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临证用药精选
1.谷芽、麦芽、焦楂、鸡内金
2.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焦槟榔
3.神曲、山楂、谷芽、麦芽、莱菔子
4.丁香、柿蒂、紫苏
5.苏叶、黄连、白豆蔻
6.干姜、半夏、黄芩、黄连
7.香附、五灵脂、牵牛子
8.吴茱萸、五味子、补骨脂、肉豆蔻、益智仁、黄连
9.柴胡、牡蛎、山甲珠
10.黄芪、苦参、地榆
11.炒延胡索、五灵脂、三七粉
12.延胡索、川楝子、白芷
13.钟乳石、肉桂、黄柏、蒲公英、甘草
14.桔梗、枳壳、薤白、杏仁
15.杭芍、炙甘草、木香、白芷
16.吴茱萸、川楝子、木香、小茴香
17.泽泻、补骨脂、神曲
18.黄连、吴茱萸、晚蚕沙
19.苏梗、藿梗、白芷、薏苡仁
20.赤石脂、干姜、粳米
21.豆豉、薤白、白芷
22.杏仁、枳壳、牛膝
23.大黄、附子、细辛
24.附子、红参、白术
25.臭椿皮、乌梅、仙鹤草
26.鸡内金、生麦芽、牵牛子炭
27.茵陈、佩兰、郁金、板蓝根
28.茵陈、栀子、大黄
29.茵陈、夏枯草、蒲公英
30.鳖甲、牡蛎、鸡内金
31.大戟、甘遂、甘草
用大戟、甘遂、甘草等配伍制成敷脐药膏,封贴于患者脐眼,治疗肝硬化、肝癌等引致的腹水,不仅未见副作用 ,且贴药 8~12h后尿量明显增加 1~3倍 ,大便 2-4次 ,泻水量可达800~1000mL,且能有效地改善某些症状。
周世明等用煨甘遂、京大戟、芫花、甘草、巴豆、牵牛子、大黄、芒硝、人中黄各30克,共研细末。白矾10克化水泛丸,每日2次,每次3克,开水或稀粥、药汁送服,治疗水肿,腹大等有形留着的顽疾,确有祛痰逐饮、泻水消肿、散结导滞、通便解毒之功。
32.老鹳草、柴胡、郁金
名医周通池治疗胆囊炎,常用老鸛草配柴胡、郁金。胆囊炎多因湿热瘀滞胆道,肝胆疏泄失常所致,老鹳草所治胁痛即属此类。本品虽有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之功,但无疏泄肝胆作用,故须配柴胡、郁金。柴胡具有轻清升散,且有疏泄特点,是治疗肝气郁结的要药。郁金能疏肝利胆止痛。因此,老鹳草清利湿热,合柴胡、郁金疏泄肝胆,治疗胆囊炎收效甚捷。
常用药量为: 老鹳草30克、郁金20克、柴胡15克、青皮10克、香橼15克、炒麦芽30克煎服。
33.柴胡、牡蛎、桂枝
中医研究员陈苏生认为桂枝辛温开腠,外能卫阳,内调肠胃,与柴、牡相配能理表虚、邪实之证。尤其是素体有寒,骨节烦痛,四肢风痛之外感发热及咳喘痰饮宿恙,而又新感寒邪者,更为相宜。
34.黄芪、白术、防风、桔梗、百合
名医赵清理应用黄芪40克、白术20克、防风20克、桔梗30克、百合40克,研面,每次9克,每日 2-3次 ,通过益气固表用以治疗感冒久治不愈 。
其中黄芪甘温益气, 补三焦固表,为防御风之关键,且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乃补剂中之风药。防风上行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痛,外解四肢挛急,称之为治风之仙药;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而实卫。防风之善祛风,得黄芪以固表而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使风邪去而不复来。以上三药皆辛温之品,加百合甘寒滋阴润肺,以救其燥烈过亢之弊;桔梗为舟楫之剂,可载药上行,且入手太阴肺经,而开达肺气,能助玉屏风散固表之力。诸药合用使补者得补,以达燥湿相济,阴阳和顺,病邪自祛,体自康健。
35.干姜、细辛、五味子
中医临床家马光亚认为,干姜、细辛内以温肺化饮,外可辛散风寒;五味子温敛肺气以止咳,又防肺气之耗散。
赞同清陈念祖治咳喜用上述三药之见, 而于临床中遇痰清带泡者方用。
36.前胡、桔梗、杏仁、苏梗
