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母院的大火中突围‖文/Jessie

从圣母院的大火中突围

一觉醒来,惊闻一场大火吞噬了巴黎圣母院。

为了赶上早课,七点就匆匆起身。我忙碌的像个陀螺,一边刷牙一边刷微博。牙刷停顿了,大概算的上是我对圣母院短暂的哀悼。一开始,我以为仅仅是一个新闻,就像每天微博热搜上时时刷新的许许多多的新闻一样,就像是贾乃亮李小璐的爱情、最强大脑的丑闻一样,只是谈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大瓜。但当我放下手机,我才知道,巴黎圣母院,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巴黎圣母院,从浪漫的法国消失了。

我不是历史学家,我无法考证圣母院的建筑风格和意义,但我却为她每一个当下的存在而惊艳;我不是旅行家,我没有办法描述圣母院的钟楼、塔尖和玫瑰花窗,我只曾在教科书上见过她,却美到让幼小的女孩憧憬着自己的婚礼能在那里举行;我不是文学家,我不能像雨果一样为她写出动人的著作,但每当我看见这五个简单的汉字,却觉得有一股庄严而浪漫的思绪从心底喷涌而出。

我写这些并不整齐的排比不仅仅是为了文章的气势,而是我倾尽全力想要表达我对巴黎圣母院的情感。

但说情感也太夸张,我不曾专门了解过这座古老的建筑。我只是看过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美术老师课上放的同名改编电影罢了。

《巴黎圣母院》算得上我看的第一步严肃文学,那时候我还在读二年级。书是青少版的,从发小那里借来的。书上有很多蜡笔涂鸦,那是发小的妹妹画上去的。但我就这样一页一页地看了下去。书的封面是巴黎圣母院,简单的彩笔,勾勒出了我想象中的宫殿。那是卡西莫多的爱情故事我还读不太懂,只记得有一张插画里,美丽的爱丝梅拉达身着红衣步步后退,丑陋的卡西莫多不知所措的摊开双手——那是在钟楼的夜晚,卡西莫多想要帮助爱丝梅拉达却吓坏了他。

而如今,巴黎圣母院不见了,我再也不知道,当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故事背景应该放在哪里,爱丝梅拉达和卡西莫多要站在在虚空中吗?

后来我们长大了,到了初中,课文中又学到了巴黎圣母院,老师也给我们放了电影。我的发小喜欢上了书里那位在爱情和面包中徘徊的流浪诗人,把QQ昵称改成了甘果瓦。多美丽的名字。

从此我和巴黎圣母院再也没有交集啦。

但我总觉得,她是应该存在的,她是会永远在那里的,就像是地球的一部分一样。

可悲之处在于,当我想表达一些什么的时候,我又打开了手机,想去看看大家都在说些什么。

奇怪的是,圆明园突然上了热搜,突然大家开始辩论开始驳斥了。

有人说圆明园当年也是一样的辉煌,为什么大家不为圆明园哀悼;有人说,法国是自作自受,是报应;有人说,巴黎圣母院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说报应的人是臭虫,是低素质的;有人说,巴黎圣母院会再被修好的,不必悲伤。有人沉痛、有人冷静、有人怒骂,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唱悲歌。

我的拙见是,圆明园被烧毁,实在是令人悲伤的憾事。在那个年代,对于像我们习惯了巴黎圣母院存在一样习惯了圆明园的存在的人来说,他们的忧伤可想而知。列强可能是不懂得美,但也可能那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建筑物。就像是一棵树一样。我们可以谴责他们,可以为圆明园哀伤,但我们不能把怨气撒在被火烧了的圣母院身上。之所以提到圆明园,是因为当今天我们看到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时候,举世悲伤,想到了曾经圆明园被烧毁时的冷漠。同样是宏大的历史建筑,人们的态度太不一样了。这看似有些不够公正,身处圆明园坐落的国度,我们自然会愤懑不平,也为他而哀伤。

而法国之外的人们会为了巴黎圣母院而悲伤,一方面固然有法国旅游局的功劳,但更大

的是雨果的功劳,是互联网的进步。雨果为巴黎圣母院增添了悲伤的浪漫色彩,无数像雨果一样的作家的优秀著作让我们懂得美好、懂得悲悯;互联网让我们知道巴黎圣母院的存在,也把人类串连成一个命运共同体,让我们被世界上的每一处风光震撼,让我们为每一处美丽的消失而叹惋。

我慢慢地走在上课的路上,默默的想。

生活每一天都以一种重复的方式在发生着,我们吃饭,我们学习,我们睡觉。偶尔有一些小的石子也激不起太大的浪花。就像一座围城,这围城不是婚姻,而是每一天的生活。是米兰昆德拉笔下的轮回,生命无法承受之轻。这样说或许过于哲学,但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很容易被生活围困,忘记了抬头看看。那或许就是像巴黎圣母院一样的地方。要知道,遥远的地方还有那样一个美丽的存在,我们要为那样的存在而欣喜,而不是就算住在巴黎圣母院旁也只是每日上班周转;那或许是身边的食堂,我们要为他的存在而感恩,谢谢你啦每天都在那里。那或许可以是一个人,是我们的父母或者一个老友,我们习惯了他们的存在,不联系不探望,只是习惯了他们的存在。

我忽然觉得,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座巴黎圣母院。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人存在于我们的身旁。他们都是过客,陪伴我们一段时间之后,然后离开。

终有一天我们会离开。或许是坍塌,或许是一场大火。但我希望,当火焰燃烧起来的时候,能够漂亮而风光,也有人在河畔愿意唱一支悲歌,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