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性教育更缺乏的是死亡教育,让孩子学会敬畏生命这门人生必修课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小区里一位老人去世,因为农村停灵七天的习俗,楼道里和楼门前灵堂里摆满了花圈花篮。朋友五岁的女儿看到这么多鲜花,像是看到迪士尼乐园一样兴奋,蹦着跳着说:“妈妈!好多花啊!好漂亮呀!怎么这么好看啊!像仙境一样!”

这件事情让朋友当时异常尴尬,人家办丧事,孩子说特别好看,虽然符合现实,但是的确有点不合时宜。其实这样啼笑皆非的事情也正从侧面提醒着我们孩子对死亡教育的缺失。

日复一日,我们的孩子也渐渐长大。随着接触的世界越来越大,他们对生命探索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于是,他们开始问:“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也会问“世界上是不是有天堂啊?”“天堂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死啊”等等。而这些有关死亡的问题,常常让我们不知所措。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能够远离伤害和死亡,永远幸福快乐,但这些无法避免。因此,当孩子问起我们死亡相关的问题时,很多家长都会纠结到底该不该和孩子讨论、正式生命。说多了,怕孩子恐惧;闭口不谈,又怕孩子不懂得尊重生命。到底怎么办才是教育孩子认识生命和死亡的最优解?

我们从小到大经历过了那么多死亡:花朵的枯萎,宠物的逝去,甚至是家人的去世……如果说,我们小时候接受的的“死亡教育”——家长告诉我们“死亡就是活的生命再也回不来了”不算是真正的死亡教育的话,那么,真正的死亡教育又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必须要从小教育孩子孩子认知死亡?又该怎样以平和的姿态和孩子们好好谈论死亡这件事呢?

(图片来源网络)

一、为什么我们要思考和谈论死亡

白岩松在“追问生命尊严:医学的使命与关怀”专题圆桌会上发言时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在整个中国,我们都太过忌讳“死亡”这个话题。其实,死亡和出生一样,每一秒钟都有无数人来到这个世界,也有无数人在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唯有不惮于谈论,将死亡看成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才能好好教育我们的孩子正视生命,不畏惧死亡。当我们的孩子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才能和要即将逝去的生命好好告别。

死亡是生命的导师,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对待死亡我们没有必要缄口不谈,死亡教育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必修的课程。和孩子共同讨论这个话题不仅是很好的亲子沟通方式,而且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能从中得到对生命更深的感悟。

(图片来源网络)

1、死亡是汉文化里缺失的一课

“生和死是一个人的起点和终点,生死为大,死和生同样重要。”纪录片《人间世》在《告别》一集中,讲述的是一个临终关怀病区的故事。里面的病人最大的103岁,最小的只有3岁,他们在弥留之际被推进这间特殊的病房,在这里完成人生最后的告别,“死亡”在这里是无法回避的话题。

当生命走到尽头,当所有的医学手段都已无力回天,很多人选择坦然面对,体面地和生命做最后的告别,这是纪录片《人间世》中有关于临终关怀的讨论。但具体到各家生活的时候,我们却并没有学会如何真正面对死亡,因为从临终关怀到死亡教育,整个汉文化里都是缺失的状态。

死亡的话题是国人所避讳的,很多家长自身对死亡也带有恐惧。大人关于死亡观认知的缺乏,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于死亡问题的回避,造成了我国死亡教育的缺失,让死亡教育变的十分艰难和晦涩。孩子们往往可以直面的事情,大人却选择遮遮掩掩。我们从未重视过死亡教育,因为很多成年人都无法合理认识死亡。

(图片来源网络)

2、孩子面对死亡,充满疑惑和焦虑

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虽然是每个生命最终都必须要面对的自然规律, 但很多家长都不愿和孩子过多地涉及谈起, 认为对于正处于生命旺盛初期的孩子来说,死亡还是一个很遥远的话题,没必要过早的让其接触,生怕给孩子天真烂漫的幼小心灵造成伤害。但是,其实死亡离我们很近,从花朵的凋零到宠物的离世,从荧屏中的新闻事件报道到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都在生活中诉说着死亡,它无时无刻不发生在身边。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幼儿早在2~3岁时就已经对死亡有了一种模糊的认识, 到5~6岁时已经能够理解死亡的概念。

如果他们一直没有接受相关死亡教育, 或得到的知识不正确,孩子会对死亡充满疑惑和焦虑,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在真正面临生命死亡事件的时候, 心灵就会遭受重创。而对死亡避而不谈,不正面回应孩子有关死亡话题的疑惑、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则会使很多孩子在面对死亡时,感到恐惧、悲伤,更有甚者从此抑郁,极不利于孩子成长。

(图片来源网络)

二、死亡教育不可缺少

避而不谈是对孩子的伤害

死亡教育是孩子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确认识死亡能使孩子对生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只有让孩子认识死亡,了解死亡,才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死亡。同时,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也可以使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和生命,心里种下一颗感恩的种子,让孩子体会到保护生命的艰辛,增强承受抗挫折的能力。

虽然死亡对于成人来说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很多家长可能会束手无策,但如果不正确引导,也会很容易让孩子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出现负面情绪。

