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为什么删去《卖油翁》最后一句话,让我们少学了两个典故
《卖油翁》是长时间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散文。小珏读书的时候,这篇文言文是为数不多比较喜欢的。因为它短,背诵的压力较小,而且情节紧凑,言简意赅,也很容易理解。反过来说,这也彰显了作者欧阳修文道并重的艺术主张以及一代文章宗师的深厚功底。
这个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讲述陈尧咨射箭的射术高超,洋洋自得,再通过卖油翁从钱孔滴油的绝技,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作为给中学生准备的文章,《卖油翁》确实能让读者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个不变真理。
然而,在大多数教科书中,基本上将欧阳修的这篇文章一字不改地收录进来,却不约而同删去了最后一句话。一般来说,古文讲究的就是文章结构,最后一句话即要点名主旨,阐述作者的看法,为什么会删掉呢?我们先来看看删掉这句是什么: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这句话一下子引出了庄子的两个典故。一是我们熟知的庖丁解牛,二是较为陌生的轮扁斫轮。
庖丁解牛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养生主》,是指一个叫做丁的厨师,通过向梁惠王讲解解刨牛的技巧,阐述了面对复杂多变的事物,只要摸清楚了客观规律,再加以反复实践,便能够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成为各方面的专家。
这个故事同样也选入了中学课本,而且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同时一口气诞生了“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庖丁解牛”等五个成语。
轮扁斫轮则出自于《庄子·天道》,这是说一个叫做轮扁的手艺人,他不好好制作车轮,专心本职工作,反而对在看书的齐桓公大发感慨。他的意思是自己的手艺,既不是看书得来,也没有办法教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在古稀之年依然不断练习,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君主读书也一样的,不亲身去体会,而是去读那些已经死去的圣贤人的书籍,没有多大的帮助。
这个故事纯属于庄子虚构的,主要还是讲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同时也暗含不要拘泥古法,要懂得变通以及心手相应的道理。
为什么《卖油翁》原文中包含两个典故的最后一句话,会在大多数教科书中被删除呢?其实,这篇文章来源于民间流传的《笔说》一书,文辞当然没有这么优美,欧阳修将素材加工之后,润色不少,并加上了“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一句后,收入《归田录》。
这三个故事有其相通之处,都是指身居高位者,善于倾听普通匠人的教授,并且将“术”引申为“道”,从而升华了主题,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这不仅仅是触类旁通、熟能生巧,更是到了一个从自我到无我的境界。
然而,删除的理由,大概还是因为古文理解上的差异。庖丁解牛,后人领会是熟能生巧的道理,然而当时庄子是将其放在《养生篇》之中,意思是要想活得快乐长寿,就要将融合于天道,瞬间会将中学生凌乱。轮扁斫轮则有不重视书本知识的一方面解释,这让容易让捧着教材的中学生误解。
所以,最后一句虽然精妙,也将文章的主旨提炼出来了。但是,如果说作为教材选用,确实也有删去的道理。不知道读者您读过的教材有没有这句话,您认为该不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