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新市古镇“大变脸”

作者:张明儿

毛泽东先生《重上井冈山》诗词里,有“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名句,如今重温此句,自己却有相似感慨。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人生时光飞逝,自古迄今,感叹也大致相同。

这四十年是不平凡的四十年,是新市古镇“大变脸”的四十年。有人说,新市古镇四十年,几乎超越它的整个古代史与近代史之和的变化。这些变化之巨,是难以用“沧桑”两字来形容的,大到惊讶,大到无法想象。它虽然没有沧海桑田,也没有翻天覆地,却是实实在在的“大变脸”,新市古镇面貌,变得更为交通便捷,变得更为时尚宜居。

新市古镇以崇古之风见于建筑格调,十九世纪,粤寇烧掠新市,民房与庙宇建筑遭受强烈破坏,古镇从此一蹶不振。一座非常完美的古城,沦落为断墙颓垣的破败之城。之后漫长的岁月中,涉及道路改造与民房修缮,又拆毁大量石桥与古巷,流失珍贵旧景古貌已成事实。随着古迹保护意识的加强,近年来城镇规划趋于科学合理,古镇也逐步完美。既部分保留历史文化原貌,又能体现社会风尚时代美感。

回忆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九七八年的新市古镇,更是一片凌乱。工厂建在巷弄里,与百姓生活挤合一起。每天晨暮,都能听到工厂排放蒸汽的巨大声音,工厂排放废气,与百姓生活的煤灶烟雾交汇,以厚实的烟雾,集聚在小镇上空。废水排放在河道里,饮用水污染严重。人们在黑烟浓滚的工厂里上班,又在破旧窄小的宅院里生活,过着吃不好、穿不暖、睡不舒服的贫困日子。一家人扶老携幼,挤在灯光幽暗的陋室小屋内。如今看这些小屋,破旧得像要坍下来,窄小到根本无法容忍。

人们记得很清楚,一九七五年,政府为了运河改道,将新市南栅处古桥——步行桥进行拆除,改扩河道后,当年南栅轮船码头仍是重点旅客集散处,人潮济济,地上全是黑乎乎的泥浆。小轮船发出粗浑的声音催着旅客上船,或下船,旅客们有的背着大包小包,有的拖儿带女,急走在狭长的南昌街上,自船埠到日晖桥,一路是旅人的匆匆行程。

七十年代末,宁夏路是新市的“政治与经济、文化中心”,但高楼并不是商业大楼,也不是镇政府,仅仅是建于一九七九年的三层式办公楼的“新市税务所”。当年的镇政府是一些旧式房子,当时新市的主要街道:北街、东西大街、庙前街、西安街与东升街,依然保持民国没落贵族风味。剧院、文化馆、医院、学校的屋舍,都是清末民国时代的破旧老屋。七十年代的新市,完全是一座饱受贼寇烧掠创伤、又年久失修的濒危旧城。

当年,笔者住在寺前弄2号,地板腐朽,经常出现脚踏漏陷现象,屋内的阴湿飘浮着一股霉气。屋前屋后,灶间桌上,总是跳着一种俗称“驼背佬”的潮湿虫,蜒蚰慢吞吞爬行,用张扬的亮色,标明它的旅行路线。春夏之交,老宅地板下盘踞的大蛇,居然钻出地板破洞透气,吓得我半死。由于常年生发煤炉,家里回荡着重度煤烟味,烟味久久化不去,让人经常咳嗽,引发支扩疾病。

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之中,这里的一些工厂开始大规模投入,国有企业与二轻集体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也非常大,企业规模扩大迅速。另外,乡镇与私有化企业的兴起,工厂与商店迅速扩大,道路开始逐步分批把石板路改为水泥路。八六年底,德新公路通车,形成自西向东的宽阔新路——仙潭路,迫使新市开始有了围绕公路建设进行的规划,慢慢展开改革开放的建设节奏。一九八七年,位于新市如意街的“新市小商品市场”的初试开业,对新市个体商业的发展,形成不小的驱动。新市客运码头从八十年代中期的鼎盛,到一九九六年的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演绎了极短的客运盛衰史。

