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奇女(37)丁雪松

当代女外交家丁雪松 中国第1位女大使

1918年,丁雪松出生于重庆巴县的木洞镇。可是,她一出世,父亲丁开科就已经患疗疮去世了,留下妻儿老小五口之家。那时,丁家全靠丁雪松的母亲摆杂货摊、给人做针线活维持家用。而丁雪松从小就背上背篓带上皂角,跑到江边洗衣服。初中时,丁雪松一开始入读的是自费的重庆文德女中。

文德女中的学费和伙食费都很贵,同学都是有钱人家的小姐;女庶务相当势利,见了富家女笑脸相迎,遇到穷学生,冷眼相看。第1学期,丁雪松的成绩很好,但因贫困遭到奚落和白眼。脖子上还长了两个肿结,民间叫做瘰疠,医学上叫淋巴结核。营养不良,加上又生闷气,使得丁雪松的肿结越长越大,胀痛难忍。

而文德女中嫌贫爱富的风气,也让她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仅读了一个学期,丁雪松就不上自费学校了。后来,她打听到重庆有一所免交伙食费的女子职校,就在洪水期间,坐小木船来到朝天门,考进了这所学校。丁雪松在女子职校读了两年书,几乎没离开过校门,从不到热闹场所去耍。

从女子职校出来后,16岁的丁雪松进了重庆最繁华的都邮街平民银行上班,成为了一名见习生。工作后的丁雪松,因为待遇有了好转,便把心思逐渐转向了关心时政,组织球队、剧团和歌咏队,传看进步书刊,并宣传抗日救亡上。1937年11月,经漆鲁鱼介绍,丁雪松加入中国共产党。

之后,自重庆出发,经成都、西安去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第3期2大队女生队学习。这里,丁雪松这个稚嫩的重庆女孩,增长了组织才干,成长为一个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干部。经过军事生活和劳动的磨练,她的体格也健壮起来。在延安,丁雪松还寻到了生死不渝的爱情,与郑律成结为终身伴侣。

从1945年9月起,丁雪松受组织派遣,前往朝鲜工作。直到1950年9月,才与丈夫郑律成回国。1978年夏,时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的丁雪松,正准备到青岛度假时,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约她谈话,说她的工作有可能变动,组织上可能派她出国当大使,先和她打个招呼。

1979年2月,丁雪松正式出任中国驻荷兰大使,她也成为了中国第1位女大使。从1979到1984年,丁雪松先后在荷兰和丹麦做大使。一次,丁雪松回国办事,翻开北京的报纸,无意中看到一个标题:' 借问啤酒何处有?’当时国内啤酒产能不行,而且只有鲜啤,不便保存。

那时,人们为了能喝到一点啤酒,纷纷抱着热水瓶、端着锅盆,顶着烈日在饭馆门前排队买鲜啤的场面。后来,在丁雪松的努力下,促成了中国和丹麦之间的啤酒合作项目,中国也建成第一座年产10万吨的现代化啤酒厂——华都啤酒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