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 乐(小说第六章)
作者/三 平
【作家/诗人简介】
★ 三平,中学高级教师,1970年于北京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教育和教育科研工作,曾任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香港现代教育研究员,正式出版专著5部。
热爱古今诗词,在国家及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些诗作和论文,现为北京市大兴区“老教师诗词社”成员。
【作家/诗人作品】
快 乐(小说第六章)
第六章 竹翠梅红
三 平
一
华美公司新研发的服装产品,自去年十月在美国正式上市以来,销量一路飙升,董事长十分高兴,在中美双方经理联席会上对驻美办事处提出表扬,要求宣传吴竹菊主任的业绩,并要求中方经理想方设法再求发展,力争到年底销售利润再增长百分之五。散会后,中方经理吴梅兰和总顾问大成商议,做出两项决定:一是由公司出面与北京日报社联系,请求仍然委派刘燕前往纽约专访,二是组建一个宣传小组赴美宣传。吴梅兰、吴竹菊这对孪生姊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副教授,母亲是中学高级教师。他们深知中国教育历来重应试、轻能力的弊病,在亲友的资助下,把高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姐妹俩同时送往美国留学,姐姐学的是电子机械,妹妹学的是经贸管理,毕业后双双回国工作。姊妹俩同时到华美公司应聘,姐姐很顺利地被招进公司,妹妹则落选去了天津,被天津商贸学院录用为教师。在天津商贸学院,吴竹菊除了上好她所担任的贸易管理专业课程,还对服装有特殊的兴趣,购买了许多相关的图书资料,自学服装设计,亲手剪裁,亲身试穿;她还利用网络的方便,了解国际服装发展趋势,对法国为代表的时装有独到的研究,在学院里颇有影响。就是这次业余模特表演,年轻貌美、穿着不俗的吴竹菊,吸引了众多的眼球,引起了一个男人特殊的注意。这个男人姓高,在本学院担任信息技术课,也是一位“海归”,父亲是宁波屈指可数的一位富商。于是,他一面用尽甜言蜜语,投其所好,假装也喜欢时装,还经常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资料送给竹菊;一面又不惜钱财,上街购物,请客吃饭,结账都是他一手包揽。因为他和竹菊都是孤身一人,时间又很充分,两人经常一起打发业余时间,形影不离。这样过了三个多月,学院内同事们都把他们当成是一对情投意合的恋人。但是,看似热情有余、缺乏冷静的竹菊,也有思维灵敏、头脑清醒的一面。她很快就在热烈的初恋中发现了他有三个“过”:一是言过其实,喜欢自我吹嘘;二是把金钱看得过重,简直就是个“金钱万能”的忠实信徒;三是对本职工作要求过低,认为能凑和上课就行。竹菊曾经几次委婉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但都被他否定了,特别是他对待本职工作的态度,是竹菊不能容忍的。这本来也很正常。但令竹菊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位“金钱万能”而追求女友不成的“富二代”,竟然造谣说竹菊跟他“多次上过床”。正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学院内一片毁誉之声,闹她向姐姐倾诉,听了姐姐的建议,辞了职,来到北京,在一所私立高等职业学校任英语教师。在职校,英语教研组有位男教师,早竹菊一年被招聘到校。他是国内某外语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发音是中国式的,比起在美国留过学的竹菊,口语会话就更差得多了,直接影响到他与学生的交流。吴竹菊上班不久,他就发现了她的口语优势,就经常向小吴请教。