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热血10年:一碗小米粥,如何炼成了最年轻的世界500强

2010年小米横空出世,石破天惊地提出硬件软件一手抓,兼以互联网思维的手机模式。2020年,小米已经突破2000亿大关,向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未来坚实迈进。

今天,路sir给大家分享的是讲述小米10年成长史的《一往无前》

一、从金山出走,雷军开始二次创业

说起小米的创始人雷军,高考本来可以上清北,却求稳去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两年修完四年的学分,大三就开始自己编教材。毕业以后,雷军加入金山软件公司,从一个天才程序员起步,一步步干到了总经理、董事长。
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金山最重要的产品WPS被微软Word逼得走投无路,差点儿就要破产。

雷军临危受命,硬是力挽狂澜,主持开发出了《金山毒霸》、卓越网、网络游戏等新的业务线,终于带领金山走出困境,并在2007年10月成功上市。但在金山上市以后,雷军也功成身退,成了一名天使投资人。
同样在2007年,手机行业迎来了重要的分水岭:苹果发布了基于ios系统的第一代iPhone,谷歌也发布了自己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安卓。

雷军作为一名重度的电子产品发烧友,第一时间就入手了各种智能手机来进行研究。慢慢地,他开始明白,智能手机就是自己二次创业的方向。

在当时,中国市场上只有两种手机,一种是以诺基亚为代表的洋品牌,一种是粗制滥造的山寨机,国产品牌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智能手机刚刚起步,价格动辄四五千元,很少有普通人愿意买。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集结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硬件制造和代工厂,大部分的洋品牌手机,就是在本土工厂制造组装的,而且成本非常低廉。可是经过外资公司捞一笔品牌溢价,再加上经销系统的层层加价,到消费者手里时,价格就已经虚高了。

这让雷军有了一种使命感:是时候打破这样的格局,让中国自己的手机品牌带给人们更多的实惠了。
二、 “铁人三项”:硬件、软件、互联网
简单地说,雷军要做的,是创建一家以安卓为底层、软硬件一体的移动互联网公司,追求产品的极致性价比。他认为,要让消费者享受到极致的性价比,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同时抓硬件和软件,追求极致的高质量。

一般我们讲一部手机的性能,主要就是看硬件,比如芯片快不快,内存大不大,屏幕分辨率高不高,材料质地怎么样等等。但是雷军认为,硬件性能只是使用体验的一个方面,软件其实也很重要。如果只关注硬件,却没有在人机交互上面下工夫,各种功能用起来不舒服、不方便,那么就算速度再快,也算不上一部好手机。

因此,必须在安卓系统的基础上,深度定制一套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以及系统应用,来配合顶级的硬件配置,才能给用户最佳的体验。

二是借助互联网,追求极致的低价格。

早在金山的时候,雷军就从零开始做过电商平台卓越网,虽然后来迫于资金压力卖给了亚马逊,但他坚信,高效率的电子商务才是未来销售的主流。所以,雷军希望把手机直接放到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上,通过线上销售直接提供给消费者,而不需要经销商,才能把流通中产生的费用压到最低。
当然,软硬件一体和互联网组合在一起,作用可不只有提高性价比那么简单。在雷军看来,手机不只是一台机器,更是人们进入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公司除了卖硬件,还可以通过配套软件,持续地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从而获得更大的价值。

这样一来,硬件、软件、互联网三大要素就可以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循环。后来,这种模式被人们称为“铁人三项”。
想清楚了商业模式,雷军开始从人脉圈里寻找志同道合的创始人,有来自谷歌、微软、摩托罗拉等各大外资巨头的技术总监和核心工程师。

新公司的名字定为小米,米的拼音MI既代表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又代表不可能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

2010年4月6日,在北京银谷大厦,小米的第一批员工们聚在一起,每人喝下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从这一天起,小米开始了它惊心动魄的第一个十年。

三、双管齐下,潜心打磨小米产品
刚诞生的小米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打造操作系统MIUI,二是打通手机硬件的供应链。这一边,软件团队忙得热火朝天;可另一边,小米的硬件团队却一度没有进展。
从一开始,小米的几个创始人的想法就很明确:小米的手机必须有顶级的配置,只用高通的旗舰级芯片,只用给苹果、三星供货的制造商和代工厂。但要做到这点哪有这么容易?

