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旭志:在创新中传承
在创新中传承
夏旭志
由《劳动时报》策划制作的爆笑历史有声书《戏说上下五千年》,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良心”历史读物,扺掌而谈、嬉笑逗乐间,让听者受到传统历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我仿佛看到,杜甫他老人家在成都草堂正冥思苦吟,听前来串门唠嗑,风韵犹存的黄四娘极力怂恿叨叨后,忍不住扔下诗卷,轻捋山羊胡,侧耳听了几篇,微笑着摇头晃脑地赞道:润物细无声……呵呵!
先斗胆评一评第一集《新大禹治水》。
面前一堆花花绿绿的龟壳(甲骨文),各地洪灾告急,钟情于黄豆酱和猪头肉的尧一筹莫展。鲧是大禹的父亲,只怪名字读音太有戏剧性,节目中他的出场被铺垫得妙趣横生:
他(尧)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地说:“各位,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首领都异口同声地说:“鲧”。尧一听顿时龙颜大怒,一拍龙案,大喝一声:“大胆,敢让我滚……”
后来,被众人推举出来的鲧,采取“堵”的笨办法,治水九年。治水尚未成功,尧就不无遗憾地挥别人世。很快鲧也“滚”出了尧的继承人舜的视野,被流放到羽山,不久后撒手人寰。在表现这一段情景时,笑李飞叨设计的台词十分搞笑,令人过目不忘:
他(舜)问鲧:“水治好了吗?还能治好吗?”
鲧说:“听说西方现在也有大洪水,上帝造了一艘诺亚方舟,上帝拣选的人可以乘船逃难,剩下的只能淹死,王上,咱也学学他们的先进思维和技术,实在不行,就跑吧!”
舜说:“滚!”
鲧说:“臣在。”
舜说:“我说让你滚!”
鲧滚出了历史舞台,他的儿子禹走到了聚光灯下。禹被推荐给舜,替父治水。禹栉风沐雨、励精图治,破天荒地用“疏”的法子治水,终成大功,后开创夏朝。涂山氏作为禹的发妻,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为禹付出N多……
班门弄斧,我再来与诸君唠一下题外话。
鲧治水不可谓不用心,不可谓不勤奋。他深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之法。但堵洪水得用土,大量的如山的土,怎么搬运?那时又没有挖掘机,即便有挖掘机也没有蓝翔技校,没有会驾驶挖掘机的人。鲧为此大伤脑筋,一连几个月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千辛万苦地打听到天帝的息壤可用以治水,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偷盗息壤。有书为证,《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鯀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息壤这东西可是个神奇的东西,居然是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这对信奉以“堵”治水的鲧来说,无异于是唯一一根救命稻草。鲧动了歪心思,他深知打报告给天帝申请要息壤,即便舜能给盖章,天帝断然不会给,因为他也实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可用于交换。他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周三是个好日子,直接去偷得了!鲧一仰脖连灌了1.25升浊酒,哈哈大笑,扬长而去。此时的鲧丝毫没有意识到,他的这步“高明之棋”对天帝来说无异于太岁头上动土,老虎口中拔牙。果然,天帝发现后,大为光火,派火神祝融诛杀了鲧并收回了息壤。
假设禹治水时,还是沿袭父亲那套“堵”的老办法,那估计夏王朝的创建还得延后很多年,会有更多黎民百姓饱受洪灾之苦而生计无着、流离失所。禹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扑在治水的宏伟事业上,和劳动群众打成一片,带领大家勘察地形,设计治水的工具,没日没夜地研究治水方案,终于用“疏”的办法,因势利导地治水,这才取得“功莫大焉”的治水成果……
笑李飞叨版的《大禹治水》,在选材上取舍有度,融入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典故:如大禹之妻涂山氏在思念丈夫时的一声长叹“候人兮猗”竟成就了“历史上的第一首流行歌曲”。“后世赫赫有名的屈原、荆轲等都是她的粉丝,把‘兮’这一网红词语,运用得炉火纯青。”如此,让我们知道了“兮”这个字的由来。
在结尾处,又采撷了《山海经》中的情节:“当涂山氏见到朝思暮想的相公,却见大禹已经化身为熊,惭愧不已的她,一声长叹之后,竟坐化成一尊望夫石。后来,石头破裂,大禹从里面抱出了一个孩子,那可不是悟空,而是后来夏王朝的创始人——启。”引用神话传说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又巧妙地与之后的故事无缝接轨,为夏王朝的闪亮登场,做好铺垫。
我们欣喜地看到“笑李飞叨”这个幽默接地气的历史故事栏目,在创新中传承经典,让人在会心一笑间,重温历史风云。不客气地说,这是一个被严重低估了的优秀的历史故事栏目。它已经开始火了,后面还会更火,时间会验证这一切。衷心希望这个栏目越办越好!
刊发于2020.12.3《劳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