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的高水平之作,知名记者:每个字都像用镰刀在手心里刻出来
几千年文坛,称得上才子的人很多,但能被冠以“才女”之名的却屈指可数。正因如此鱼玄机、卓文君、李清照、朱淑真等人,才备受文学迷珍视。
显然,这种对“稀缺”才女的珍视,没有被用到女诗人余秀华身上。又或许多数读者,并不认为余秀华是一个才女。毕竟她的很多行为,都让人觉得有“自我炒作”之嫌。在她的个人社交平台上,发得最多的就是跟各种名人、网友互怼,于是不少人都认为她是“想红想疯了”,只要没有了热度,就要出来刷一波存在感。
然而,抛开这些,我们似乎也无法忽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余秀华确实是一个坚持在写诗的人,不但高产,而且作品的水平都不低。本期我们来看一首她的高水平之作:
这首诗余秀华发出来后不久,就获得了网友一万多个点赞。不久,就被知名记者许研敏全文转发,许研敏是这样评论这首诗的:每个字都像用镰刀在手心里刻出来。而在评论区,不少被其打动的网友也纷纷留言,甚至有网友感叹:这么有才,为何会有人看不顺眼她。
说实话,在如今没落的诗坛,一首现代诗还能有这么高的评价,确实是很难得了。许研敏之所以会说是用镰刀刻写出来的,是因为全诗刻画了一位伤情的女子,诗人不直接写伤得有多深,而是通过一系列有画面感的具体意象,将它慢慢抒写出来。这一系列比喻,是充满力量而又极具感染力的。
诗的前两节,用了“野柿子”和“苔藓”两个比喻。因为是一株野柿子,所以它注定是没人管的,下雪天时,它自然会落下来。这则比喻很自然,读来一点都不觉得牵强,此时这种伤感只是淡淡的。
而到了“苔藓”时,这种痛却令人心疼。每一次向上,都落了下来,这株苔藓依然是没有人照拂的野苔藓。此时的伤感显然更深了一层,与上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两句,转到对人生的咏叹上。用一个“薄”字来形容它,用字是非常精准的。“一醉再醉”的是月下伤情的人,“一亮再亮”是岁月的变迁,叠用数量词,让全诗读来朗朗上口。
最妙的是落笔处的两句,“最锋利的刀,也划不出新的印痕”,这一句把全诗的感情推到了极致。因为伤痕累累,才会如此,夸张的写法恰到好处。诗写到这儿戛然而止,用一个极有画面感的结尾在读者心里留白,这种艺术高潮下的留白,让全诗更加耐人寻味。
纵观这首诗,无论是从遣词,还是从意境的选择,都是极高明的,整体来说水平是很高的。与不少空洞无物的强作愁诗相比,胜出许多。
然而,正如网友所问,余秀华这么有才,为何仍有那么多人看不顺眼她?在笔者看来,原因有3:一方面,余秀华的个性确实很张扬,说话非常犀利,自然就容易引来争议;另一方面,则是多年来,大家习惯了文化人的低调,很多网友们能接受其它领域专业人士的高调,却不一定能接受一个诗人如此频频出现在热搜里;最后,则是对现代诗整体的不认可,不管一首现代诗写得怎么样,哪怕是已经成名的诗坛名家的现代诗,都一样会受到质疑。
对于前两个原因,笔者不想讨论太多。但如果单纯地觉得现代诗就一定没有精品,个人觉得其实是不太合理的。
对于当代文人来说,写平仄合律的古典诗词,显然是不现实的。王国维先生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毫无疑问,白话诗已然成为当今的主流诗歌。虽然它的发展现状不一定令人满意,但近些年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有个性的年轻诗人,余秀华只是其中一个。或许我们该对他们的作品多一些关注,诗坛的未来才会更美好,大家觉得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