这位来自农村的老师,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待人热情,生活俭朴,特别是他虚心求教,爱岗敬业的精神,都与天津的那位高“富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吴以良好的印象。但是,小吴有过天津的教训,虽然有些心动,但在一言一行中十分检点,保持正常的一般同事关系。如此和谐相处了大半学年,她发现这位“农老大”还是很忠厚的,与姐姐交换过看法,姐姐劝她还是要慎重,说:“外带忠厚,内含奸诈”者,如今也不乏其人。人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平时对吴竹菊口口声声尊称“吴老师”的堂堂大男人,为了保住下学年能够被校方续聘,在向教务长送礼的同时,竟然把他听吴竹菊说过的天津谣言当作“撒手剑”,说吴在天津生活作风有问题,以此为理由排挤她。得知这一消息的吴竹菊,再也忍耐不住,她找他大闹一场。结果,校方不分青红皂白,采取息事宁人的办法,宁可赔偿违约金,将两个人同时提前解聘了。这位身材高大、气量狭小的男教师,“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恼羞成怒,又给小吴写了一封匿名信,辱骂和恐吓她。吴竹菊暗自庆幸听了姐姐的话;但在内心深处又添上了创伤。她觉得:男人不可靠,西方“独身主义”观念在向她频频招手。离开了高等职校,吴竹菊刻意寻找容易与人相处的职业。她选中了外语出版集团附设的外语学习杂志社,被聘为英文主编。在编辑部,吴竹菊经常接触的人只有两个:一是总编,是年近花甲的老先生,向她分派工作;二是印刷部的一位小姑娘,找她校对文稿,都是正常的工作联系。而在大量的工作时间里,都是她一个人独处,面对文稿和电脑,手敲键盘,进行“人机对话”,几乎与喧嚣的外界隔绝了。“眼不见不烦,心不想不乱”,竹菊在这里一干就是五年。这五年,吴竹菊觉得好像进入了“世外桃源”,悠然自得,但她也有所觉察:她的性格变了,由热情、好说,变得孤僻、冷漠,除了最感兴趣的服装,工作之外几乎只剩下吃饭和睡觉了。
二
吴家父母远在广东,虽然孪生姐妹年龄之差无几,但梅兰一直尽着姐姐的义务,特别是竹菊来北京之后,她一直关注着妹妹。因为她自己的婚姻就不如人意,她更希望看到妹妹的幸福;但她也深知妹妹与自己一样,是有主见的人,所以,凡事她又不想勉强。最近两年,吴梅兰也发现了妹妹性格上的变化,她想起西方的一句名言:“人是社会动物,”认为妹妹不宜长期缺少人际交往。这时的吴梅兰已由华美公司技术科调入中方经理办公室任副主任,公司同意了技术科科长刘慧芳的意见,安排吴竹菊在技术科担任专职英文翻译。这样,吴竹菊转了一个大圈子,在当初第一个求职单位实现了她的第一个梦想的职业,在当初招聘的“试官”刘慧芳手下工作,又和姐姐在一起,似乎有旧地重游之感,心情舒畅,话也逐渐多起来了。一日,她偶然从慧芳那里知道了姐姐的家庭变化(姐姐从不与她谈自己家的事),更加坚定了独身的决心。她认为,家庭的快乐是一个变数,而工作的快乐则是永恒的。吴竹菊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争分夺秒地学习电子机械方面的知识,很快就弥补了原来专业上的不足,进步之快,连她的姐姐和慧芳科长都感到有些意外。吴竹菊又很善于沟通,为人热情,在技术科的人气大增,与当年她的姐姐相比,毫无逊色。转过年来,公司根据慧芳的建议(吴梅兰调出后,技术科副科长一直空缺),任命吴竹菊为副科长;去年九月,由于公司新上了服装产品,破格提升为驻美办事处主任,替换刘国强。两家已经有过多次成功的合作,现在已经是配合默契的好伙伴了。临行前,吴梅兰经理约见了刘燕,特意委托她了解了解妹妹的生活情况,并且捎给妹妹一个横幅,是特意请罗冈书写的:戒骄戒躁,再求提高。纽约,对这对双重的姑嫂都已不再陌生了,尤其是常华,更是百感交集。办事处把一行五人安置好,让他们好好休息,晩饭后再商议工作的事。从次日开始,与上次宣传周一样,吴主任亲自出马,刘燕随同宣传组连续五天在纽约宣传华美公司的服装产品,其中有十几种新款式、新版式;所不同的是,这次宣传范围由市区扩大到郊区,并且增加了网络、电台和电视台的宣传专题,迅速形成了一个宣传热潮。第一天,他们去的是市区的一个华侨聚居的小区,这里有不少是华美服装的老用户。这次宣传组到这里,刚在街旁两棵树上挂好横幅,就有观众围过来。