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的变迁
不像现在,是大数据网络时代,上世纪80年代,老百姓了解外界,主要靠电影和报纸,报纸主要是机关单位有,老百姓很少有。
由于是住在镇上,所以我的家乡很早就有电影院。记得当时我正在读小学,天天晚上守在电影院门口,想尽办法溜进去,《少林寺》、《武当》、《铁道游击队》等电影不知看了多少遍。
到了80年代中,开始有了黑白电视机,开始是一家两家有,每天晚上跑到别人家去看电视。印象最深的就是好多人围在别人一家看83版《霍元甲》,自电影《少林寺》风靡以后,大陆掀起一股强劲的武打风,电视《霍元甲》更是把我们那代人带入了痴迷境界,我们老家也不例外。比我大一点的男孩子们,恨不能自己就是霍元甲,就是陈真,恨不能拥有万丈豪情盖世武功。他们从你身边经过,昂首挺胸,能走出一股风来。他们响亮地唱“昏睡百年 / 国人渐已醒 / 睁开眼吧 /小心看吧/ 哪个愿臣虏自认/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 日盛开/ 口叫吧 / 高声叫吧 / 这里是全国皆兵……”,唱到“gaibing”(粤语“皆兵”音)两字,故意拉得很高,对对面走过来的女孩子,一脸不屑。
随即,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开始让很多人爱不释手的,最起劲的就是躲在课桌下和被窝里看。后来《三国演义》着实让老老少少都幸福了好一阵子,一晚才播放一到两集,智多星诸葛亮取代霍元甲,成为大家新的偶像。那时,往电视屏幕上贴上有颜色的透明塑料纸,电视机开始有了简单的“篮彩”,但看起来反而有点模糊。每天上课脑子里想的都是电视剧的情节,从以前的比划武打动作变成了比谁的经典台词记得多,有的经典台词成了同学们的口头弹。“电视连续剧,吧唧调xuxu”(xuxu是家乡方言,与剧押韵),这是读小学六年级时调皮的同学编的顺口溜,用来逗乐搞笑,讥讽某同学谈恋爱。几十年过去,因为电视剧,儿时的童言无忌,儿时的天真岁月,儿时的稚嫩面庞,时不时跳入记忆的闸门,让人哑言失笑。
记得是到了《渴望》播放的时候,我家才有了一台21英寸的韶峰牌黑白电视机,是在外地工作的姐姐给老妈买回来的,因为妈妈没有文化,但积累和沉淀了一些简单而管用的生活哲理,所以最喜欢看电视,也容易进入角色,容易感动。父亲作为“臭老九”,受文化大革命的迫害,去世早,是电视伴随老妈度过了一个个美好的夜晚。我兄弟三也随老妈,那时,每晚的电视成了我们的一种憧憬和寄托。
自从有了黑白电视机,家里就多了一份靓丽的风景。特别是每年的春晚,它是绝对的中心和焦点。但由于大年三十用电超负荷,往往电压不够,电视屏幕有时变成一条线,干着急,开始以为是天线不好,就折腾把电视机搬到楼上,等到有图像时,春晚也差不多快结束了,但看到电视里欢歌笑语,家里每个人都乐开了花,从焦急、苦闷到欣喜、庆幸,点点滴滴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后来,家中的大屏幕的夏普液晶电视,是家中最贵的家当,当时是2010年,房子装修好后,我反复到超市里转悠、考量、比较,发现夏普没有拖尾现象,看多久都不头晕,如是下决心买下高出国产价钱几倍的液晶之父。现在,我大都坐在电脑旁看网络电视,爱人却一天到晚盯着手机,恨不得5G时代马上到来。反而是两个小屁孩,继承了他们奶奶的基因,超爱看电视,大小孩还从电视里自学成才,4岁就认识几百个汉字了。如今上学了,由于学习任务重,规定两小孩只有周末才能看电视,一看就到晚上12点,眼睛都不眨一下。
电视机,一个神奇的铁疙瘩,不管你如何变迁,一切都是幸福美好温馨的回忆和憧憬,一切都是祖国越来越好的一个见证,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