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 洛阳小学艰苦建校点滴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哟
☀ 在这里,你会更懂巫山!
我离开洛阳小学已26年了,提笔回顾那个时期师生自力更生、勤俭建校的工作点滴,真是令人感慨万分。
巫山县洛阳小学,原名响水小学,现与庙梁小学合并,迁建于巫山与湖北建始县交界的九龙桥,已发展成为一所设施完备、管理先进的寄宿制山区中心小学。但在40多年前,它还只是猫子山脚下的一所村校,叫做高升村校,原校址是一座小寺庙,修在一个大石包上,面积约三百多平方米,学生的活动场所是旁边生产队的晒谷场。后来学生越来越多,学校规模越来越大,1968年冬还办起了初中帽子班,第二年秋即改名为响水小学(上世纪80年代“社改乡”后又改名为洛阳小学)。我就是在这时候调入该校任教并担任校长的。当时,全校共有7个班,其中初中班两个,学生近300人,教师11人,但基础设施极差,缺教室,更无教师住房。经多次申请,1973年秋,上级拨款在原生产队晒谷场上修建了一所新校舍,解决了教室和住房问题,教学活动才逐渐步入正轨,初具公社(乡)中心小学规模。
师生搬入新校舍后,摆在眼前最大的困难是学生无活动场所。校内坝子乱糟糟的,校门外一米多远的地方,有一块高出校门一米多的大石包,既阻碍了视线,又极不方便师生进出。当时公社领导多次到学校察看,让我们向上级写报告争取资金,把石包消灭掉。然而当时财政非常困难,全县还有很多学校连教室都无钱修建,哪里拿得出钱来消除石包呢!怎么办?我召集全校教师多次研究讨论,最后决定: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动手“整掉”这块大石包。
洛阳小学新貌
经测量,这块石包高3米,长50多米,宽40多米,约有6000多立方米。工程巨大,任务艰巨,但决心已下,就必须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我主持召开了动员大会,要求全校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力更生优化校园,用自己的双手双肩“移走”石包,整修运动场。
开始行动了!我们利用师生勤工俭学的钱,买来钢钎、大锤、撮箕。具体由老师负责撬石头,学生运石块。老师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利用一个小时的早操时间撬出石头,学生利用上体育课时间搬运小石块。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劳动,近5000吨的土渣、石块,硬是被我们以蚂蚁搬家的精神,一砣又一砣、一撮又一撮地运至离校两百多米远的山坡上,倒入河沟。
我记得,1975年的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尤其是早晨寒风凛冽,冷入骨髓。我们十来个老师仍坚持在工地上挥动钢钎,抡起大锤,撬石块,运石渣,仍旧谈笑风生,没有一丝怨言。老师们个个手上打起了茧疤、血泡,痛苦难忍,却没有叫一声苦;有的老师累得满头大汗,还脱了衣服干;体弱多病并有5个孩子的曾庆芳老师天天坚持在工地上,从没缺席过。为了更好地美化校园,每天放学后,我们还穿上沾满泥浆的“工作服”去砌围坎。教导主任刘先禄当指挥,向文宽老师当师傅,女老师调三合浆,男老师运石、填坑,围坎砌得有模有样,周围的群众夸奖道:“砌得这么漂亮,可以当我们的师傅了!”砌坎期间,围坎多次被大雨冲垮,但我们并没有丧气畏难,砌了垮,垮了又砌。经过一学期苦战,一条3米高,100多米长的围坎终于修建成功,消包任务圆满完成。
下一步任务就是用三合土平整坝子。我们组织全体师生先在学校后面的山坡上运来细土,再到五六里远的石灰窑运来石灰。道路狭窄,高坎多,很不好走,每次只能背二三十斤,身体强壮的老师每次也只能挑五六十斤。每运一次,身上总要沾满白扑扑的石灰,汗水流出来,脸上、手上被灼得火辣辣的。材料准备齐全后,就分班开始平整地面。水要抬,泥要踩,石灰泥土要调匀,我们用树棒捶打,全身沾满泥浆,双脚被石灰水浸烂,仍然干劲十足。又用了一学期时间,将2000多平方米的坝子平整完毕。有了新的运动场所,且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的胜利果实,看着这一切,很多师生高兴得流下欣慰的泪水。
其后,1982年春,师生们又不畏辛劳,完成了一件更为艰巨的任务,从三十里外背、挑水泥,在两里外的河沟运来细沙,铺出了洛阳乡第一块1000多平方米的水泥操坝,教学环境因此变得更加整洁漂亮,周边环境也更加优美宜人。
这两大项建校工程,都是全体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没有花国家一分钱,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更没有影响教学质量。全区统考,洛阳小学每期都位列前茅。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老师都已经退休了,学生也都是三四十多岁的人了。现在再看这两块很不起眼的坝子,似乎很平常、很一般,然而一想起当时的情景,我怎么也不能抑制住感动的热泪。那些七八岁、十来岁的学生,二十多岁的年轻教师,那么有精神,那么有干劲,那么能吃苦……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听到一句怨言,叫我这个当校长的怎不心疼,怎不感动?!师生们自力更生、勤俭建校的精神是多么伟大,多么值得钦佩。这种精神,无论现在还是今后,都是值得发扬光大。
洛阳小学是我工作了15年的第二故乡。现在想起来,我当时作出动手消除山包的决定实在是有点“狠心”,对师生们似乎太苛刻。后来碰到好多人对我说,洛阳小学的师生和当地干部群众都认为自己动手消除山包既体现了精神,又见出了实效,是一件大好事,他们一直都在念颂呢。
(作者系县师培中心退休教师,此文作于2009年3月8日)
如何关注
①复制本微信号“wsrwdl”,在“添加朋友”中粘贴并搜索号码、关注;
②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公众号名称“巫山人文地理”,即可找到、关注;
③用手机扫一扫下图或长按下图,选择“识别二维码”,然后关注。
主 编:刘庆芳
微信号:461269457
投 稿:cqwslqf@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