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中国酒神的诞生——杜康和仪狄
中国北方酿酒业长期祭祀“造酒仙翁”,但具体的事迹和神格已经湮灭,目前人们还得记得的酒神只有两位,那就是杜康和仪狄,其中杜康的名望,远远超过了仪狄,导致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原因,是曹操的那首《短歌行》,里面“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对杜康发明的美酒做出高度评价。由于这个原因,杜康成了家喻户晓的酒神,而女酒神仪狄却被大多数人所遗忘,被掩盖在时间的尘土之下。
关于杜康的身份,有人说他是黄帝的臣子,又有人说,他生活在春秋战国年间,还有人说,他是一名汉代的地方官员。我个人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杜康就是夏朝人少康,而杜康的身世,曲折离奇,完全可以演绎出一部惊心动魄的长篇小说。
杜康原本是夏国国王的后代,因为遭受外族入侵,夏国被灭,全家被迫出逃,在流亡途中,母亲生下了杜康,当时为他取名叫少康。少康长大后,越过边境,逃到了临近的虞国,国王赏识他的厨艺和酿酒技术,派他担任宫廷的厨师长,还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后来又赠送他一块方圆十里的土地和五百名士兵。少康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启动了他的复国计划,最终战胜对手,实现了夏国的复兴。历史上把这场惊天动地的事变,称为“少康中兴”。1
让我们折回到酿酒的话题。晋代学者江统所著的《酒诰》记载说,当年杜康落魄的时候,因为十分贫穷,舍不得把吃剩的高粱饭丢弃,就倒在大桑树的树洞里,时间一久,它开始发酵起来,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香味。杜康由此顿悟出造酒的原理,结果酿出了中原地区的第一坛美酒。这种用高粱酿成的酒,古人称为“秫酒”。2
跟杜康完全不同,仪狄是一位美丽的女性,“仪”这个字,在古汉语中通“娥”,也就是“姑娘”的意思,所以,仪狄这个名字译为现代白话文,就是“狄姑娘”的意思。有人认为,仪狄是大禹时代的祭司,因为“仪”还可以解释为祭祀。又说她是一名主管酿酒的官员。还有人说,她是日神舜的女儿,因此跟宵明和烛光是同胞姐妹。3
如果仪狄是舜的女儿,而杜康是夏国的国王,那么仪狄的辈分无疑比杜康高出了许多。要是以发明时间而论,仪狄才是真正的酒神。为避免两者的冲突,古人提出了一种中庸的说法,说是“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4。意思是说,衡量两人贡献的标准,不应该是时间的先后,而应该是他们发明的品种。仪狄发明的是酒醪,而杜康发明的是高粱酒,由于这个缘故,两人各有贡献,平分秋色,可以并列为中华酒神,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了。
用高粱酿制的秫酒,在发酵工艺上,最初跟醪酒没有本质区别,但后来,高粱酒引入了蒸馏法,这种工艺可以生产出高纯度的白酒,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茅台,它是用单一高粱品种酿造的白酒,成为现代中国酒徒的最爱。
再说这种“酒醪”,也就是官话区所说的醪糟,南方称之为酒酿,是一种用糯米烧煮发酵而成的食品,上面有一层液体,颜色浅黄,味道甘甜,带着微醺的酒香,过滤掉米粒之后,就成了米酒。把专用酒米加以浸泡、蒸煮、拌曲和压榨,可以制成颜色暗红的黄酒。
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人竟然用这种暗红色的酒浆,来隐喻女儿出嫁时初夜出血现象,还美其名曰“女儿红”。为了满足世人的“处女情结”,女儿的父母会在其出生的那天将一坛黄酒(最好亲手酿制)埋于地下,直到女儿出嫁和新婚酒宴上才拿来饮服。这是一种语义暧昧的象征仪式,它旨在向新郎、家属及其全体宾客宣告,咱家女儿在肉身和道德上都是纯洁无瑕的。
在明清两朝,黄酒是贵族的饮品,《红楼梦》里描写的酒宴,所饮服的其实都是黄酒,它性情温和滋补,怡情而不伤身,使人不易当场失态,较为符合儒家伦理的规范,因此是有教养的贵族的佐餐首选。
白酒则与之相反,它过去一直是贫苦百姓的琼浆。我曾经多次到贵州遵义进行民俗调研,发现赤水河作为川黔之间的重要商贸通道,历史上曾经盛行“十八帮”的组织,光是食品行业,就有盐帮、糖食帮、茶帮、米帮、油帮和酒帮等等。这些帮会成员,白天辛苦劳作,晚上聚会宴饮,用烈酒寻求欢乐,发抒江湖豪情,同时也借此驱除寒气和病痛。正是出于这种需求,郎酒、泸州老窖、董酒和茅台等酒类品牌,才会应运而生。