因为手机的供应链关系不只是采购、供货那么简单,很多元器件都是独家定制的,甚至供应商也得投入资金来联合研发,所以供应商们对于和小米这样的新品牌合作是非常谨慎的。代工厂也是一个道理,越是顶级的代工厂越不缺好客户,自然也不愿意把资源给新的品牌。
最终,雷军不得不亲自出马谈合作。雷军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硬骨头,慢慢打通了供应链体系。

花了大精力来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又一掷千金聚齐最顶级的配置,小米最终做出来的手机,能不能一鸣惊人呢?互联网的模式能不能成功呢?

四、 为发烧而生,手机收获无数“米粉”
时间到了2011年4月,小米手机可以准备发布了。办公室里一片欢腾,但人群中央的雷军反而冷静了下来。在激动之前,他必须先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给手机定价。

而小米手机能不能成功,定价策略非常关键。

终于,8月16日,小米第一代手机的发布会如期举行,记者媒体、全国各地的“米粉”,把会场挤了个水泄不通。

而小米1也没有让他们失望:这是市场上第一款双核1.5G手机,拥有全球最快的主频速度,4英寸的屏幕,800万像素摄像头,通话时间900分钟,待机时间长达450小时。

而当巨大的、金黄色的“1999”显示在大屏幕上时,发布会达到了最高潮,尖叫声和掌声几乎快要把屋顶给掀翻。1999元什么概念?同等配置的手机都在4000元上下,而小米直接把价格砍掉了一半!

发布会的空前成功,给供应链团队和电商团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2011年9月5日小米1接受预订起,计划的30万部很快就被订完,不得不提前关闭预订通道。

可与消费者的热烈抢购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小米比蜗牛还慢的出货速度。小米之前得到的掌声有热烈,现在挨的骂声就有多惨烈。急切的消费者们拿着预订码一次次地登录小米网,显示的却总是“缺货”,甚至还收到了停售通知。

这样的情形,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还将反复上演,对小米“饥饿营销”的质疑也越来越多。不过质疑归质疑,人们对小米手机的追捧还是丝毫不减。小米2012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26亿元;2013年,小米的销量同比增长了一倍,成为国产智能机的领头羊。
随着小米在手机市场上站稳脚跟,雷军有了更大的野心:他希望从手机开始,逐渐渗透到其他硬件领域,甚至改变中国的整个制造业。

五、生态链起航,高瞻远瞩布局物联网
同样是2012年6月,小米成功完成了2亿美元的C轮融资,整体估值40亿美元。雷军觉得拓展硬件布局的时机成熟了,于是邀请老朋友王川入伙。
王川在硬件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加盟小米后,王川带领团队进军当时正热门的智能电视,五个月后成功推出了电视机顶盒产品,也就是“小米盒子”。而2013年9月,在小米3的发布会上,小米第一代智能电视也正式亮相。
不过思来想去,雷军觉得小米还是要专注做手机。与其做大而全的航母,不如牵头组成一支舰队。也就是说,与其设立一条条新的业务线,不如用投资的方式来孵化其他硬件公司。

于是2013年年末,小米的生态链部门诞生了。雷军的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能孵化100个企业,改变100个传统制造业。于是,手表,手环,照明,插头,无人机,电饭煲,平衡车……小米的生态链越来越丰富。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让不同的硬件互相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于是小米开发了一个物联网模组,里面包含了一套可以连到云端的实时控制系统,硬件企业只要把这个模组嵌到产品的电路里面,就能轻松地实现智能化。
与此同时,小米的手机业务继续跑步前进。

2014年,MIUI用户总量突破7000万,手机市场份额冲到了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前谷歌安卓全球副总裁雨果·巴拉也宣布加入小米,帮助小米走向国际化……而随着2014年12月,小米宣布融资11亿美元,整体估值达到450亿美元,它更是成了人们竞相膜拜的商业神话。

