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莉‖梅州古塔【客家推荐】 2024-05-07 02:42:12 梅州古塔文/黎莉梅州境内,古塔林立,造型千姿百态,风格各异。有圆型、四方、六角、八角。塔高多为单数,一、三、五、七、九、十一不等。最早的古塔是南汉大宝八年建的铁铸千佛塔,距今一千多年历史, 7层,高4.2米,底部宽1.6米。每面有大小佛像250个,四面合计千个,故名千佛塔,是省重点文物。该塔原在东郊东山岌上,1991年后移至大东岩山新建九层石塔的首层加以保护。最矮的一座古塔为梅江区东厢村龟塔,单层,是清乾隆年间知州王者辅在任时建的。据传:嘉应州城是“金龟浮水形”,龟头在下南门,龟身在金山顶,龟尾在城外东厢村,四肢在城的四角。因城里经常浸大水,风水先生说是金龟在作怪,因此,知州王者辅主持在南门建个八角亭压住龟头,在金山顶建个八角亭压住龟身,在东厢村则建个单层塔压住龟尾。并在城的四角打四口井,象征四枚钉子,将龟的四脚钉住。建成后,大水照样发,但梅州城内却添了几处胜景供游人休闲游玩。塔起源于古印度,汉唐时期随佛教进入我国并和中国古代建筑结合起来,融合了中国南北各地楼台亭阁的特色,发展成千姿百态的古塔。印度最初塔的形状像坟墓。在四方形的平面上砌筑一座半球形的塔身,上面做成各种形状的塔尖。这样的塔在古印度梵语叫“Buddha”音译成“佛陀”,亦称为“佛塔”。是装佛骨的坟墓,如果装佛骨舍利的更小,手掌可以托起。古印度佛教中四大天王中的多闻天王手中持的宝物就是装有佛骨舍利的佛塔。在《西游记》中把手持宝塔的神换成是唐初名将李靖,人称“托塔李天王”。塔的作用也变成“镇恶压邪”的武器,中国人把“Buddha”念成“浮图”或“浮屠”音近“佛陀”,作用却大不一样。古时,梅江河是交通大动脉,江面上每天都有千条船来往,热闹非凡。有打鱼的,有运载人和物资的,古称为“蛋家”,全家人饮食起居都在船上,船就是他们的屋和家。旧时,梅江河水深潭多,在深潭处经常打漩涡,过往船只经常出事,被漩涡卷入深潭。古时杭州西湖经常有沉船死伤人,人们把责任推给湖中有“白蛇精”和“青蛇精”,说是它们在兴风作浪,因此建个“雷锋塔”把“白蛇精”和“青蛇精”压在塔底下了。据说西湖从此平静了许多。后来又有人写了“白蛇传”的故事,为两位蛇精翻案。梅州人同样不能免俗,人们把深潭中经常沉船说成是潭中有“水鬼”,“水鬼”每年要出生投胎时,便要拉替死鬼顶替他们。 以松口“元魁塔”为例,松口镇河泊是船家集中地,松口沿江下游四公里凉伞岌,是三江汇流之地,汀江和梅江水汇合后流入韩江再奔腾下海。由于三江交汇,所以水极其深,前人谓之深万丈。当江水涨满,急流被悬崖一挡,逼转冲向南岸,再夺东隘而去,一挡一转,形成满江廻旋,人称:“菠箩卷皱”。相传有一年端午节扒龙船,三十六人的龙舟,被潭旋涡卷去,只浮起一个打鼓的人,打鼓的人可能借了鼓的浮力浮了上来。历史上,无数的船只经过这里被夺了性命,潭中沉船无数,据以此,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由进士翰林院编修李士淳公倡议在凉伞岌上建九层塔,以压住潭底的“水鬼” 。“元魁塔”建了十年才得于完成,可见工程的艰巨,此塔高九层,42米,底层为花岗石砌筑,其余为青砖砌筑,顶层外围有石栏,凭栏远眺,梅江河水浩浩荡荡。江面舟楫如梭、远山苍苍,白云悠悠,两岸田畴金稻翠竹,真让人心旷神怡,往下俯瞰,急流廻旋,还时时拍打悬崖,溅起朵朵浪花,真不愧为粤东胜景。1982年,广东邮局将元魁塔选入十大名古塔作邮资雪花。狮雄塔坐落于五华县华城镇东南3公里的狮雄山上,下临琴江河,此塔于明万历40年(公元1612年)知县詹子忠主持兴建,以坚固雄伟著称。塔为八角型楼阁式建筑,塔基用花岗石砌筑,面积136.6平方米,塔身用0.7米长的大火砖砌筑,高九层,35.9米,比“元魁塔”早4年动工,比“元魁塔”矮近6米。塔顶嵌詹子忠“万代瞻仰”阴文题刻,联文为:“山作屏,地作毡,月作灯,烟霞作楼阁,雷鼓风箫,长庆升平世界;塔为笔,天为纸,云为墨,河瀚为砚池,月圈星点,乐观大块文章”为清代五华诗人张铁珊所题,站塔顶可览琴江两岸风光,每当春江水满、波摇塔影,景色极为瑰丽。该塔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塔的塔基大,逐级向上越来越小,形成“菠萝卷”螺旋式阶梯,与潭角处的菠萝漩涡成反作用力,水潭漩涡要将人往下吸,而塔的作用是反方向将人往上旋。在科学不发达的封建时代,只能用“以形治形”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建了塔后,每年都会在塔下打醮驱鬼,尤其是五华的狮雄塔,不但本乡群众参加,连兴宁、龙川、紫金等邻县的群众都会撑船前来参加打醮驱鬼,祈求平安。同时还大摆山歌擂台,数万群众汇集,6天6夜歌声不断。自此,过往船只经过这些水路时,恐惧的心里得到缓解,增强了自信心,事故的发生率也下降了。梅江区长沙墟罗衣村河段也是险滩深潭,也经常发生翻船事故、此处因穷乡僻壤没有达官贵人倡议建塔,于是由所有过往船只自愿捐款集资建成罗衣塔,船工友的尸体捞上后就埋在周围。因此可以想象,为什么人们把古印度语“Buddha”念成“浮屠”或“浮图”,而不是“佛佗”。相对于浮和沉,船工们忌讳“沉”。旧时船工们忌讳的事很多,如有人落水,在什么地方可救,在什么地方不可救,船工们有讲究,惧怕得罪“水鬼”后祸及自身。所以,遇到不想救的人,人们去劝他们:“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就是七层高的塔。