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月赋》
作品名称:董其昌《月赋》
创作年代:1634年左右
董其昌年龄:80岁左右
尺寸:930cm*27.8cm
收藏地点:庚子山房
释文:
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绿苔生阁,芳尘凝榭。悄焉疚怀,不怡中夜。乃清兰路,肃桂苑;腾吹寒山,弭盖秋坂。临浚壑而怨遥,登崇岫而伤远。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沉吟齐章,殷勤陈篇。抽豪进牍,以命仲宣。仲宣跪而称曰:臣东鄙幽介,长自川樊,昧道懵学,孤奉明恩。臣闻沉潜既义,高明既经,日以阳微,月以阴灵。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朒朓儆阙,朏魄示冲。顺辰通烛,从星泽风。增华台色,扬采轩宫。委照而吴业昌,沦精而汉道融。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祗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驰轻县;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若乃良夜自吹,风篁成韵,亲懿莫从,羁孤递进。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初引。于是弦桐练响,音容选和。徘徊房露,惆怅阳和,声林虚籁,沦池灭波。情纡轸其何托?想皓月而长歌。曰: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徨如失。又称歌曰: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王曰:善。乃命执事,献酒羞璧。敬佩玉音,服之无斁。
||备注:王文治、陈希祖题跋。
款识:素绫莹泽宜墨,写谢希逸《月赋》,遂能终之。闲窗雨后,偶然欲书,孙虔礼所云书家一合谓此。董其昌识。
钤印:宗伯学士、董氏玄宰、玄赏斋、退密
题跋:
1.香光书集古人之大成,而于唐之鲁公、宋之襄阳尤为深入。此卷乃其晚年不经意书,愈平淡、逾纵横,殆欲直造右军老子阃奥。其仿颜、米处,乃所谓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噫,观止矣。余尝以禅论书:右军如来禅、唐人菩萨禅、宋人祖师禅。若香光者其辟支佛乎,其游戏神通与如来无二,特具体而微耳,大而化之之谓圣。注者以为大可为化不可为,而香光则能化而不能大,殆亦时为之欤。乾隆四十五年庚子暮春三月十二日,文治记。钤印:王文治印、曾经沧海、书禅
2.神仙中人不易得,颜氏之子才孤标。天长马鸣待驾驭,秋鹰整翮当云霄。君不见,东吴顾文学;君不见,西川杜陵老。诗家笔势君不嫌,辞翰登堂为君扫。是日霜风冻七泽,乌蛮落照衔赤壁。酒酣耳热忘头白,感君意气无所惜,一为歌行歌主客。右录少陵诗句于云在轩中,时丁丑初冬,敬斋道兄在都下属余书,偶以事牵,久未能应。而敬斋为言必欲余书,今日濒出都,停骖以俟,因所留此卷有余纸甚佳,遂为竟幅。时敬斋之长君春岩亦同察书,语次又知其深达书旨。香光为书中如来不待言,余此书于梦楼云何,前辈足敬。十月朔日陈希祖识。钤印:希祖、惇一父
作品赏析
在明代书画史上董其昌是颗璀璨的星星,他闪亮于明朝,影响清朝至今已四百余年,人们争相研习取法,董氏书风代有传人。董其昌工书善画,且精于收藏鉴赏,历代名迹经他手珍藏把玩者甚多,且多数留下考证、题跋,这也为其艺术造诣的高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董其昌于书画理论也卓有贡献,一部《畫禅室随笔》成为数百年来人们研究学习书画理论的重要知识,且广为书家抄写创作。近年来各大博物馆不时举办纪念董其昌展览,出版多部董氏法帖,足见其地位及影响深远。
人们熟知的董其昌中年书风,清丽典雅、遒劲飘逸,在用纸用墨上十分讲究,作品精气神十足,可谓楚楚动人!而董其昌是书画史上难得的高寿者,活了82岁,一生传世书画作品甚多,他的晚年仍精力充沛,也留下了许多书画杰作。从作品中看,董其昌晚年书法则将毕生所学融汇其中,气格则一反清新流利而走向人书俱老,字里行间苍厚浑古之气直逼北宋诸贤。董其昌晚年之书尤着力于米芾,且运用了许多颜真卿行书的屋漏痕笔法,这在他晚年的楷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其晚年仍笔耕不辍,有诸多临帖作品传世,如八十岁所临《颜真卿怀素诸帖》书风渐渐走向简约浑朴,典型的有故宫博物院所藏《临苏轼醉翁操》、上海博物馆所藏《燕然山铭》。