白酒最初只是底层草民的生命伴侣,1935年遵义会议期间,茅台酒被周恩来发现并大加赞赏,从此得以翻身,一跃而成1949年后国宴上的琼浆,并由此带动整个白酒地位的急剧上升。与此相反,黄酒的地位则大幅下降,成为坊间百姓的普通饮料。虽然近年来浙商开始炒作黄酒,努力提升它的价位,但仍然无法跟茅台相提并论。这种命运的逆转,是当年的发明者做梦都不曾想到的。
让我们再看看仪狄的命运。据《战国策》记载,仪狄发明醪酒之后,把它献给国王大禹品尝,大禹喝了之后,觉得香醇可口,但他非但没有奖励仪狄,反而开始疏远她,甚至把她打入冷宫,并放出话来,说后世一定会出现酗酒误国的君王。这段记载导致仪狄的形象一落千丈,沦为一个用美酒蛊惑国王的妖女。5
大禹的警告难道是在危言耸听吗?当然不是。这是一个来自地神的精准预言。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桀,正是由于酗酒无度,荒废朝政,以致丢掉了整个王国。六百年后,商纣王重蹈覆辙,沉迷于酒色之中,结果再次丢掉了江山。6
鉴于这些惨痛的教训,周文王上台之初,就颁布了全民禁酒令,要求酒类只能用于祭祀,犯禁者一律逮捕,重者还要杀头。另一方面,儒家也试图在道德层面上,约束酒精在日常生活中的泛滥。所以,在中国所有行业神里,只有酒神没有自己的神庙和祭司。他们的待遇,甚至连盐神都不如,与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尊荣相比,更是望尘莫及。
尽管如此,和对待食神饕餮一样,中国人依旧在自己的舌尖上,修建起了他们的酒神庙,以饮酒的实际行动,来敬拜两位伟大的发明者。在中国的大多数朝代,饮酒一直是文人的美德。魏晋时代著名的竹林七贤,个个都以酗酒著称。即使是魏国的僭主曹操,也带头喝酒,还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盛唐诗人李白更以“饮中八仙”著称,在他那些汪洋恣肆的文字之间,洋溢着狂热的诗情和熏天的酒气。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做太守时,每日纵酒狂欢,留下了著名的行酒文《醉翁亭记》。
酒是君主和王权的死敌,却是文学家永远的情人。
注:
1 《竹书纪年》:“后缗生少康,既长,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将至仍,少康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夏之遗臣伯靡,自有鬲氏收二斟之烬以伐浞。浞恃浇皆康娱,日忘其恶而不为备,少康使汝艾谍浇。初,浞娶纯狐氏,有子早死,其妇曰女岐,寡居。浇强圉,往至其户,阳有所求。女岐为之缝裳,共舍而宿。汝艾夜使人袭断其首,乃女岐也。浇既多力,又善害,艾乃田猎,放犬逐兽,因嗾浇颠陨,乃斩浇以归于少康。于是夏众灭浞,奉少康归于夏邑。诸侯始闻之,立为天子,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2《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酒诰》:“酒之所兴。乃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历代悠远。经口弥长。稽古五帝。上迈三王。虽曰贤圣。亦咸斯尝。”
3《世本八种·作篇(张澍稡集补注本)》:“帝女令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宋衷注:‘仪狄。夏禹之臣。’”王粲,《酒赋》:“帝女仪狄,旨酒是献。
4《说文解字》:“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
5《战国策·魏策二》:“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絶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6《韩诗外传》:“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饮者三千人。”《史记·殷本纪》:“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本文为喜马拉雅录音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