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双11”的快递收到了但并不开心

“双11”的快递到了,开心嘛……就在打开包裹那会儿。

不过也别对开心气馁——

下个月“双12”可以开始期待,之后还有元旦放假,接着就春节了,春节过了清明、端午挨个来,中秋、国庆一过又会有个“双11”……

生活总归是要有期待的,毕竟得给开心留个基础。

这里就自然地生出了一个疑问:

除了上面这些社会赋予我们大众期待的时点外,是否有一些其他期待能填补这几个时点以外的时间呢?

(暂不提事业有成、结婚、生子,因为一辈子没有几次,比上面的节日还稀少呢。如依此依附开心,那么人生不如意十之九点九

志趣,对志趣所指事情的期待!

或许是开心的源泉。

(一)

关于什么是“志趣”,简单的理解是:

对志向所指的事情结果的期待和实施过程中感受到的趣味。

比如以“教书育人”为志向的人,对“育人成才”结果的期待中和教授过程中感受到的趣味。

似乎……想要更多感到快乐,前提是得有“志向”,此后才有对其的期待与实践的方向。

那么,这里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志向”——什么是志向?

当医生、警察、老师、科学家……是小时候作文里面的,现在是否适用,拉倒吧,不足以论。

关于志向,好友禾中分享的文字里摘抄了一段毛爷爷的话:

毛爷爷:

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

真欲立志,不能如此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

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

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

联想到了上学时,大一马克思老师讲:“这四年时间,哪怕你们什么都不学,只要找到了你愿意倾尽毕生精力去做的事情,那么你这四年就是值得的。”

那时觉得能找着志向是很牛逼、也很难的事情,现在发现的确如此。

志向这个事我们绝大部分人一生都找不到,找到的人里面又有很大一部分人难以坚持。

对于那些找到并坚持的人。

他们想起这个事就会开心、讲起来就会神采奕奕、提到时两眼就会放光。

做起来也定当乐此不疲,像布斯们对着PPT能练习100次、马爸爸们能把购物节连续办11年甚至更久。

(二)

志向很难确定,是事实。

但是很难确定,并不代表它没有办法确定。

愉悦,决定方向。长远而持久的方向就是志向。

按着这个观念可以根据愉悦的三个层级——感官愉悦、思维愉悦、意志愉悦来寻找和确定志向。

1

感官愉悦

通过对感官的刺激而产生的愉快感受

吃喝拉撒睡是一种,近似本能,其中的需求和刺激差异越大,满足后的愉悦感越强,像饿久了,吃起饭来更香。

某音、游戏、刷电影、煲剧等是另一种,所谓“精神”上的刺激,若深陷其中则如精神鸦片,像某音一刷好几个小时、游戏沉迷其中忘了现实世界。

外界刺激决定了感官愉悦的时长和强度,加上身体对这些刺激的适应性,长此以往,对刺激强度的依赖会越来越强烈,而人就越来越不由自主。

这一块我们无法避免,但需要客观认识,避免滞留于此。否则,会像追光点的猫咪一样被主人手中的激光笔把玩。

2

自觉愉悦

通过对感官刺激进行思考和学习而产生的愉快感受

比如就吃喝拉撒睡里面的“吃”,除了体验吃的过程中的愉悦,还能思考这次吃的东西“为什么好吃”——是做法变了、食材新鲜了、还是自己饿坏了?

当开始这样思考的时候就进入“自觉愉悦”状态了。

在举例时,第一时间从吃喝拉撒睡里面选择了“吃“,那么在无意识层面说明着我对“吃”的兴趣超过了其他几项。

这是一个自觉的筛选过程,意味着对方向选择的逐步聚焦。

再如某音、游戏、刷电影、煲剧里面我会第一时间选择“煲剧“,除了沉迷于故事情节中获得的愉悦感之外,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分析、选择的预判、以及猜测作者为何这样塑造人物和架构故事等的思考更是其乐无穷。

这也意味着我的大方向选择里面,更倾向于对“人”的性格、思维的认识。

3

意志愉悦

是在自觉愉悦的基础上,实践创造价值并得到回报的愉悦感受

比如“吃”,我思考也得到了“为什么好吃”的答案,并且有兴趣有能力自己动手做出了“好吃”的美食。

这不仅可以满足我的“吃”,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像录制做菜视频、线下菜品售卖等得到回报,以支撑这个事情能长久持续下去,即便过程中遇到困难也能想办法克服。

那么此时就进入了“意志愉悦”状态了,这个状态就可以是大方向或者志向了。

说“大方向”是做美食,说“志向”是创造美好的食物给更多人品尝。

再如“煲剧”,对剧中人物及其作者的性格、思维的认识,记录并积累一些关于如何更好的思考、表达、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和工具。

并通过课程、文章、视频等形式把这些思维工具做分享以得到回报,并支撑这个事情持久的延续下去,即便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乐意想办法解决。

那么此时,这种状态就是“意志愉悦”,也可以是大方向或者志向了。

如果以上两者——做好吃的、认知思维两件事情——同一时间只能选择一件来做,那么选择的就是志向。

未选择的但是也有精力和能力来做,可以作为斜杠——第二标签;

如果精力或者能力冲突了,选择放弃,生活一样会是愉悦的。

拿“双11”购物举个综合的例子:

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消费获得快感的层面,即在满足感官愉悦感,这是“消费者”的特性——怎么花钱开心怎么花;

这里参与的人数众多,难度最小,如果你不是花钱花得最好的买手,那么这个就压根和方向搭不上边。

而商家会思考 “营销文案和图片怎么设计怎么配”、“优惠通过价格还是优惠码”……这是自觉愉悦状态,对这些的思考有助于商品卖出赚钱,也是开心。

这里参与的人数居中,难度适中,可做可不做。有兴趣了执意要做,也算个方向;如果仅仅是拿过来尝试一下,那么就不算是方向。

(一些进入自觉愉悦状态的消费者可能成为商家)

“消费者为什么要在这个点购买”、“如何保证商家的货物信息真实”、“如何做才能更容易让消费者少一些顾虑”……这是平台思考甚至盈利的基本逻辑,并且为此需要建立完善地机制来确保买卖双方的利益。

也唯有此,平台才可以提供价值,获得利润以使这个事业永续。

这里参与的人数极少,难度最大,而这极少的人愿意克服极大的困难长久的坚持,那么这个事于这些人就可以算作大方向,也可以称得上志向。

(一些进入意志愉悦状态的大商家也可能成为平台搭建者)

以上

志趣——对志向所指事情结果和实践的期待中感受到的愉悦——是持久的、高品质开心的基础。

志向的寻找和确认需要通过感官愉悦、自觉愉悦、意志预约层层深入做筛选。

确定了志向,去期待、去实践,快乐即在其中。

sdf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