宣传组除了运用常见的图片展览、实物展示、现场试穿等方式之外,还准备了别出心裁的小型模特表演(只有两个人出场,他们自取了个名称叫“双模展示”),受到了热烈欢迎。吴主任也加入了表演,“双模展示”变成了“三人小组”,把宣传活动推上了一个新高潮。常华第一次参加产品宣传活动。由于她的英语好,在这段工作期间又有意地注重服装方面的知识,在这次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个人从白天的宣传谈起,又不免谈到并不久远的纽约别后之情。常华送上了一支玉如意,这是她和国强赠送的,并转达了国强的问候。
为期五天的宣传活动圆满结束了,刘燕的专题报道也有了初稿。刘燕一直记得吴经理的委托,这几天与吴主任的朝夕相处,她觉得吴竹菊生活得很快乐。她知道,吴经理最关心的是妹妹的婚事。但据她观察,不像有什么“新闻”。午饭时,刘燕问吴竹菊晚上有没有时间。吴竹菊似乎早有思想准备,就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尊令!有什么事情刘大记者尽管吩咐。”吴竹菊早已沏上了咖啡,泡好了茶,仍然调侃:“刘大记者,喝咖啡,还是品茶,请自便吧。”“吴大主任,”刘燕也跟她侃,“请问从未有幸谋面的令尊令堂大人,近日贵体安否?何时得便能来美国一睹二小姐的风采啊?”“引蛇出洞,”这是刘燕作为职业记者惯用的小手段,今天照样奏了效。“父母年事已高”,吴竹菊似乎远望相隔千山万水的家乡,动情地说,“我在技术科时,和姐姐一起劝他们来北京;他们说,调转很难;放弃公职,又不甘心;去年我又动员他们来纽约小住,他们更不愿意。现在他们的意见是退休后再说了。我们姐俩都在外边,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一想起来,就心有不安……”“咳!时代不同了。”刘燕说,“老话说,‘父母在,不远游’,星星围着月亮转;现在是‘父母在,多远住,’,变成月亮追星星了。去年冬天,我的老婆婆,---常华的老妈,卖了老家的房子,追到北京来了。”“听我姐说了,你们两家合成了一个大家,多好啊。”吴竹菊说,“哪像我们,东一个,西一个的。”“我看你们早晚也会合起来,这叫先苦后甜。”刘燕说。“家家都有难唱的曲儿,人人都有不顺心的事儿,”吴竹菊轻叹一声,“老话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啊。”“各人的情况不同啊,”吴竹菊这么说,出乎刘燕的意外。“其实,‘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吴竹菊继续说,“可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不怨天,不怨地;我也不信神,不信命,就怨自己没有碰上好机会……”“其实,我还算不上纯粹的‘独身主义’;因为我的‘独身’不是本意,是被迫的。现在我已别无选择。”吴竹菊继续敞开心扉,“我觉得这种被迫的选择也很好,除了父母,别无牵挂,一心一意努力做好自己喜欢的工作,我感到十分快乐。”“是啊,”刘燕说,“这几天,我没少听您的员工们夸赞您,敬佩之语不绝于耳。“我想,您的敬业精神是您成功的首要原因。”刘燕觉得经理的委托业已完成,就巧妙地转了话题。提起事业的成功,吴竹菊立即从爱情的失败气氛中脱出,她似乎早已深思熟虑过:“大记者,”她笑了笑,“说起对事业成功的体验,我认为第一位的原因是个人的素质,当然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其中,敬业精神应当包括在前者之中;其次,应当是客观环境的允许。比如,没有现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不少能人很可能就没有用武之地;中国‘文革’那些年,全国高校都不招生,您还想上大学?”“您说的这两方面的大原因我都同意。”刘燕引导她,“您能不能说小点儿、具体点儿,就说办事处卖服装……”“当然可以了。”吴竹菊说,“公司打来了电话,表扬我了。其实,我个人的努力微不足道。”“那您先说说可以‘足道’的原因吧。”刘燕顺藤摸瓜。“前几天我们办事处专门开了一次会,就是按公司的要求,进行了一番总结。