董其昌《月赋》从书写的风格来看,当是其晚年,80左右所书,因其书写风格与其晚年的作品在用笔、结构特点上有诸多接近处。如线条行走中的起伏波动,一反早年书写的干净流畅,变为迟涩起伏。如:道、川、月、夜、歌、人、川等字的书写方式与其他晚年作品风格颇接近。
从用印看,“董氏玄宰”为七十岁后所用印,且残破的感觉与八十岁前后其他馆藏书作相似。且董其昌手卷杂书中也出现《月赋》的经典语句。
王文治一生酷爱董其昌书,对董研究甚深,董传世书作诸多留有王文治题跋,这在真迹中常见,在王文治《快雨堂题跋》中可查阅的更多。此卷末尾也有王文治题跋,跋中谈及此卷为香光晚年不经意书,集古人之大成,于颜鲁公、米襄阳尤为深入,足见王文治对此作的高度评价。
董其昌一生爱写长篇辞赋,有:《雪赋》、《白羽扇赋》、《赤壁赋》、《天马赋》等。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多以'月’寄托情思,月成为了文人歌咏的核心。而南朝宋文学家谢庄的《月赋》乃是咏月佳文,宋孝武帝曾为之“称叹良久”,赞其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绝代佳作。赋中:“白露暧空,素月流天”、“菊散芳于山椒,鹰流哀于江濑”、“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董其昌所书《月赋》长卷,卷长930cm,高27.8cm,分为绫本、纸本两个部分,其中绫本为董其昌月赋作品,长502cm,纸本为王文治(1730-1802年)、陈希祖(1765-1820年)的行书继跋,长126.6cm。
《月赋》通篇书写轻松闲逸,畅达自然,字里行间可见董其昌得羲献书法精髓,无论结字用笔皆有羲献神韵。行笔从容散淡,挥运过程犹如庭信步般,气韵沉雄坚实,线条起伏动作精致含蓄,已洗尽铅华,归于朴实温厚。从题款:素绫莹泽宜墨写谢希逸月赋,遂能终之,闲窗雨后,偶然欲书,孙虔礼所云:书家一合谓此。可见其书写时候的心情与状态极佳,雨后湿润的空气,加之精良的绫布,偶然欲书,这正是过庭书谱的五合,董其昌传世作品中少有如此得意自信的记述。结字用筆上頗多《十七帖》、王羲之手札意韵。如“可以还”、“乃命执事”除了继承羲献,还融入了颜真卿的外拓结体及中锋圆润的线条,如“泽风”、“圆灵”。字里行间亦颇多米南宫笔意,写的果敢峭拔,如“敛天”、“失又称”、“素月流天”等字组。气质上也保留了赵子昂的圆润恬淡,如“柔纸雪凝”、“朔管之”等字组。此类融古自化的元素再此不一一枚举,相信识者能从中见到更多。
在董其昌卒后144年,即清朝乾隆时期的1780年,时年50岁的大书法家王文治在董其昌的作品后以大小两种不同字号的行书、行楷作跋,足见其感之不尽,又感又题。跋文对董其昌书法“集古人之大成”的高度评价,并赞叹其学而能融能化,书法造诣如“辟支佛”,”殆欲直造右军、老子閫奥”的精辟概括与赞美。在王文治卒后15年,即清朝嘉庆时期的1817年,长卷流入到陈希祖道友敬斋手中,敬斋请陈希祖在王文治跋后的余纸上又续了一段跋。因王文治对董其昌书作的评价已十分高妙,陈希祖转而借杜甫的《醉歌行》,以表达对董其昌的景仰之情,认为他是神仙中人,才情孤标,并将道友敬斋邀他题跋的事件经过记叙下来。
最后,陈希祖还进行了精辟概括:“香光为书中如来,不待言,余此书于梦楼云何?前辈足敬。”足见陈希祖深爱董书,也十分谦虚敬仰王文治。
《月赋》作为赋的绝唱,其文字里行间的精神历久弥新,而经过董其昌的书写传达,这种文化的力量显得更加具体而微,以书法的形式展现出无尽的光彩。而王文治、陈希祖的题跋也为《月赋》起了增彩之功,让后人在观赏此卷《月赋》时,能够从正文到题跋全面感受艺文兼备的美感,董其昌此幅书作无疑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件不可多得的瑰宝!
赏析文字:曾锦溪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师
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执行秘书长
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校对:卢俊山
审核:彭烨峰
董其昌简介
董其昌像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书画家,是继苏东坡、赵孟頫之后又一位集大成者。在晚明,形成了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以及其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之后近300余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