塔在河边有安抚人心的作用,同时也起着航标的作用,有塔的地方下面就有险滩深潭,船工们打起十二分精神闯过这个险滩漩涡。从这个塔到那个塔,船工们清清楚楚有几里水路,要多长时间,在枯燥乏味的撑船航行中,塔是船工心中永远明亮的一盏灯。而兴宁文峰塔的建造据说是为补山川之缺。文峰塔建于长陂岭,长陂岭是北宋宣和年间探花罗孟郊的故乡,后很久一段时间兴宁学子未中科甲。清嘉庆年间,县令仲子履认为是山川文气不足,遂倡导和主持兴建了“文峰塔”以兴文风。塔高十一层,30余米,塔基面积150平方米。第一、二层四方形,以上八角形,顶部葫芦形,全由青砖砌筑,结构严谨稳重,造型挺拔秀丽,塔周围风景优美,宁江从左侧呈弧形流过,神光山,鸡鸣山左右拱卫,翠竹成林,村舍含烟、恬静幽雅。还有丰良斜塔,座落于丰顺县丰良镇塔山山顶,建于清嘉庆25年(公元1820年)塔高7层,30余米,砖砌,八角型,塔身呈倾斜状。此塔不知何时开始倾斜,历经电击风摧而至今不倒。蕉岭路亭古塔,坐落于蕉岭县文福镇路亭岗,建于清嘉庆22年至道光3年,塔高7层,34米。梅州古塔众多,目前留存的大多是明清两朝所建,这些塔做工精良,形状或秀丽娥媚,或雄浑壮美。虽历经风吹日晒,数百年间仍坚固屹立于山之巅,河之畔,为点缀当地山川之风景风貌,为过往船只“保驾护航”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给后人留下了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黎莉(梅州作家) 赞 (0) 相关推荐 经典重读|古塔名联 青青导读: 古塔名联 叶旭明 塔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之一,现在也散见于各地方,成为旅游风景区受人喜爱的建筑物.但塔这种建筑,并非我国所独有,它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又受到我国建筑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而演变 ... 金镜波:写在宁古塔蒙东合唱团十周年的日子里……【总编推荐】 写在宁古塔蒙东合唱团十周年的日子里-- 作者:金镜波 有一个声音在林海雪原,牡丹江畔回响 她曾淌过黄河,游过长江在维多利亚港飞扬 她曾带着东北人的豪放和深情 在祖国的首都北京放声歌唱 光阴荏苒的十年不 ... “南口艺栈”——中国古村落客家风情写生基地欢迎您【推荐】 有一个美丽的写生基地 她的名字叫"南口艺栈" 典型的中国古村落 浓郁的客家风情 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为这写生基地作最好的诠释 策划:彭剑彬 在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山塘尾,有一所颇具特 ... 中式大美 | 古塔九式 古塔,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载体之一.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 塔,源于古印度.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 一 ... 中国108座古塔,你知道多少? 老照片 一个时代的烙印 一个久远的故事 一份珍贵的记忆 来源:历史讲坛游学 塔是随佛教传入的一种建筑.相传释迦牟尼涅槃前,有弟子问:"您走后我们如何表达向您的尊重?"佛祖没有回答, ... 流放“宁古塔”有多可怕?被流放的女犯人,在屈辱中过完余生 作为封建专制文化的一部分,从夏商周就开始有各种形形色色的"酷刑",诸如"烙刑",商纣王建了一个巨大的通天塔,下面是永不熄灭的炭火灼烧,烧得铁柱通红,此时如果谁有 ... 古塔魅影之陕西志丹县盘龙寺石塔 位置:陕西省志丹县炮楼山半山腰(今址),原址在义正乡庙岔村东南盘龙寺遗址内 年代: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 造型:六角七层密檐式石造像塔 级别: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龙寺石塔,原是盘龙寺寺内附 ... 它被誉为中国古塔第一省,这3座辽塔看点丰富,五一游客也不多 说到中国的古建筑,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山西,毕竟在古建筑旅游方面山西有着丰富的资源.然而在东北地区的辽宁却因为没有过度的旅游开发和宣传,让这里的古迹看起来有些低调,即便是五一和国庆这样的旺季前去旅 ... 潮汕古塔大全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浮屠指的就是佛塔. 塔源于佛教,又结合了中国的楼阁设计,除了作为佛教的图腾外,又衍生出很多作用:登高望远.瞭望敌情.渔船导航.地区标志-- 千百以来, ... 吴兆骞流放宁古塔,他对外国使臣说两句话,让人明白他发配的原因 在清朝时期,有一个地方曾让人谈之色变,即宁古塔,但是这里却有一位清朝大文人--吴兆骞.根据史料记载,吴兆骞在宁古塔的时候,曾为节度使李云龙写过一篇赋文,并且他写完之后还说了一句话,结果暴露了自己被流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