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渗透:华东医药——A股最赚钱的医药企业!还值得期待吗? “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 上一篇文章我...
“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
上一篇文章我提到:
“大单品策略,加上制药和商业板块的协同效应,让中美华东拥有了远高于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进而也取得了更高的roe。”
“尤其是大单品策略,对于华东医药来讲,是理解这家公司获取超越所有A股医药上市公司赚钱能力的关键,该怎么理解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个一个,看看华东医药的产品选择和执行情况,其中蕴含着这家企业成功的秘密。
01
—
四个产品的精彩故事
百令胶囊的故事有点传奇性,据说,李邦良当初接手这家企业的时候,发现产品都没有什么利润率,没有什么竞争力,照这样下去,厂子早晚要倒闭,职工都要下岗,于是他就把公司过往的批文,从仓库里拿出来,一个一个去找,看有哪个产品,可以让这家企业起死回生?
有一天,他在布满灰尘的文件中翻找的时候,发现了百令胶囊这个产品,研究以后,就决定把这个产品做起来,后来这个产品就真的成功了。
至于选择这个产品过程中,经过了多少的科学论证,以及市场空间的预测,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暂且抛开中西医之争的话题,至少从生意结果的角度来看,这个产品的选择,绝对是神来之笔,从那以后,百令胶囊就一发不可收拾,这么多年下来,一直是公司贡献收入数一数二的产品,据了解,19年百令胶囊单品超过30亿,是当之无愧的“大单品”。
再来看阿卡波糖片,也就是卡博平,这个药品的通用名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最早是由拜耳公司发明的,1999年的时候,我们国家抗生素研究最厉害的研究机构,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川抗所”),研制成功了阿卡波糖原料药和制剂的关键技术,当时前后脚转让给了华东医药和四川一家药企。
从那以后,除了原研药厂和这两家药企以外,在国内市场就鲜有其他厂家再涉及这个产品了,而从2004年,这个产品在华东医药开始量产至今,已经给公司赚了大把大把的钱。
这里就是我前面文章所说,“华东医药的成功,要从2004年的那个春天说起”,那一年开始,公司的各项指标开始逐步腾飞,就是因为这个阿卡波糖片,公司在年报里是这样说的:
“2004 年,公司以募集资金变更项目年产十吨阿卡波糖项目为核心,成立了公司制造分公司,公司新产品阿卡波糖原料生产线已通过了国家GMP 的认证。这标志着公司的业务核心由医药商业向医药制造业的转移,提升了毛利率高的业务比例,改善利润结构,为公司未来业绩的提升奠定基础。”
如今,这个阿卡波糖片也已经是公司前两名的产品了,量级在30亿以上。
再来看第三个产品,环孢素,最早见到华东医药关于环孢素的信息,是李邦良在讲述为什么当初默克选择和华东医药合作的历史时说到的,他说:
“环孢素全世界就只有两家厂家能做,默克的人来我们这里考察,发现我们在做这个,他们就觉得我们很有研究的精神。”
究竟环孢素是有多大的技术含量,我也不好说,但是从结果来看,华东医药在国内已经做到了这个领域的绝对领先,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了原研厂家。
最后一个是注射用泮托拉唑钠,这个药最早从哪里来的,我在年报和网上并没有找到出处,第一次出现是在2005年报中,公司提到:
“卡博平和泮立苏(也就是注射用泮托拉挫)销售收入分别比2004年增长65%以上,也均突破了8000万元”。
但是,从市场的竞争情况来看,这个药绝对不是华东医药独家特有,甚至也不算是最早仿制的,根据公开数据,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有超过70家厂商在竞争。
邪门儿的是,这样一个完全市场竞争的药品,华东医药依然在国内做到了市场占有率的逆袭,而且现在已经做出了非常大的优势,市场份额已经达到20%以上。
02
—
这个味道…好熟悉啊?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事情,那就是华东医药在单品的运作上,有着非常强大的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他选择单品很有特点,要么是像百令胶囊和阿卡波糖这样的,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竞争不是很激烈,类似于利基市场的寡头垄断态势,要么是像环孢素这样的小市场,里面不允许有很多大鱼的存在,要么是像泮托拉唑钠这样的完全竞争产品、但是要靠销售人员的强力推销。
第二个方面,华东医药的营销能力真的非常强,体现在不管是寡头垄断市场,还是充分竞争市场中,他的营销人员都可以把市场占有率提升到很高的地步,甚至超过原研厂家。
这样子分析下来,我越来越有个感觉:华东医药其实不像是一家典型的医药公司,更像是一家消费品公司。
我举个例子,读者可能更容易理解,比如说,跟洋河股份来做一个横向的对比,同样是一方面在产品的选择上很有心得,另外一方面是在市场营销上,能有很强的执行力和推动力。
如果我们把华东医药当做一家消费品类公司,我之前总结的消费品企业的成功公式:“不差的产品 优秀的营销”,就在这家公司身上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公司的各类产品肯定是不错的,甚至有一些是独家的,在营销能力上非常的优秀,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可得性上,不管是院内还是院外市场,华东医药都有着非常良好的竞争优势。
03
—
过去再美,没用,未来呢?
接下来,就是更重要的两个问题了。
第一个问题,这家公司未来的竞争优势是否能够持续呢?