谁知,正是这轮融资,让小米走上了下坡路。

六、低谷到来,小米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从小米公开“铁人三项”模式以来,想要复制这一模式的人不少。但新玩家虽然层出不穷,可对小米的威胁还是有限。

坏就坏在小米这一次高调的融资,眼看小米的估值从两年前的40亿美元,暴涨到现在的450亿美元,大量的资本疯狂地涌进了这个行业。而小米的竞争对手,也借着资本的力量,凶残地成长了起来。
如果说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是外患,那么更致命的是小米的内忧。

一个是国际化遇到挫折。小米4虽然在国内大卖,但在印度却面临滞销,到2015年4月已经积压了10亿元的库存。为什么呢?原来,因为关税和物流费用,手机的售价比在国内还要高一些。更要命的是,主管国际化的高管认为4G对印度来说太超前,所以卖的小米4都是3G版。

再一个就是老生常谈的供应链问题。2014年7月发布的小米4,因为触控屏的供应商突然倒闭,长达三个月不能正常出货。第二年的小米5,因为和高通的订单系统没打通,晚了一个月才被排进生产线。

最惨的还是小米Note2,因为供应链团队在一次会议上和三星的高管闹崩了,导致三星和小米终止合作,发布时间被整整延迟了一年。一而再、再而三的缺货让小米深陷舆论的漩涡,竞争对手也趁机扩大了市场份额。

同时,小米技术积累不够的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以2015年初发布的小米Note顶配版为例,它所使用的高通骁龙810芯片出现了严重的发热问题,最终不得不以降价1000元清仓收场。

相比之下,三星很早就在技术评估中发现了这一风险,并决定放弃使用这款芯片。另外,苹果早在2013年底就推出了指纹识别和指纹支付,可小米的Note系列却没有跟进,这让不少“米粉”感到失望。
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小米的销量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明显下滑,很快在2016年第一季度跌出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的前五名。

面对困境,小米将怎么做?

七、 重新出发:整顿创新,拥抱未来
雷军意识到,小米走到这一步,本质是管理有问题。首先是结构太过扁平,管理不够系统,等员工规模达到几千人的时候,就变得随意和混乱。其次是各部门的配合不够紧密,尤其是手机硬件部门太过强势。最后,团队的业务能力没跟上成长的速度,而过高的估值又让人开始膨胀,这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摔跤。
2016年5月,经过反复的纠结和权衡,雷军换掉了手机部的负责人,自己亲自接手。随后废除项目组结构,组建了产品、研发、供应链和质量四大模块,加大了对核心器件的研发力度和质量检测,还把做了小米移动电源的张峰请来负责供应链体系。
同时,小米开始调整商业模式,探索线下销售的新渠道。于是,2015年9月,小米在北京试着做了第一家线下店,不仅卖小米手机,也精选了一些热门的生态链产品。
虽然店铺的位置不太好,左右邻居卖的都是被子、毛巾之类的家纺,可是几乎每个来商场的人都会到小米的店里来转转。结果,因为客流量大,销量高,这个店竟然很快就盈利了。有了这次的经验,小米全面开启了线下扩张之路,一方面把“小米之家”开到更多的城市去,另一方面也和零售商展开合作,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小米。

而随着消费升级和智能家居风口的到来,小米此前在生态链和物联网上的布局也终于得到了回报。2016年,小米来自生态链部门的收入已经达到100亿元。借助生态链产品上搭载的物联网模组,小米成功把手机打造成为智能家居的核心,更是在2017年,进一步推出了智能音箱“小爱同学”。
和市场上其他智能音箱相比,“小爱同学”不仅可以实现播放音乐、播报天气、规划交通路线等智能音箱的一般功能,还可以让用户通过语音来控制家里的小米智能硬件,和小米智能插座上的第三方产品。到2018年底,“小爱同学”已经有超过3400万的月活跃用户,总的设备连接数超过1.3亿台。
2019年,小米登上《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榜单,并被归类为互联网企业。这证明,“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式是成功的,也为小米的第一个十年点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