1、孩子会变得胆小、恐惧

孩子在五岁左右已经能够较好地理解死亡的终结和不可逆性。在某些情况下,儿童将死亡赋予某种魔鬼或恶魔的形象,开始对死亡表现出恐惧。由于在儿童时期,孩子已经有了自主思维意识,但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不可能如成人一般理智地看待死亡,这时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孩子很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

(图片来源网络)

例如,出现恐慌、担忧、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情绪容易激动、不敢自己睡觉,小小年纪就出现了焦虑症的症状,甚至不少的孩子会极度怕死,由于长期处于极度恐惧死亡状态而痛苦不堪,这极不利于孩子心理发育,会带来心理压力。

2、孩子会变得漠视生命

根据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显示,自杀已成为中国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低龄化趋势日渐严重。缺失死亡教育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自残、甚至是自杀,他们对生命完全没有敬畏感,一些孩子把死的价值扭曲成了自己对付家长和社会的筹码。

在四川泸州,一名18岁男孩坐在窗台上要轻生,在他要掉落的千钧之极,辅警冲上去一把将他拉住才保住性命。事后,了解到男孩轻生的原因,竟然是父亲将他手机扔掉后一时想不开。同样对生命的漠视,无独有偶,在山东邹城15岁男生偷开母亲奔驰参加同学聚会,回家时撞死一女子公然逃逸,在自首后男生居然声称认为开车跟开卡丁车差不多,一条鲜活生命被一句“自认为”而终结。

(图片来源网络)

现在孩子们自残、自杀、伤害他人事件层出不穷,究根结底就是对生命不敬畏、不尊重,所以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唯有适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死亡教育,孩子才能正确理解“生”与“死”并且坦然面对,才能明白生命的价值,尊重、爱护自己和其他人的生命。

三、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正视死亡,就是尊重生命。死亡本是生命必然的经历,要让孩子明白死亡是客观存在的,是生命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孩子谈论死,是为了让孩子珍视生,和孩子的死亡教育也有一定的技巧,家长在就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也要注意方法。

1、先端正父母自身的死亡观

我们不愿意和孩子好好谈论死亡,是因为我们恐惧,不愿意面对。但现实是:你过往经历里所有恐惧和逃避的事情都会在某一天突然来临,打得你措手不及。

(图片来源网络)

而要想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死亡教育,家长必须战胜自身恐惧,直面自己死亡知识的匮乏,在结果到来前认真生活、少留遗憾。也可以学习各种积极生活的方法,如积极的去看一些关于养老、临终关怀的文章,在自己能够心平气和的面对死亡之后再去教育孩子。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明天一定比今天好!

2、从植物到动物,让孩子明白死亡的必然性

教小朋友认识死亡,自然界生物的生死轮回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家长可以借助关于生命发展周期给孩子讲道理。

例如,在孩子幼教阶段,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从观察植物开始,告诉孩子花会开也会谢,同样的枯枝也会发新芽,告诉孩子万物都有出生、生长、繁盛、衰老、死亡的规律,所有人都逃不过。

继而,我们可以从宠物离世到周围老人离世切入,一步步的去贯彻孩子死亡观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去面对身边所有人的离开,包括自己父母。虽然过程会带给孩子各种欢乐哀伤的情感变化,但这是他们接触生命探索生命的过程,与其让孩子蒙在脆弱之中,不如真诚且温柔地地告诉他真相,鼓励孩子和我们一起坦然面对。

(图片来源网络)

3、根据孩子性格有差别的进行教育

外向的孩子,一般会将自己的困惑讲出来,这时候,家长应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中的一个过程,就像大自然中花开花落一样,每个人都要经历。

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父母需适时与孩子探讨,内向的孩子一般不容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即使有问题也会憋在心里。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及时察觉和理解孩子的小心思,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不要压抑自己。

同时,当我们在向孩子解释死亡的时候,要注意用平静、缓和的语音语调来陈述死亡这件事情,不能为了渲染死亡的气氛,而故意把声音弄得低沉阴森。

(图片来源网络)

4、好好生活就是对死亡最好的面对和尊敬

家长也要明白一点,进行死亡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把死亡概念灌输给孩子,也不是谈到死就戛然而止,而是应该举一反三地让孩子知道,虽然我们会死亡,但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强调生命的价值所在。乔布斯在17岁时接受美国著名的死亡教育,在明白生命的意义后,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过,最后成功创建了苹果公司。我们不仅要告知孩子面对死亡带来的悲伤的现实,更要让他们思考积极、有意义的现在。虽然每个人都会死亡,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珍惜生命,挖掘自身潜能,尽力去完善过程。

(图片来源网络)

死亡教育是汉文化教育中缺失的部分,与其对死亡避而不谈,不如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死亡。和孩子谈论死,是为了珍视生,我们无法改变死亡的终点,但可以在生老病死中,传递给孩子爱与勇气。

推荐阅读

“我永远比不上别人”——一个自卑姑娘的独白

我不想大学社团毁在我手里

睡吧,没人察觉到你今天不开心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