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原因。”吴竹菊掏出笔记本,说,“一是产销对路,二是宣传得当,三是价格合理,四是诚信经营。“产销对路,不用多说了,商品生产归根到底是为用户的生产,这就要做好市场调查,及时开发新产品,决策要有前瞻性。“第二是宣传得当。千万不要过分。过犹不及。吃亏上当只有一次。现在不少广告都是谎话连篇,跟神话故事似的,别拿用户当傻瓜。“第三说到价格,别想得太美好,一下子就发了;定价太高,必然影响销量。定价要适中。虽然定价不能过低,但还是恪守薄利多销为上。“最后说到诚信经营,这里的学问可太大了。不能把商业变成‘骗业’,更不能把不择手段地弄虚作假,美其名曰‘营销手段’,更不能先提价、后打折,蒙骗顾客。欺骗往往有效,但只会是‘小效’,而且是短命的。自古以来,真正成功的大买卖,都是诚信大家,中国和外国都是如此。”吴竹菊滔滔不绝地讲完,合上了笔记本。其实,这些话都装在她的心中,很少看本子。“太好了!”刘燕也停了笔,大有感慨,“真该给那些热衷于伪劣假冒的商家补上这堂课。不过,我看四个原因还不夠,还必须有一位懂行的领导。比如,像您这样的主任。“我顺着您总结的思路说,这第五个原因就叫‘领导内行’。”“我赞成。”吴竹菊说,接着又马上摇了摇头,“不过,我做的还很不夠。”吴竹菊说:“大记者,我看公事已告结束,我跟您说点儿私事儿吧。”“沒别的事儿,”吴竹菊故作神秘地问,“我姐姐她好吗?”“这是我姐姐当年的一本相册”,吴竹菊一点儿也没有笑,面带忧伤,郑重地说,“她想毁掉,让我偷偷地留下了。因为,这里记录着她曾经有过的幸福,很有纪念意义嘛。谁的一生之路都难免有坎坷。请您替我转交给她,谢谢啦。”
五
刘燕在飞往北京的客机上,与常华一起翻看吴梅兰的相册。她们看到,收在相册里的照片,大都是一位妙龄美女或单照,或与一位年轻、潇洒的美男子的合影,其中有一张大幅的,拍的是巴黎的一条大街,两人互相依偎着站在一株枝叶繁茂的梧桐树下。可以肯定,这姑娘就是当年在美国留学的吴梅兰,她身边的小伙儿一定是她的男朋友。从照片背景看,有美国的白宫、联合国总部;有法国的凯旋门、埃菲尔铁塔;有英国的剑桥,有德国的柏林墙等等,可见这是一本旅游观光的影集。在集子的最后,他们看到了一张两个人手拉手的合影,可以断定地点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城镇,俩人猜想可能是吴梅兰的老家。刘燕这几年接触过不少“海归”(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青年人),有的学成归来身手不凡;有的一般般;有的不过是弄个海外文凭,徒有虚名,加入了“海待”(待业‘海归’)的行列。像吴家姐妹这样,没有任何“关系”可拉,也不走任何“后门”,全凭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国内打拼十几年,事业上俩人说到这些,刘燕大有感慨,拿出采访笔记本,写下了诗题《闲话海归》,刷刷点点很快就写满了一页纸,又改动了几处,然后拿给常华看:“好诗!爱憎分明,铿锵有力。”常华看了两遍,由衷地赞叹,“哎---,念沒念过大学,就是不一样啊!”“写诗也不全在学历。我读过你的两个《故事》,写的很好,声情并茂,虚实结合,大学生也不见得都能写出来。”刘燕停了停,又说:“古语说,‘诗言志,歌咏言。’第一位的还是得有真情实感。我最不喜欢无病呻吟的东西。当然,多学点儿还是有好处的。”“我看一时半会儿的转不过来,你重考一回算了,又不是考不上!”“我说嫂子,”刘燕看看常华,“你也抓紧点儿,等有了孩子,就该忙了。”“咳!仨月了。除了这次,不能出远门啦。”刘燕说,“我就靠吃‘老本儿’了,不上什么‘研究生班’了。”