第二个问题是,市场空间还有多少呢?
先来看第二个问题,公司现在的几个重磅产品中,泮托拉唑钠和免疫抑制类产品,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本身就是常见病的用药,而且器官移植会越来越普遍,医疗支出只会越来越高。
有争议的,是百令胶囊和阿卡波糖,先看百令胶囊。
首先,我个人对于中成药是持保留态度的,另外,关于这个药在进入辅助药目录之后,是否还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我觉得恐怕也只能寄希望于院外市场了。
对于阿卡波糖片来说,虽然现在各种新靶点的药物层出不穷,但是,病人多年的用药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尤其是对于糖尿病这种慢性病和医生粘性比较强的内分泌科室。
阿卡波糖片这种药,本身也不贵,一天也就几块钱,给药途径也很方便,所以在这一块儿,不会有太大问题,长远来看一定是有增长的,而且华东医药在阿卡波糖上还有这原料的优势,这也是之前很困扰我的一个问题:这么大的一个单品品类,为什么国内就只有原研厂、华东医药和绿叶三家呢。
研究完,我才大概明白了,这个药的关键在于:原料药不是化学合成的,而是生物发酵的,看到“生物发酵”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就比较容易眼前一亮,因为,只要是提到生物发酵,就容易产生一些排他性的竞争弱势,比如白酒,比如酱油。
因为生物发酵意味着比较复杂,不是每一家都能复制的,至少短期来看,在阿卡波糖片上,由于原料药的限制,还很难有大量竞争对手出现。
04
—
盛传的“鬼故事”:阿卡波糖失标
但是,关于阿卡波糖片,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事情,就是今年公司的集采失标,这个事情被当做股价下跌的一个很大的诱发器,被各种投资人反复讨论了很多遍。
我个人对于这个事情的看法是这样的。首先,阿卡波糖片在院内和院外市场用量大约是6:4的样子,集采带来的是院内市场的7成左右归中标方,也就意味着院内市场还有大约30%的空间,集采占据的是40%左右的整体市场(60%*70%),而现在市场上三家的竞争格局大约是65、30、5的关系。
这样看下来,大概就明白一个事情,那就是对于原研厂来说,原来的销售大头是在院内的,对于院外这种需要地推去营销的市场,不是原研厂的优势所在,院内市场,原研药应该是想要占据很大比例的。
换句话说,在集采的过程中,如果原研药不在院内市场中标,那就意味着这个药基本上就溃败了,这就是为什么过往那个“原研药厂保利润而非份额”的逻辑失效的原因:
过期的专利药,外资厂家采取的策略,往往是保利润而非保市场份额,但是在集采的冲击下,外资药企的策略不得已发生转变,那就是,要通过大幅的降价,去保住院内市场这个自己本来可以收割的地方,这是不得已的下策,因为如果失去了院内市场,原研药厂在本就薄弱的院外市场,是没有什么优势的。
对于华东医药来说,这个事情的冲击其实不会有那么大,首先,院内市场还有30%的空间,折合整体大约是20%的市场份额,可以去争取,另外,院外市场也会占到40%的空间,这加起来已经是接近60%的市场份额了,完全够自己去发挥,何况院内市场也不是完全没机会了,毕竟还有阿卡波糖咀嚼片谈判进去。
05
—
历史,包含许多答案
以上是理论分析,其实,因为政策原因,造成医药企业药品降价,在中国历史上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看看过去,对于理解现在也会有帮助,比如下面这些年报里的内容:
“2002 年公司经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公司主要药品降价,给公司盈利带来压力。由于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的深化,公司主要产品作为社保目录范围内的产品,由于国家调整药价,引起公司主要产品盈利能力下降。”(2002年报)
当年公司是怎么应对的呢?
“对策:公司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和产品剂型,直接减少单位产品降价幅度,同时扩大销售量,使最终盈利能力保持在一个可控水平内。”
“中美华东的主要产品届时也将在各地招标时面临激烈的竞争,存在一定的失标风险和中标后的降价风险,影响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2009年报)
“国家和各地方出台的医药行业新政策密集且多变,政策性降价和各地区的药品招标采购使竞争更趋激烈,医药企业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2010年报)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国家发改委对“免疫、血液、肿瘤和消化”四大类药品的降价。”(2012年报)
面对持续的政策冲击,华东医药的过去表现在那里摆着,怎么去看待这个事情,以及未来的发展,就见仁见智吧,就我个人来说,没那么悲观。
回到阿卡波糖这个事情来,总体来讲,可能在短期内,会由于竞争格局的改变(主要是集采带来的院内外市场重新分配),造成一些业绩的波动,但是长远来看,我并不认为集采失标这个事情,会对于华东医药这种擅长营销的医药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而且,也恰恰是由于集采,包括国家倡导创新药方向转型这样的事情,促使华东医药开始去布局下一代的大单品。
看到这里,我相信我们应当充分承认,华东医药过去在单品选择和运作上拥有强大的能力,毕竟数据都在那里放着,这傲人的结果已经是最好的答案。
但是,投资毕竟是看未来的,这也是大多数投资人诟病华东医药的地方:
“研发管线这么弱、这么没有亮点,如何支撑起更大的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