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加五苓散专治肝硬化腹水(VK)
小柴胡汤加五苓散,而且这合方也能专治肝硬化腹水。
小柴胡汤合五苓散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和五苓散均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
药物组成:
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9克、甘草6克、生姜片9克、大枣5枚、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桂枝6克。
柴胡3~5克升阳(补中益气汤)。
8~10克疏肝解郁(逍遥散)。
15~20克甚至更大剂量用于解表退热(小柴胡汤)。
柴胡其性升散,阴虚火旺,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小柴胡剂量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表现各有都不同:
一个感冒的人,给他柴胡30克——解表调和。
一个郁闷的人,给他柴胡20克——解郁的。
一个慢性胃炎的,胃胀的,他还有胆囊炎的,给他黄芩与半夏各20克重用,降胆胃。其他的都是平常的。
中气不足的人,尤其老年人也是柴胡,给他人参、甘草、大枣都是20~30克的重用,吃了就很有力。
有些人吃了可解表的,有些人吃了就拼命发汗,有些吃了不发汗而有力,都因人而异不一样的,对老年人来讲,柴胡要是用到3~5克,会体虚无力的。
所以说这一个小柴胡汤啊,不得了,它里面七味药就有调和寒热阴阳之妙。
合方依据:少阳为三阳之枢,一旦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则寒,内与阴争则热,故见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少阳经起于目下耳后,入耳中下胸中,贯膈循胁,络肝属胆,故邪在少阳,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所以口苦咽目眩而胸胁苦满;木不疏土,胆热犯胃,失其和降,则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若邪虽已入于少阳,但太阳表邪未解,形成太少合病,太阳表邪内传太阳膀胱之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形成太阳经腑同病。因有表邪未解,故见头痛,发热,脉浮;膀胱气化失常,水津不能蒸布于上,而出现烦渴欲饮;水气又不能通利于下,而见小便不利,形成蓄水证,则饮水即呕,吐后又欲饮,此为水逆证亦因膀胱气化失常,以致水停于胃,胃气上逆之故。水饮内停,最易困阻脾土,使脾失运化水湿泛溢肌肤,则水肿身重;若水湿注于大肠,则为泄泻,若致肠胃升降失常,可见上吐下泻等。此外因水湿不化,成痰成饮者,是由于饮停脐下,而觉脐下动悸;水饮不化,反而上逆,故吐涎沫;饮阻清阳,则头眩;若水饮上十于肺,则短气而咳。故以二方相合,疏邪透表,和解宣利,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使太少双解,则诸症自除。
方药分析:方中柴胡透解少阳之邪,疏畅气机之郁滞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使枢机运转而邪气透达;黄芩苦寒,可清少阳之郁热,与柴胡合用,清中有散,以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生姜调理脾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中,益气健脾,甘草还可以调和诸药;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合参、枣、草增强健脾益气补中之力;泽泻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茯苓、猪苓淡渗利水;桂枝既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与柴胡一走太阳,一人少阳,使内外之邪得以透解。诸药合用,可奏祛邪扶中,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功效。
用方指征:
临床应用本合方的指征有四:
一是外有表证,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人即吐,小便不利;
二是水湿内停症见水肿泄泻,身重,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呕吐;
三是痰饮,症见气短而咳,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晕;
四是舌苔白,脉弦浮。
临床应用:
1、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临床上以急性出现的眼睑及面部四肢浮肿、血尿最为常见,可伴有头痛,发热恶寒,恶心呕吐,腰酸腰痛,厌食疲乏此前多有感冒、咽痛、皮肤感染等病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滑数者可使用本方治疗。
2、肝硬化腹水
临床上以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食后作胀,嗳气稍舒,或下肢浮肿,身困肢倦,小便不利,大便不实或溏滞不爽,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者作为投药指征。
3、美尼尔病
临床上以发作性的眩晕耳鸣,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听力减退,食欲不振,头重如蒙,胸闷不适,心烦不安,舌苔白腻,脉弦滑者可用本方。
4、尿路刺激征
常有泌尿系感染病史,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或尿痛,但程度较轻,可伴有低热,腰酸腰痛,身倦乏力,口苦呕恶,舌淡苔白腻,脉弦细者可以本方治疗。
5、经前水肿
每于月经前即出现面浮肢肿月经后水肿减轻或消失伴身倦乏力,纳差神疲,心烦口干,形寒肢冷,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脉滑者作为投方指征。
6、急性胃肠炎
临床上以腹痛下泻,恶心呕吐腹部胀满不适,伴畏寒发热,食欲不振,身倦肢软,口干口苦,舌边尖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者为使用本方指征。
7、慢性前列腺炎
临床上以下腹坠胀不适,小便不畅或小便淋漓不尽,或小便频数,夜尿增多,纳减神疲,口苦心烦,舌淡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滑者可使用本方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