在中方经理办公室,刘燕先简要地把这次去纽约采访的情况作了汇报,又拿出采访报道的初稿,让吴梅兰审看、提意见,说准备今晩发稿;然后说了说吴竹菊的情况,并转交了相册。吴经理接过相册,随意翻了翻,脑海里立即重现了她的大吴梅兰在中国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后,当年考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电子机械专业。那年她刚满17岁,正是花季少女,又天生丽质,很快就吸引了众多中外男同学的目光。用中国的习惯称呼,当年在加州就读的吴梅兰,就是一朵颇具有东方之美的校花。学院里有一位高她一个年级、读同一专业的男生,高高的个子,大大的双眼,长得十分帅气。这个男生在欢迎新生入学的茶会上,一眼就看上了这个漂亮的中国女生,主动地搭讪,没话找话,还要求她留个电话号码。吴梅兰初来乍到,一个熟人也没有。对这个殷勤的、初次见面的高年级男生,也只是礼貌地笑笑,但借口要换新手机,没有告诉他电话号码。刚刚忙过了开学第一个月,本班的一个女同学交给她一封信,说是她的一个亲戚求她转交的。吴梅兰不知是谁写的,急忙打开一看,是一封用工整的汉字写的情书,篇末特别说明:“回信请交给送信人,”署名是敬佩您的朋友薄晓顿首。吴梅兰看过后微微一笑,收起了信,什么都没说,也根本不想回信。不料,过了一个礼拜,还是周一的下午,那位女生又转交这封信主要内容是自我介绍,说他父亲是在美国经商多年的华侨,现在有两家公司,他是父亲的小儿子,哥哥已婚另过,姐姐刚刚出嫁。又过了一个礼拜,仍然是周一的下午,那位女生又转交了薄晓的来信。这次信中开列了他自己的、他家里的和父亲、母亲,以及哥哥、姐姐家的住址和电话号码。吴梅兰一面觉得好笑,一面又不由得猜想:他的用意大概是证明他是有根底的,不是骗子。因为在美国,骗子无处不在。此后,每周一下午,都由那位同学转来薄晓的来信,文字有长有短,内容也五花八门:有约散步的,请喝咖啡的;也有谈天气变化的,说文学欣赏的。总之,就像对待老朋友似的,无话不谈。吴梅兰对这些来信照收不误,却从不回信,也未赴过约。但是,面对这样一位执着的追求者,况且仪表堂堂,家庭富有,在她少女的心中也逐步掀起了波浪。她决定在下周一,也就是圣诞节和元旦之前,给薄晓送一张贺卡,上面只写了十个汉字:衷心感谢您,祝双节快乐!下周一到了。下午,照样转来了薄晓的来信,内有一张贺卡。吴梅兰照例收了,又交出了自己的贺卡。第二天又转来他的信,约她一起到校外吃晚饭。吴梅兰答应了,迈出了第二步。此后,两个人来往逐渐多了。但吴梅兰是有心人,她恪守着两条原则:一是对专业学习绝不放松,二是从不在外过夜。时光荏苒,薄晓快毕业了。这年暑假,吴梅兰应邀随薄晓游览了华盛顿,又去欧洲游览了英法德三国。一路上,薄晓精心呵护,风光处处秀美,吴梅兰感到旅途的愉快,沉浸在幸福之中。照相机为她留下了一个个美好的瞬间。薄晓毕业了,他父亲给他在加州找了一份工作:在一所私立中学教书。吴梅兰读大四了。面临毕业,准备毕业论文等一应事项,她的师兄还真的帮了不少忙。结果,薄晓退让了,追随吴梅兰来到北京,吴梅兰被招进了华美公司,薄晓则在中美合资的华博美国际教育咨询与培训中心办公室任副主任。这个培训中心有他父亲的投资,由他代替他父亲成为培训中心的董事之一。第二年,他们在吴梅兰的老家举办了婚礼,回北京居住。薄晓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婚后,小两口亲亲密密。薄晓先是说晚些要孩子,吴梅兰也想这样;可是两年后,薄晓又说终生不要孩子,不能像他哥哥那样受孩子之累。吴梅兰多次苦劝,他终于同意了,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吴梅兰发现薄晓根本就不爱他的这个亲生子,雇保姆勉强看到了一周岁,吴梅兰把孩子送到姥爷家抚养。最近一个时期,凭着年轻太太特有的细心和敏感,吴梅兰发现薄晓有些反常,比如:有时郁闷,有时兴奋;有时愁眉不展,有时喜笑颜开;有时显得轻松,有时显得疲惫;有时喋喋不休,有时又沉默寡言;有时不爱搭理人,有时又故意献殷勤。总之,有点儿喜怒无常。晚上回家的时间也沒个准儿,有时挺早,有时很晚。问他,总是说“没事儿。”偶尔,吴梅兰闻到过他身上有香水味儿,而他从来不洒香水……一天,下午三点多钟,吴梅兰回家取一个急用的资料,无意之中发现床上有几根长发,卫生间的纸篓里有一个用卫生纸包着的避孕套。她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物证如山,无情地证明了她的猜想成为了现实。她把这两样东西收好,也不回厂了,在家里一边打字,一边等薄晓回来,看他如何上演这场戏。