湿热阻遏膜原证之比较

对比
证型
邪气所在的部位 致病的邪气 主要症状 病理特征 治疗方法
伤寒少阳证 邪在半表半里之足少阳 伤寒表邪未解,传里化热 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 少阳枢机不利 和解少阳

湿热阻遏膜原证

邪伏膜原 湿热秽浊之邪 寒热交替或寒热起伏,周身沉重,恶心,胸腹满闷,舌苔白腻甚或满布垢浊,苔如积粉 中焦阳明湿阻 宣透膜原
辟秽化浊

2“邪伏膜原”说之源流
2.1“邪伏膜原”说的产生与发展
2.1.1疫邪伏于膜原说
“邪伏膜原”说始于吴又可《温疫论》。在《温疫论》中吴氏讲,疫“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疟论》所谓横连募原者也。胃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皆都会于胃,故胃气能敷布于十二经之中而营养百骸,毫发之间,弥所不贯。凡邪在经为表,在胃为里,今邪在募原者,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邪气蟠踞于募原,内外隔绝,表气不能通于内,里气不能达于外……”。〔6〕由此可见,疫邪往往从口鼻侵入人体内,邪气潜伏之地,既不在经络,又不在脏腑,而是潜伏在表里之间的膜原部位。邪气蟠踞于募原,常常使表里之气相互阻隔。
2.1.2暑湿秽浊犯于膜原
清代医家雷少逸在《时病论·卷之四夏伤于暑大意·秽浊》中讲:暑湿挟秽浊致病,“是证多发于夏秋之间,良由天暑下逼,地湿上腾,暑湿交蒸,更兼秽浊之气,交混于内,人受之,由口鼻而入,直犯膜原。初起头痛而胀,胸脘痞闷,肤热有汗,频欲恶心,右脉滞钝者是也。然有暑湿之分,不可不察也。如偏于暑者,舌苔黄色,口渴心烦,为暑秽也。偏于湿者,苔白面腻,口不作渴,为湿秽也。”〔7〕
2.1.3伏邪皆在膜原说
清代医家周学海把吴又可“邪伏膜原”说加以发挥,提出“伏邪皆在膜原”说。他认为人感受四时不正

(0)

相关推荐

  • 寒温沟通论膜原(下)——辩证的统一(医理纵横)

    刘英锋 刘新亚(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级博士生 广州510405) 指导:陈瑞春(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330006) 指导:熊曼琪(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10405) 原载于<江西中医药> ...

  • 荆防败毒散的源流与应用

    荆防败毒散的源流与应用

  • UC头条:周仲瑛辨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

    周仲瑛教授行医70余载,对各科疾病皆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认识.纵观他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外感热病是重点. 外感热病有伤寒.温热病和瘟病之分 周仲瑛教授认为外感热病应该有伤寒.温热病和瘟病之分." ...

  • 小柴胡合达原饮治疗少阳邪伏膜原案 – 经方派

    患者X某,女,2020年2月24日以"头昏.胸闷伴胃胀20余天"为主诉初诊. 症见:头昏乏力,胸闷心悸,恶寒,时发颈项部胀痛,口干口苦,咽喉时有黏痰.胃脘部自觉胀满,纳寐差,小便黄 ...

  • 读方与用方(13)达原饮主治邪伏膜原

    达原饮主治邪伏膜原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达原饮方出自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一书.原文:"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 ...

  • 小柴胡合达原饮治疗少阳邪伏膜原案

    患者X某,女,2020年2月24日以"头昏.胸闷伴胃胀20余天"为主诉初诊. 症见:头昏乏力,胸闷心悸,恶寒,时发颈项部胀痛,口干口苦,咽喉时有黏痰.胃脘部自觉胀满,纳寐差,小便黄 ...

  • 邪伏膜原型湿温(肠伤寒)

    15   邪伏膜原型湿温(肠伤寒) 夏某,女性,45岁,1997年9月10日初诊.西医诊断为伤寒.患者发热9天稽留不退,微恶寒,汗出不多,遍体酸楚,胸闷欲吐,饮食不思,小便短黄,大便溏,舌苔垢腻,脉濡 ...

  • 临床失误琐谈:邪入膜原

    导读:临床经验固然需要总结,但更能提高自己的反而是在每一次失误之后的反省和改变,医疗容错率很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甚至严重的还会威胁到病人的生命,所以临床大夫都如履薄冰,对错误也很少开诚布公的谈谈,本 ...

  • 美洲原住民和澳洲原住民的人口锐减真的是传染病导致的吗?

    同样是常年与世隔绝,在遇到殖民者入侵的时候,非洲大陆上的很多名族貌似却并没有让人口锐减到濒临绝种的地步,西非的尼日利亚甚至经历过大规模的因为奴隶贩卖导致的人口流失,人口现在却依然过亿,超过几乎所有欧洲 ...

  • 原始点问答:何谓原始点、原始痛点、筋与筋伤?

    近年来风靡的"原始点疗法"是一套系统的养生法则,原始点强调平常调理身体,要用温热性饮食,落实蔬食寒热表,提倡热能生命教育.是本公众号一贯健康理念.有热能则生,无热能则亡.注重热能生 ...

  • 吃苹果的学问:什么是纸袋苹果、膜袋苹果、“纸+膜袋”苹果?

    每年的金秋十月到春节前夕,都是一年一度吃应季新鲜苹果的时节,然而同样是红富士苹果,即使是同一产地,其口感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皮硬有的皮脆,有的香甜有的寡淡,价格差异也很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本文给 ...

  • 《原神》玩家如何看待“原批”这个称呼?

    今日答疑来了,又是知乎网友的提问--<原神>玩家如何看待"原批"这个称呼? 我回答:莫名其妙. 你在路上正常散步看风景,对面一个路人突然往你身上贴了一张不干胶,上书&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