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濮阳,
有一簇看似渺小实则坚韧的“蒲公英”,
他们紧紧靠拢在一起,
默默生长,深深扎根。
他们凝心聚力,合作分享;
他们彼此借力,共同成长,
他们就是——
蒲公英王红玉名班主任工作室
之前读过王晓春教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和《早恋,怎么看,怎么办》,我实在太喜欢了!读他的书,时而感觉是在喝黄糊涂,质朴醇厚,时常感觉像吃黄窝头,扎实有味,时而又感觉是在喝胡辣汤,鲜香麻辣,总之,就是满满的家常味儿。看着,品着,又品出深沉悠远的智者味儿。这不,这个暑假,我把他在当当有售的书全都买来了,想好好地来一场王晓春主题阅读。
今天说的是他最有影响力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本书2008年1月第一次出版,到了2020年12月,已经是第二十七版了!可见它畅销程度!这个销量对于班主任类的教育书籍来说,已经是相当厉害了。我真后悔这么晚才看到它,但我又很庆幸终于看到它!这本书我读得也是相当认真,不仅在书中有旁批,还专门下载了xmind软件做了思维导图。不得不说,思维导图真是读书的好帮手,用专业人士的说法就是:让我们从被动阅读到主动思考,不仅抓住了书中重点,把它转化成知识体系,还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这种通透的感觉,真是太爽了!闲话少说,说说读完这本书,我的几点感受吧。本书第一章和第三章主要讲了班主任的角色要求和类型。我们经常会感叹当班主任的自己,又当爹又当妈,一会儿是保姆一会儿是教练,偶尔还要客串个警察和拆散小鸳鸯的恶王母或不懂爱的法海。班主任工作的现状,让我们在还弄不清这个岗位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时候,已经被动地在各种角色中切换了。确实,班主任是一个复合型角色。王晓春教授说要同时具备教育型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生平等对话者,学习者、心理工作者和家庭教育指导者共六种角色。而这几种角色都是以科学专业为背景,对班主任提出的要求。教育管理者是为了区别行政和企业管理者,行政企业管理者重点是“管”,以下命令布置任务为主要工作,不按照要求做,小则罚钱处分,大则炒鱿鱼。而教育管理者重点在“教育”,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学习指导者和学生平等对话者,是指老师不仅仅是灌输知识的人,更是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人。不得不说王晓春教授高瞻远瞩,在2007年写这本书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老师已经不是知识权威了,那么到了今天这个信息时代,老师的知识优势更是消失殆尽,老师的核心竞争力早已变成了提高沟通能力和教学情境策划能力。学习者是指老师的双重身份,既要自己学,又要指导学生学。心理工作者和家庭教育指导者也是新时代的要求。那在一线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囿于自己的才识和能力局限,一般会扮演什么角色呢?王晓春教授共列举了9种类型,其中6种都是有缺点有优点的,3种是不合格的。我先说不合格的吧。维持会长型、寨主型和书生型,前两种或消极怠工或独断专行,都是没有情怀的世俗人,不适合当班主任,书生型还有挽救的余地。而6种优劣并存的类型分别是班妈型、班官型、鼓动型、导师型、领袖型和科学家型。这里面班妈型和班官型学术含量低,需要加强个人素质的修炼。鼓动型和班妈型都富于情感,但前者情感更宽阔,口才上乘,有明星气质,是靠天生个性吃的饭,不好模仿和学习。
导师型、领袖型和科学家型当然都是学生的人生指引者,个人素质高,又有反思和研究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方向。如果说他们也有缺点的话,就是他们的气场太足,会遮盖学生的锋芒。
总之,教育是科学,又是艺术,这就要求班主任既要有研究精神,研究教育规律、学生心理、家长和自己,又要有情怀,真正给予学生尊重、关怀和人生指引。所以,要像孙悟空一样修炼到七十二般变化,才能满足学生和时代的要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殷振洋老师说,一般老师教育学生只有三板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如果只用这三板斧就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教育就太简单了!首先说说这三板斧的局限吧。王晓春教授说学生的问题一般有四类:认知型、品德型、心理型、习惯型。“动之以情”就是打感情牌呗,它只适用于心理型中的“情感缺失”类学生,你看看现在班里的学生情感缺失的有多少?是不是只有很少一部分?所以“动之以情”不好使。“晓之以理”就是说服教育呗,它只适用于部分认知型学生,就是他不懂这个理儿,你告诉他。但说服教育的缺陷是,你告诉他,那是你的,触动不了他的内心也不行。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化——内化——内生——行动”,所以这个“合成”的过程是很复杂的,也是需要时间的。那怎么让他更快的“合成”呢?专家说,体验式活动,李季教授、迟希新教授和贾高见老师都认同这套理论。效果其次的也是讨论、辩论之类的。“约之以法”属于管理手段,它是保障措施,是教育在前,用它来规范行为的。王晓春教授认为班主任有哪些“武器”呢?定规矩、评比、批评、惩罚、说服、表扬、榜样、集体舆论、师爱和威信。这些武器也都是有优缺点,刚才就说到师爱和说服的局限性。其中对于表扬,王晓春教授说现在人们过于强调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其实它哪有那么神奇啊?这个暑假我看了很多书,学会了很多名词,也顿悟了很多教育真相。什么积极心理学、班会课程、心育课程、生涯教育等,听搞这些课题的专家说,它们都是包治百病。其实他们这是犯了单眼理论的毛病,让自己陷入了理论狭隘。这话不是我说的,是魏智渊说的。任何一样理论和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局限!记住这句话吧,老铁们,绝对没错!这个世界上压根没有完美的教育法!没有一招致胜,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传奇人物和故事!所以,王教授给了我们这么多武器,我们要学会打“组合拳”!在这里呢,我想举一下小手,发一下小言,不才平时给学生写的颁奖词啦,藏头诗啦,是不是也能称得上是“王氏独门秘籍拳”?而且按照这个思路想下去,各位看官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结合一下自己的特长,是不是我们还有很多“武器”?班主任工作内容到底有哪些啊?答案可能一张A4纸都写不完。但咱把它分分类,看有哪些?王教授说,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三大块”:班风建设、日常管理和问题生诊疗。但或是是形势所迫,或是班主任的能力有限,大部分的老师都会把日常管理当成重点,而其实班风建设和问题生诊疗才是重点!王教授一再强调,班风建设和问题生诊疗抓好了,会对日常管理有促进作用,而只抓日常管理,不抓班风建设和问题生诊疗,永远是疲于应付状态。班风建设包括舆论、纪律、学风、环境、师生关系、代表人物和品牌活动。在这里,重点说一下一般人对“纪律”的误解,纪律好是双刃剑,老师喜欢,看起来规范,但是纪律特别规范不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应该有弹性,允许学生有缓冲和在试错中成长的经历。总的来说,班风建设的原则是关注大多数,不能被少数人牵着鼻子走。多组织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内化成长,功夫在诗外,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王教授认为,问题生诊疗是先分类,再提出假设,再确定方案,这是科学研究的一套程序。他根据学生的表现从纵向分了几种类型,根据严重程度从横向分了轻度、中度和重度。他说,班主任要知道自己的边界,自己的能力只够得上诊疗轻度和中度的,重度的治不了,需要专业人士去诊疗。看到这儿,我多么希望我们学校的领导也看看这本书,并采纳这个观点啊,班主任不是万能的!我们很多时候也认怂!真的!行文至此,我觉得王教授已经把专业班主任的形象描绘好了,边界也划分清了,只是不知道我转述清楚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