薄晓推门看见吴梅兰在家,大吃一惊,说话都有些结巴了:“你,你……,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是啊。”吴梅兰也不看他,“你感到意外吧?你怎么也这么早就回来了?”“不,不,不意外……”他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涨红了脸。“你刚才去卫生间干什么?销毁证据是吧?”吴梅兰严厉地追问。“天沒荒地沒老,所以我的心沒变;”吴梅兰回过头看着他尴尬的样子,慢慢地说,“但是,你的心变了,变花了。”“天荒地老心不变,”这是他向她无数次的表白。他无言以对。“我不想知道她是谁。因为她们有个公共的名字叫做‘小三儿’,是吧?”吴梅兰又问。“梅兰,我爱你的心,”薄晓低着头,一付可怜相,“我敢说,没有变。”“噢,”吴梅兰立即回敬他,“那你是占着家花,兼采野花啦?”“我是中国人,”吴梅兰说,“你出生在华侨之家。但别忘了,你和你的父母也都是中国人。即使有一天加入了美国国籍,弄个什么‘卡’,不过换了个户口本儿而已,中国人的优秀传统就都作废了吗?“我从你不愿意要孩子,有了孩子又不爱他,”吴梅兰站了起来,直视薄晓,“我就意识到,你是个美国式的利己主义者。但那时我还想你生长在美国,难免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现在看来,我想错了。可以说,当初你那么卖劲儿地追我,又违心地跟我来到了中国,并不是对我的爱,而是为了达到你的占有目的。总而言之,一切都是以你自己的需要为中心,什么道德、法律都可以置之度外,把别人都看成是为你服务的奴仆,对吧?”“机会可以给。”吴梅兰擦擦眼泪,“我看你是不会改的。你瞧着办吧。原来我瞎了眼,现在复明了,我看着。”果然不出吴梅兰所料,薄晓毫不改悔,“小三儿”更加放肆,干脆搬进了小区,公开与薄晓同居。别看她年纪轻轻,去年七月才大专毕业,人家已经傍上过五个“大款”了。她是江南扬州人氏,天生丽质,娇小秀美,又善于打扮。更重要的是,此女思想十分“解放”,不亚于甚至超过西方。比如,她是学经济的,认为经济上的成功就是人的最大成功,也就是只要钱到手,就是胜利,不必考虑手段。再如,她认为要挣钱必须先投资,而“投”什么“资”却大有学问。她认为人体本身就是重要资源,人的各种器官都应当充分利用。比如,眼能看,耳能听,手能拿,脚能走,各种器官各有各的功能。她不需要爱情,更不想结婚生子;她只要吃喝玩乐。所以她上大学不到一学期就当上了“小三儿”,后来竟一发不可收拾,直到这次来到北京。三个月前的一个午间,她和素不相识的薄晓,在超市排队交款时,一前一后。她主动搭讪,两人眉来眼去,交完款一起上了电梯,临别前薄晓给了她一张名片。在饭店包间里,她使出了讨好男人的惯用伎俩,一下子就把薄晓迷住了,几天后就把她招进中心,任命为办公室秘书,吴梅兰强忍了一个月后,提出离婚;她只有一个条件:要儿子,而且不要求薄晓承担抚养费,让他在记忆中彻底消失。薄晓认为拣了个大便宜,二人迅速办完了离婚手续。不久,薄晓带着“小三儿”去了美国。据后来吴梅兰的美国同学透露,薄晓回美国不久,就甩了“小三儿”,与一个美籍华人之女结了婚。吴梅兰离婚的事儿,只对她的顶头上司、好朋友刘慧芳说过,并约定对其他任何人都保密。所以,公司里的人都以为吴梅兰的老公在外地,她又一直那么高高兴兴地工作着,没有人知道她的这段辛酸的往事。吴梅兰、吴竹菊这对孪生姐妹,以她们一贯的高度敬业精神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公司上上下下的尊敬和喜爱,公司宣传科曾撰写专稿,标题是“竹翠梅红”,宣传孪生姊妹俩的先进事迹,发在公司的网站上;还用大字打印出来,张贴在厂内宣传橱窗里。在这篇专稿的结尾,引用了公司宣传科集体创作的一首小诗《赞孪生姊妹》:
~~~~ 诗艺国际 ~~~~
★
文学殿堂,文友栖园
,砥砺前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携手并肩,与时共进
✾
给句子化点妆,让文字活起来
给我一堆碎片,还你一篇美文
传播正能量★共创正平台
无限精彩,尽在【诗艺国际】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