一九九三年,“仙潭农贸市场”启动开业,全面掀开了新市城乡居民的个体经营活动,并使仙潭路的市容逐渐进入正规建设。几乎同时,三家实力大酒店分别在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五年期间创建陆续开业。新市大酒店在新市十字街口,新市银都大酒店在仙潭路东端处,枫洋大酒店在仙潭路西端,三家酒店形成了三驾马车,在九十年代推进新市市场繁荣。除了枫洋大酒店,另外两家迄今为止,凭着自己过硬的餐饮实力与服务质量,迄今依然充当着新市服务行业主力军,它们成为了新市古镇餐饮巨头。

随着政府“拆乡并镇”工作的进行,九十年代正是新市镇扩充实力、扩大政区的关键一个时点。原有的梅林乡与新联乡在1992年并入新市镇区,然后再将高林乡并入,使新市行政综合实力大大加强。在原有两平方公里的镇域面积基础上,一下子扩大到九十二平方公里。新市运河大桥在一九九六年的竣工,从地理上更有利新市与南面各自然村的沟通,新德公路与运河大桥两大因素,对新市仙潭路商业氛围的成熟,起到关键性作用。

九十年代也是古镇百姓最难忘怀的时光,几乎大部分工厂、商店企业都通过转制形式,解除了职工的原有身份,工厂和商店完全推向市场,由国营或集体,转向私有化。一夜之间,职工们失去“铁饭碗”,从主人翁转为雇佣关系,大量职工下岗或转行,导致大批职工离开原有企业,另谋生计。这是一段经历改制转制痛苦的“大变脸”难忘时光,触及到全体每一个职工的根本利益。用工制度的改革,改变了原有国营、集体的职工工作概念,无论从收入、福利及社会待遇诸方面,都缺乏了保障,市场风险无处不在。

新市原有企业通过转制完成后,工厂和商店已经逐步完成了改造、转卖,原有行业在市场经济中重新洗牌,优胜劣汰。除了新市油厂与热电厂,依然担负着原有职能以外,其它工厂几乎全部纷纷分崩离析。市场开始走向自由化,物价普遍上扬,农产品经过数次提价,刺激生活费用急剧上升,截止一九九九年底前,新市十景塘房价首次出现千元平米,这是新市房价从每平米数百元,上扬到千元平米的最先突破,为当年全县房价的最高价。

二十世纪初期,政府在新市北郊开辟了“工业园区”,用于培育和吸引工业企业的投资与发展,提供较好的环保条件。古镇通过政府指导,陆续出现了东升公园、中心公园与湖滨公园的建设,让古镇有了园林式的景观,供百姓休闲散步,也是新市古镇改革开放后形成的独特新景。接着,对新市传统风景的新市西河口启动了保护与修缮工作,两侧的古建筑与两侧的石岸,经过长达十多年的整修保护,对原貌的恢复与修旧似旧的效果,体现明显,如今这一带的风景是新市代表性景物,无疑是新市重要的历史景观,对推进新市文化旅游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市古镇的“大变脸”不仅体现在物质变化上,也体现在本地历史文化研究的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市历史文化研究有了长足、深入的展开与提高,应该是上世纪以来,最为活跃、最有成果的四十年。一九八九年政府编纂《新市镇新志》,这是继上世纪初费梧先生私人编纂的《新市镇再续志》以后,由政府编纂的首册。二0一三年,政府重修此书,充实补录了大量资料,将一卷辑为两卷。在这基础上,政府组织人力,编纂了《仙潭文史丛书》十卷。

二0一八年,由本人着手对新市早期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实现重大的课题突破,提出了“朱泗治水,引发新市集市形成与发展”这一研究成果,解决了新市早期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重大难题。整理出新市一千七百多年以来,延续至今的江南罕见祭祀民俗活动,并发掘出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新市古镇非遗文化。同年九月,笔者与陈家昶先生在新市乐安村首次发现南宋“淳熙字堂桥石”,这一震撼性事件,揭开了新市南宋石桥研究的序幕,也为历代史志的遗佚,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为古镇带来很大的发展契机,让新市古镇“大变脸”。如今适逢2018年最后的一场雪,似乎告诉我们,四十年过去了,让我们重新拿起一张白纸,描绘出更为灿烂的古镇画景,再来一次更为精彩的“大变脸”。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