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第36期《河洛文苑》(外二篇)
艺笋
曾以一篇《继母》令人眼发湿的王德生又推出新作——“山乡人物”《活宝》。生活中好“掂凉壶”的“夸头"、“死(四)不像”居多,这类人物走到哪里就把欢乐带到哪里,往往“语惊四座”,令人捧腹。但像王文中的“活宝”师文超,当属于另一“档次”。此公的打油诗、顺口溜、快板,大有李有才板话之韵味,又能“紧跟形势",触景生情,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教化世人。《河洛杂谈》专栏里的《由蝙蝠拒会想到的》系我县名师李玉亭先生的手笔。年逾古稀的李老,一生德高望重,治学严谨,他的教学论文篇篇飞向“高枝",他的教案多被教育出版社收进“教参”。去年拜读了他的《荡气回肠的<散楚歌>》,犹如身在教室聆听他正用熟练的普通话为我们上古文课;今日又见他的杂谈,恰似坐在他身边,听老人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要那么圆滑、那么世故、那么“玲珑”、那么狡诈,不要效仿那么不伦不类、不仁不义、不禽不兽的蝙蝠!要记住,做人要真实、真诚,玩火者必自焚,跳梁小丑历来没有好结果!文章满腹的杨守智老师的一篇《宋汉周先生四点论》勾去了我的魂魄。“姓名”之侃,唐宋、秦汉、周,博古论今,文采激扬,杨老师胸中所藏之丰,可见一斑;“衣服”之论,叫人好开心,现实生活中,像宋先生那样“散烟”“看人下菜碟”者比比皆是,但杨老师却从这司空见惯的世态中沙里淘金,妙笔成文,实在使人喜闻乐见;“刷牙”之举,让人恶心,手指头代替牙刷“入到嘴里”,这还是教师吗?这“师表”怎能“为人”;“讲课"一段,妙趣横生,对这误人子弟的“教师”,杨老师借“有人”之口,用八个字概括:“东拉西扯,讲的算球”。精彩!军人王海峰的“人生感悟”《跨越痛苦》,引发我感情上的强烈共鸣!是啊,人生在世,不能总是春风得意,有时甚至痛苦时常萦绕着你,寻找着你,痛苦无孔不入,痛苦不期而遇,使你无法躲避,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就看你怎样对待,怎样化解!痛苦是磨刀石,痛苦是催化剂,痛苦是催生针,它能把你意志的刀刃磨砺得更锋利;它会使你苦难的人生绝处逢生、出现转机、柳暗花明;它更会让你企盼的宁馨儿早早降临人世!面对痛苦“威武不屈”的又岂只是军旅之士!叶照贤的“感悟人生”《笼中行》,实乃神来之笔。不静静反思生活,不是大彻大悟,断然得不出这玄之又玄而又让人明白信服的人生哲理。文章构思新奇,文笔挥洒自如。笔者认为,这一期的五篇文章,均为妙笔,以此证明洛宁的文学爱好者队伍中不乏好手。说明:此文原题为《名家运笔 佳作荟萃——喜读第36期〈河洛文苑〉》,共1470字,提笔成文于2003年3月1日,3月4日鸿源斋文友聚会时已送到编辑部。其间,听杨编辑说,因人大政协开会、三八节等,电脑里已存三期,故推迟近一个月才见天日。发表于2003年3月31日《新洛宁》报。柏民兄将我原文中有关《活宝》、《宋汉周》的评论大块大块地删去,排比式的结尾也改为平淡的一句话,据说是“不要说的晕天摸地,要把握好度”。噢!“度”这东西可不好“把握”。况且,一人一把尺子,眼光总不对号。
艺笋记于2003年4月7日早上
“短而精"和“短而空”
——《新洛宁》“小文"回眸与联想
近看《新洛宁》,见文夫君《聘干》一文,短小精悍,切中时弊,尤其是“郝(好)钢”与“费(废)铜”两个名字起得好,点石成金,增添了文章的魅力和分量,使人会心一笑。回首贵报一年多的历史,文学园地里有几篇小巧“精品"。鄙人十分欣赏王书城兄的《笑跻笋园》,文短情浓,语言极富特色。文中的“屁腥气”、“鼓与呼"用得特别精当;杨满松的《为人切忌:一失足》,文虽极短,意却极深,每一位居官者,当作为座右铭,引以为戒;郭保成的《锄禾扔石》妙趣横生,农家人对此并不陌生,倍感亲切,颇有教育意义;杨振平的《论“理”》也风趣幽默地道出了人要讲礼貌,不讲“理"、“无理”必招惩罚的道理。纵观这几篇小文,均为三二百字,最短的才百十个字,但却使人过目不忘,原因何在?答曰:短而精。为文最忌长而空,最喜短而精,但也并非短就好,长就劣。人类历史上长而精的大作不少,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曹雪芹的《红楼梦》;短而空的文章不多,昔年浏览祖国文化遗产,见“短而空一例”——《修二郎庙记》。文章短则短矣,但空得惊人,特录于后,博诸君一笑:“为人莫若行善,行善莫若修二郎庙。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子也。庙内有二株树。人皆以为树在庙前,我独认为庙在树后。庙内有钟鼓二楼,钟声咚咚,鼓声嗡嗡,因而为之记。”愿每一个文学爱好者掌握“短而精”,摒弃“短而空”!注:此小文写于2003年5月2日,5月9月送稿,7月2日才见报。其间,我写了几篇“评",引起了一些“才子”的嫉恨,没什么,无所谓。(2003年8月19夜记)
