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首届全国教师文学作品大奖赛王永波作品

从明嘉靖状元说国人“状元”情怀

王永波(江苏)

明清时期,现江苏淮阴丁集人丁士美考得嘉靖状元的消息不胫而走,惊动了周围七里八乡,就连平时从不来往的沾亲带故人家也都来祝贺。一直省吃俭用的父亲高兴得不惜家里钱财从淮阴城里请来淮剧班子,轰轰烈烈地热闹了一番。要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状元”一词的诠释就是科举考试名列第一者,那可是万里挑一的“主”。考得"状元"也就意味着以后可以飞黄腾达、财源滚滚。

自科举考试以来,状元情结就一直深植于国人心中,国人对于“状元”一直都痴迷不已,根深蒂固。作为现今“人生中,最公平机会的高考”(白岩松言)是选拔"天之骄子"最有含金量,也是最能决定人一生起点高低的考试。自然地让社会各界倍加关注,更成为家长、老师、学校、地区之间相互攀比的砝码。每年高考状元名单出炉,宣传或炒作状元自然热火朝天,哪里出了个"状元",家长、老师、校长、当地教育部门行政官员少说也要风光两年,许多企业为了扩大影响,或给"高考状元"巨奖,或者赠送礼品,更有甚者把高考状元当着“摇钱树”,让他们"做广告"。部分媒体人为制造新闻看点、提升知名度、拉动媒体广告发行增收也参与进来,更是搞得沸沸扬扬。高考状元,作为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无与伦比,自然也成了中国高校竞相争夺的最优质生源的“主战场”。在他们看来,能否赢得高考状元青睐体现了高校在最优秀考生心目中的地位,反映了一所大学的社会声誉和核心竞争力,关乎一所大学的“牌子”“面子”……

现在,社会对“高考状元”的关注热情依然不减,这当然有教育理念的偏差,有教育政绩观的偏颇。由于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缺失,学校办学成绩的“私利”。于是,便出现了极度功利化与浮浅化的教育政绩观,即名校一定要有较高的升学率,要有一批能够考得高分的学生。于是,便把“高考状元”作为学校优质教育最好的证明。继而演变为 “择校风”和扶摇直上的“择校费”“学区房”,这种对应试教育的强化和唯分数论的评判方式,最后损害的还是孩子们接受公平教育的权益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这样,“高考状元”变成不仅是学生个体优秀的见证,学校优质教育等的反映,更是家长经济实力的试金石。不仅如此,很多学校将状元和老师的考核、奖金也是挂钩的。近些年,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北大、清华两所国内顶尖高校为了争“高考状元”不惜抛出很多诱人的优惠待遇。许多名校设宴招待“状元”、砸钱诱惑……手段可谓五花八门。叶圣陶曾说,“考卷还只是成绩的小部分,要看整个莫如看人,人表现全部的成绩”。我想,高中大肆宣传“高考状元”是为了吸引生源;媒体领头炒作是为了赚眼球、拉广告;开发商宣传高考状元是为了房价高升;少数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热衷宣传“高考状元”,是为了凸显政绩,往脸上贴金;大学参与“状元”炒作,为抢“状元”而互挖墙脚,为多进几个“状元”而沾沾自喜。这也就失掉了作为大学起码的格调与品位。这无疑是一种社会怪现象。

