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鉴赏:祭红釉器口的真假“灯草边”
在我国的古代陶瓷史中,红釉分别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着色元素,分别为:始于汉代的铜红;明嘉靖开始的铁红(也称矾红);康熙以后开始的金红。其中最为藏家们熟悉的要属铜红,如釉里红、钧窑、祭红、宝石红、霁红等等。
铜红是采用铜为着色元素的釉色,(使用方法在之前介绍釉里红与窑变釉的文章有过详细介绍,在此不再复述)在我国古代,最早的铜红始用于唐代的长沙窑,但因铜红对烧造时的工艺要求非常高,在当时的条件下铜红少有烧出红色釉,仅能烧出带红色斑点的绿釉。
真正的铜红釉技艺掌握直到几个世纪后的宋代钧窑,而烧出通体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到元末才开始,其中釉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当属明永乐、宣德时期的宝石红、祭红。
有经验的瓷器收藏家们,都会发现在永乐、宣德时期的祭红釉器的口边都不是红色而是白色或淡青白色,这一现象被人们称为“灯草边”或“灯草口”。这是这一时期红釉器的典型特征,科学研究表明,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铜红釉的釉层必须达到一定厚度才能在釉层的中部形成一层红色层,如果釉层太薄,红色层无法形成,釉就不会呈现红色。而祭红釉的高温粘度较大,需要在严格控制的烧成条件下才能使流釉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这样也就从而形成了一条宽度约1-2mm的白边,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灯草边,反之,如果流釉过度,白边会过宽,也就形成不了灯草边。
在现代仿古祭红釉中,由于造假者很难做到古代严格控制的烧成条件,无法做到自然形成的灯草边,都是在施釉前于器口处画上一层化妆土,同时盖上白釉,烧成后就出现类似灯草边的效果,这也是在收藏中,为什么有些藏家一直错误的认为,祭红釉上的灯草边是涂了一层化妆土的原因。
本文藏品图片来自故宫;文章来自:想得到真实答案就去中历的中历收藏品鉴定中心,为第三方专业鉴定平台。专注于:瓷器、铜器,钱币,陨石、玉器、石类等各类收藏品鉴定服务。过程公开透明,藏家可全程参与。采用传统眼学鉴定或物品成分分析辅助眼学综合鉴定方式。鉴定结果客观公正得到了专业人士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