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人‖文/10号
恋人
○
10号
爱上一个人是因何而起的呢。可能是因为人太孤独了,所以我们倾诉,所以我们依赖,需要被爱并且尝试去爱,毕竟我们都是需要陪伴的动物,从爱上一个人到跟一个人在一起,恰似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从A到B中间的这部分,也许是整段感情里最愉快的路程,因为在那之后,要么苦于在一起了的厌倦,要么苦于未在一起的悲哀。
为了更加高效的推动自己与恋人的关系,我们发明了叫做情话的东西,复杂的世界里充满变量,人的力量相较而言还是太渺小了。可偏偏我们爱说大话,即使谁都没有把握决定以后,偏偏嘴巴上的“永远”仍被人不停得嚼着,即使没有味道了也舍不得吐掉。
可不论如何我们都需要陪伴,以彼之温暖来感知此之存在。一份感情中恋人可以提供关心,我们爱别人,也被别人爱。每时每刻享受着另一个人的牵挂,同时又时时刻刻牵挂着另一个人。本来这样已经足够了,但在一部分的人眼里,这又是另外一场战争了。
因为要相互比较,不断在天秤上堆积筹码,然后紧盯着刻度标尺,争的是谁付出更多,比的是谁更爱谁。与对方计较付出多寡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初信誓旦旦许下承诺的人。虽然我爱你是个条件,可常常被人误会被当成结论,要求证明。
事实上,检测恋人是否足够爱这种事屡见不鲜,测验的方式更是森罗万象,值得一提的是曾在考验中吸取过教训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从中脱颖而出。就好比是留级生,应付提问时显然更加得心应手。这样的考验其实毫无道理,一个爱你的人可能交不出让你满意的答案,而没那么爱的人没准能行。它仅仅是一份对经验积累和反应速率的检阅。
在生活中爱一个人的方式千差万别,用他人相恋的方式来界定恋人是否爱自己,显然没法为不够被爱做证明。如果被一个人真心的爱着无从取证的话,那么“是否被爱”也许就可以划归到不可知论里了,至于“不爱我了”显然也就无从谈起。
好在虽然不能清楚的了解恋人的心理想法,却可以知道自己的内心。例如见到心怡的女孩时候想到的第一个想法多半不会是——她是不是爱上我了,而是——我是不是爱上她了。然而在相伴而行的旅途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把最初的执念忘了,在求证与被证的斗争中水深火热。
生活不像是在读小说,没有人能以第三人称视角来俯仰始终,也没法遇到不喜欢的情节就选择跳过,无论好事坏事,时间流逝的速度都是一样的,那就没有谁比谁更优越,因为我们都在同一片污浊的海水里浮沉。从小我们就在不停地追逐自己所热爱的,并且为自己热爱的东西付出一一切。直到有一天遇见了命中注定的这个人,却反而稀里糊涂的本末倒置了。
爱一个人或许从来就没有平等可言,即使双方支付了客观上等量的投资,在其中任何一方看来,对方都远不如自己爱的更多。我们不但要求有投入就要有产出,同时还要春天种春天收,这无异于是在谈判桌的案台表面,覆上了名为爱情的餐布。
当我们对恋人失望,大多数情况下是期望的落空。喜欢一个人就一定会对她抱有期待,但是我们不屑去讲,或者就没意识到,当她没能完成我心中所勾勒的画面时,负面情绪随之而来。令人无可奈何的是,爱情故事总会帮助我们去对喜欢的人进行更深层次的幻想。
以至于,让自己对当初喜欢的人逐渐失望。
尤其是在一段恋情结束以后,重新回想起这个和自己吃过很多次饭,牵过很多次手的人,总会莫名其妙地觉得这个人褪了色。可到底是因为自己的喜欢,才会悄悄在自己眼中为她镀上金光,还是被其本身的色彩吸引了呢。
如果是前者,在恋爱过程中金灿灿的光环是想像出来的,那就是说我们爱上了脑海里想象出来的一个人,却选择跟眼前这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在一起了。
如果是后者,爱上的人本身就光彩夺目,我们选择性的忽视了她身上的不足,也就导致分开以后这些瑕疵重新放大。如此一来,我们是在跟心上臆想出的人谈恋爱呢,还是在跟面前的这个人谈恋爱呢。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高估了爱的力量,所以就由其他东西代替爱情为你买了单付了款,不过爱情是糊弄人的好手,让人暂时看不出自己到底损失了什么,只看到自己白白得到的,也许只有当离席散场,才能切实看到藏在幕布背后的把戏。
就比如都市生活的人,首先看到的是大海的照片,其次再看见真正的大海,我们从小说中读到爱情故事,到奋不顾身爱上一个人,才发现原来生活不和书里一样。如果爱上一个人是不由自主的,那凭什么保证爱着一个人是稳定可控的。所以重新选择,选择崭新的款式,选择出挑的恋人,周而复始,不厌其烦。
谁还敢说自己只爱一个人呢,因为在生活中存在太多其他可能性,随处可见的狂喜与激情,时时刻刻诱惑着我们,恰恰能经受得住诱惑的人太少太少。但是没人愿意承认,所以把这种行为叫做——寻找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