作为一个曾长期实行科考制度的国家,羡慕和追捧考试优胜者,当然是学校意识中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适当推崇或可对在校的学生的学习也许会形成一定的激励。但教育部早就印发通知,强调严禁初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并强调加强对中学高考标语的管理,坚决杜绝任何关于高考的炒作和热捧。虽然上级主管部门的出发点和愿望是好的,但对于具体学校而言,大部分还是我行我素,炒作和热捧风有增无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家都不会忘记:江苏2020年高考文科状元究竟花落何家的那场喋喋不休的争议吧:到底是江苏省宿迁市宿迁中学王亚迪“裸分”429分(语文144分+25分、数学146分),还是该省淮安市淮阴中学“裸分”430分(语文180分、数学141分、英语109分)的白湘菱?该省两市两所中学都声称自己的学校诞生了今年的高考省“文科状元”。但用词都很含蓄、委婉、巧妙:宿迁中学的用词是“进入名校录取序列省文科第一名”;淮阴中学的用词是“勇夺省文科状元”。诚然,熟悉江苏高考情况的人士一眼便知:白湘菱是省文科裸分状元、王雅迪是省文科投档分状元或谓加分状元。诚然,不管是淮阴中学的白湘菱,还是宿迁中学的王雅迪,都是凤毛麟角人物,难得的人才。不熟悉江苏高考模式的人肯定说我文章前后对“状元”概念的解释模糊,甚至矛盾。殊不知,江苏高考模式非常特殊,不了解的人,脑子里就会有很多问号,发生这样的事,到底是为什么?江苏考生报考大学除了看高考成绩外,还要参考选学科目成绩。除了北大、清华 A+要求的选修课之外,一般985重点大学如南大、浙大、复旦、交大等都要求双 A。由于白湘菱选考科目等级的原因,无缘清华、北大,甚至多数985院校如都失之交臂。十年的寒窗苦读,最终还是输在选修科目上,网友都为她惋惜,鸣不平,称她为最“惨”状元。还有很多网友都吐槽江苏的高考录取规则太奇葩。虽然社会呼声一遍,强烈要求清、北两大名校应该破格录取白湘菱,两大名校照样“刚正不压”“铁骨铮铮”,谁也不愿意低头。这就是很多江苏高考生的无奈之处,这种原因也确实让人觉得心酸。很多江苏高考生恐怕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江苏高考模式的弊端,也从这次高考状元的事件当中充分暴露出来。不以实际分数作为报考的依据,却以等级成为划分的标准,最终影响的只会是学生的前途。江苏高考的模式,已经让“肉食者”反思和“悔过”。这种模式对于整体的学生来说还是有很多的弊端,很多学生的命运可能都曾经被改变。因此,江苏的高考回归全国卷,把所有的科目都计入总分,这样是众望所归。不可否认,这一制度的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其实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均衡地发展。考生要兼顾到选修科目,不能因小失大。如果是比语数英三门科目分数,白湘凌同学是当之无愧的“2020江苏高考文科状元”。但是同时也要知道选修科目也是通过成绩来转换成等级的,所以在此基础上,如果将等级转换成分数,相对来讲应该是比这相差的一分要多……白湘菱在经过多天的等待之后,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已经官宣,向她抛出橄榄枝,欢迎报名,专业随便挑。但最终白湘菱被港大金融专业录取,并获得4年100多万奖学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喜从天上来,真是清华、北大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呀。

如何正确对待高考状元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面对。我非常欣赏这样的比方,运动员跑400米得了冠军,未必能再得马拉松第一。是呀,展望世界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北欧等国家,从来不热衷“高考状元”。正因为这样,美国的高考录取除了参照SAT考试成绩,面试、自荐信也是非常重要的依据。面试官给我们看来往往是“冷血动物”形象,但他们能将你潜意识中隐藏的因素,统统都挖掘出来,看你到底是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如果他们认为你在某方面出类拔萃,就是SAT考试成绩不够高,也会认定你是人才。国内的教育尽管现在也强调多元评价,但分数好才是真的好,仍是最高标准。反过来,如果成绩不够好,就算你的社会协调能力和规划领导能力再强,也只能落得名落孙山的结果。社会上少有的偏才怪才更是被淘汰出局。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高考状元”自然就被推上了金字塔的塔尖。此外,“职业无贵贱”的社会氛围,也使欧美国家不会像中国那样对“高考状元”情有独钟。在美国,当总统可以去挤公交,可以去卖卫生纸。芬兰人也认为国会议员与厨娘可以平起平坐,大家各司其职、各有所长。也许有人在电视上看过,我国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送外卖的场景吧?反观我们,行业差别和歧视仍然很大,只有考高分才能进入名校,而只有进入名校才能获得“高人一等”的发展机会。诚然,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只有高考这条路,基本不需要财力、人脉、运气……就靠自己不懈努力才可到达“罗马”。试想,受社会风气影响,如果不采用分数定学校、分数定职业、分数定官阶,甚至分数定终身。一定有更多数不清的以权谋私者,为子女,为亲戚“两面插刀”,冒名顶替、以钱买校者的现象,又会死灰复燃,且燃演愈烈。“三无”(无权、无势、无钱)平民百姓子女即使“才高八斗”,也可能淹没在茫茫人海中。在这种氛围下,要破除“高考状元”的情结,显然还只是一种奢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考状元"是"职场状元"的比比皆是。广东文科高考状元张锐,毕业后自主创业,创办"魔时网",早就步入了中国千万富豪的队伍,成为我国新生代高考状元中的佼佼者。但高考状元是“温室的花朵”、“象牙塔内的状元”也随处可见。查查资料可知,现有的职场状元名单中与高考状元的身影(两院院士)交集非常少。而象牙塔外的行业状元更是接踵而至。随着社会逐渐回归理性,时代发生变化,炒作“高考状元”正在被社会抵制。斩断高考状元被炒作之根,不只是政府的事,也不只是媒体的事,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你、我、他,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当高中成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后,如今的现状一定会发生改变,“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一定会在国人面前展现。

【作者简介】王永波,中国散文学会写作中心创作员、平台签约作家、湖南特立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小记者指导员;《读写算》《新教师教学》等教育杂志特约编辑,《小学生学习报》特约记者。业余时间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童话、寓言、散文近千篇;在全国诗歌、散文等大赛中多次获奖。近一年来,在全国几十家文学平台和电台发文。个人事迹曾在《跨世纪名人怀历》《课程教育研究》《读写算》扉页中登载,面向全国发行。作品集有《轨迹》《痕迹》《足迹》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