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的皇后,在丈夫驾崩的当晚看到了什么,才如此惊慌失措

宋太祖一共有三个皇后,一个比一个的家世显赫。这也很容易理解,第一个皇后(追封)贺氏,是宋太祖还未发迹之时的原配,虽然两小无猜,但毕竟不是高门大户。第二个皇后王氏,是宋太祖在后周军中已经有了一定名望时的续弦,王氏的父亲王饶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到了赵匡胤册立第三个皇后宋氏时,已经是宋朝开国皇帝,所选之人当然不是等闲之辈。

然而,这个宋氏出身依然很让人震惊。她的父亲宋偓是左卫上将军、忠武军节度使,她的生母是后汉太祖刘知远的女儿永宁公主。宋偓本身又是后唐庄宗的外孙,是后唐义宁公主的儿子。如果再算上家族其他成员,不论谁当皇帝,宋家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宋史》无比羡慕地称他们家族:“近代贵盛,鲜有其比”。

据说,宋氏才两三岁的时候,就随同母亲拜见过后周太祖郭威,并被赏赐了冠帔。到了宋朝立国以后,她再次随同母亲拜见了皇帝。此时,宋氏不仅再一次被赏赐了冠帔,而且还让宋太祖印象深刻。因为王皇后早几年前去世了,宋氏在此次面圣后的第二年,就被纳入宫中,成为了宋太祖的第三任皇后。

关于对于宋皇后的溢美之词,史书上记载了不少,这不是关键。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在宋太祖驾崩当日的表现。那段载入史家的对白,以及宋太宗后来对她的刻薄,让宋初最引人注目的疑案,增加了更多的谈资。

众所周知,关于宋太祖突然驾崩和宋太宗继位就是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宋太祖本来生龙活虎,却在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突然去世。正统史书一般认为是病死,但很显然“烛影斧声”之说更让觉得符合情理。

再加上宋太宗继位之后,一开始无法应对天下的窃窃私语,时隔多年后才抛出一个“金匮之盟”,说是在母亲杜太后的主持下,他们宋家早就立下了“传弟不传子”的规矩。但是,这个说法漏洞百出,还是无法打消人们的疑惑。相比之下,来自于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写得却是意味深长。

在这部书中,宋太祖驾崩的时候,只有宋皇后一人在场,因此它实际上暗示了宋太宗并非杀人凶手,也间接否认了“烛影斧声”的存在。但是,宋皇后派身边宦官传召的人,并非时为晋王的赵光义,也并不是宋太祖长子赵德昭,而是由宋皇后抚养长大的赵德芳。

要知道,这个时间节点非同小可,谁能第一时间赶往宋太祖的灵前,谁就是下一任宋朝皇帝。但是,宋皇后派去的宦官王继恩背叛了,他认为“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所以改变了行程,不仅没去找德芳,而是把赵光义找来了。

司马光是北宋人,北宋后来的皇帝,全部是太宗一系,他当然不能写宋太宗篡位。但是,他在字里行间的意味却很深远。我们看看宋太宗赶到宫中之后,与宋皇后的对白:

宋后闻继恩至,曰:“德芳来耶?”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宋皇后最开始是打算先通知德芳前来,这点我们已经说过了。王继恩一个太监,凭什么就能比宋皇后更能了解宋太祖的心意,认为宋太祖从来就是决心将皇位交给弟弟的?在那种乱哄哄的形势下,在宋太祖尸骨未寒的情况下,作为一向恭谨孝顺的皇后,作为一个弱女子,又有什么胆量和本事来改变宋太祖的意图,改立皇帝?

如果说这些潜台词,是司马光不敢写出来的,但两人的对白却体现了杀机重重。宋皇后一听是晋王到了,立即“愕然”。如果宋太宗是堂堂正正来继位的,宋皇后为什么要“愕然”?在短时间之后,宋皇后想通了一切利害关系,她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向宋太宗称呼“官家”,并委托身家性命。

这不能不让人起疑,如果宋太宗的地位来得正,宋皇后何必急急忙忙称他为代表皇帝的“官家”。就是因为宋太宗并非真正继承人,现在形势急迫,不承认不行,不承认会死 ,所以宋皇后才不得不赶紧表态,晚一点都不行!至于说宋太宗的表态,那无关紧要了,只是胜利者的姿态而已。

如果说这些是文字上透露的消息,还是参杂了后人的想象,那么宋皇后后来的遭遇,则是让人不寒而栗。宋太宗继位后的第二年,她被迁往西宫,十年之后又迁往西宫,无论是哪里都是幽禁一般。她死之后,作为皇叔的宋太宗,却不为皇嫂服丧,也不准群臣去临丧,这哪想前朝皇后的样子,这哪像是给宋太宗皇位的恩人?而且,宋太宗既不准宋皇后与宋太祖合葬,也不准将其神主祔庙,甚至就将这位皇后的棺椁安置在普济佛舍,时间长达两年之久,这像什么样子。

至于宋太宗为什么这么刻薄,司马光也实在是说不出口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