网改史诗 感召世人
——读《电业人之歌——洛宁县电业局二期网改工作纪实》
《新洛宁》报上,曾出现了不少大块头的纪实文学,如《历史的跨越,永远的丰碑》等,文章洋洋洒洒数千言。12月8日推出的中篇报告文学《电业人之歌——洛宁县电业局二期网改工作纪实》,全文18000余字,已成该报长文之冠。长不为奇,贵在言之有物,不拖泥带水,吸引读者读下去。在这方面,《电业人之歌》做到了。老实说,一抓到报纸,见该文长达三版多,心想,这么长的文章,有几人能耐着性子读下去?但刚读了个“序”,便眼前一亮:这哪里是一般通讯,分明是文学的笔调!我一改平日浏览的习惯,读给也同样喜爱文学的家人听,足足朗读了一个半小时!虽读得口干舌焦,但文章中电业人那舍家忘我、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着我,作者把宏伟壮阔的繁杂场景有条不紊地组排下去且处处见文采的笔调吸引着我,实在是得到了一番精神和艺术上的享受!我县电业局去年实施的二期农网改造工程,我们是直接的受益者,也是当时的参与者。《电业人之歌》中描述的伐树、挖窝、竖杆、拉线等劳动场面,我们很熟悉,但电业人在边远山区,特别是在山高坡陡青石板的恶劣环境中,抡锤打钎穿“石窝”;在两三丈高的水泥杆上头顶烈日架线数小时,口唇干裂,上下嘴唇一碰就粘掉一层皮;在隆冬时节为接一个T型线头竟在高杆上冻得哆哆嗦嗦工作一个多钟头——等一系列的感人事迹,却恐怕鲜为人知。感谢作者为我们谱写了一曲雄壮的洛宁电业人的豪迈赞歌!44万洛宁人民将会从心底竖起一座为村村寨寨送去万家灯火的电业人的不朽丰碑!网改工程浩大,工作千头万绪,牵扯千家万户,遭遇重重阻力。上至县委、政府,下至电业局每一位职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为这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人人出谋划策,个个流汗出力,殚精竭虑,忍辱负重,奋勇拼搏,不遗余力。作者也在这“千头万绪”中,理顺“文路”,用“乘世而上”、“电业人的劳动号子”、“男儿有泪”、“成功是一个整体”、“疯了的山村”这五大纲,连同汪洋恣肆的语言载体,把电业人在二期网改中建下的丰功伟绩详实地记录下来,书写了一部感召世人的网改史诗。洛宁电业人,历史不会忘记你们!受益的百姓不会忘记你们!作为“纪实”、“报告”,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作者在扑朔迷离、繁杂众多的人物和事件面前,纵横捭阖,驾驭自如,文路清晰,不枝不蔓,全文浑然一体,很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且文笔从容,于朴实中见功底,在朴素中显文采。文中多处描述文采斑斓,几处抒情议论精彩动人,唯其尾声稍逊风骚,可能是时间仓促,无暇精雕所致。但瑕不掩瑜,因为《电业人之歌》毕竟是我县多年来报告文学创作中涌现出的一部无可争议的厚重之作!
原载于2003年12月24日《新洛宁》报停刊号
【作者简介】 杨来治,笔名艺笋,1961年出生,河南省洛宁县作家协会小界分会主席,艺笋文学平台编辑。从教三十余年,练笔四十余载,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及网络文学平台发表诗文数百篇(首),并多次获奖。其中,在第二届“星曜舞墨杯”六吧文学联赛中,散文《抽烟絮语》获唯一的一个二等奖;在洛阳市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河洛文苑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赛中,散文《重温抗战歌》获三等奖。诗歌《小船·大党》收入上海《黄浦江诗潮》一书。2019年11月散文《致曹植》获得“当代作家(诗人)杰出文豪榜、中华文人百强榜、传世经典榜”三榜联合大赛精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