名医肖之常、肖子佛常用上述四药治疗春令咳嗽。认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气转暧,但犹带冬令余寒。起居不慎,病外感咳嗽,常见有身热、鼻塞、多嚏之表证。在临床上对春令咳嗽常用前胡、桔梗、杏仁、苏梗以疏肺散风,化痰止咳。这四味药一升一降,一宣一散,有启门驱贼之效,符合肺的宣化肃降功能,其有邪束表,或见高热无汗,此时痰涎壅盛,仍宜着急疏表,使肺之治节得行,往往咳减痰化,如果取派化痰之桔、半、胆南星其效反不如取以解表为主、化痰为辅之速。
桔梗性上行, 有开肺之功,咯血患者须慎用,既采用之亦宜少量为妥。如平素阴虚火旺,易患风热咳嗽,则上药去苏梗而代之以桑叶(前、桔、杏、桑)合辛凉解表之荆芥、豆豉、连翘、牛蒡子、象贝、芦根等,使邪从表解,每能见效。若平素阳虚湿胜,表闭不宣者,麻黄、桂枝、干姜、五味子等亦恒用之,但不能过剂,得治即代之以轻清宣肺止咳之品。春令咳嗽,不论风寒、风热易于化热传里,若伤及肺胃气阴,即撤去表药,着重扶养气阴,清温泄热。
37.桑叶、蝉蜕、胖大海
名医肖之常、肖子佛常用上述三药治秋令咳嗽。认为秋三月,性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阴,正肺金当令。患时令燥邪,多咳嗽见证,而有凉燥咳嗽与温燥咳嗽的区别。但总属外邪所致,故初起常有头痛、恶寒、身热之表证,兼咳嗽痰少,口干唇燥,甚则咳嗽胁肋窜痛之燥症。纯用生地、元参、麦门冬、沙参、天花粉、石斛等一派润药,唯表药不取麻、桂、荆、防,而以桑叶、蝉蜕、胖大海为主,轻清宣之。
桑叶有清泄外邪之功,但其力甚弱,须辅以蝉蜕之清透,胖大海之开宣肺气,余常以秋燥咳嗽,肺气不宣,应用麻黄而防其助燥伤肺之际,恒以此三味代之,佐以前胡、桔梗、象贝、芦根等取辛凉甘润为法,多获良效。至于表邪已解,咳嗽迁延不愈,燥伤肺胃之阴者,单方鸭梨一枚去心,纳入冰糖、川贝堪称对症之药。3~4服即可转减。叶天士谓:“秋燥一证,颇似春月风湿,温自上受,燥自上伤,肺先受病,但春月为病,犹是冬令固密之余,秋令感伤,恰值受月发泄之后,其体质虚实不同。
附方: 桑叶9克、沙参12克、杏仁9克、蝉蜕6克、牛蒡子9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马勃9克、瓜蒌皮9克、生蛤壳12克、胖大海3只、竹茹6克。煎服。
方中桑叶、蝉蜕、胖大海、桔梗等辛凉宣畅肺气; 瓜蒌皮、沙参等甘润之;生蛤壳、竹茹以清肝火,使木火内平,不灼肺金,清肃之令得行而肺自安矣。
38.三拗汤、前胡、桔梗、杏仁、桑叶
名医肖之常、肖子佛常用上药治冬令咳嗽。认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其时痰饮咳嗽,每因风寒引发,宜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麻黄汤、小青龙汤为常用之方。古人经验:“饮家病咳,当化其饮。”痰多白沫,服止嗽、杏苏等祛风止咳无效者,取苓桂术甘合干姜、细辛、五味子、杏仁等,殊见卓效。但很大一部分咳嗽患者,内蕴痰热而外感风寒,成寒包火之候。其症咳逆不畅,舌红苔白,口渴溲黄,脉滑数。没有辛温之味,易化热伤肺。轻者取辛凉疏风法,如前胡、杏仁、桑叶合三拗汤等方;甚者以麻杏石甘汤为主。其痰饮咳嗽有化热之象,每见咳逆气急,痰白夜烦不寐,,时口渴,小溲黄之症,亦可用小青龙汤加石膏以清之。
三拗汤加减为余历年治寒包火咳嗽常用之方。盖人生之气, 冬令伏藏,如外感风寒,内闭痰热,每多寒包火之候,兼有烦躁不寐,宜加生石膏以清之。
39.地龙、紫河车、煅海螵蛸
上海名医张震夏治哮喘,用地龙3份、紫河车4份、煅海螵蛸5份,按此比例研细粉,每次3克,每日2次,对控制发作,缓病情良效。
40.麻黄、桑白皮、瓜蒌皮
唐国俊老中医经数十年之临床验证,认为麻黄是开达肺气不是发汗。凡是麻疹透发不畅,兼见咳喘气急,或痰热内闭,壅塞肺气,致痰鸣辘辘,喘急甚剧等证,即放胆使用。指出此药虽辛温,但一经蜜制,燥散之性减缓,而化痰平喘作用反增。同时亦重配伍,桑白皮、瓜蒌皮等,消肺化痰作用极佳,往往能促使痰液排出,症状缓解。
41.紫菀、百部、款冬花、黄芩、麦门冬
名医于已百教授临床常将紫菀、百部、款冬花三药为伍,温肺化痰止咳,宜于肺气壅塞所致咳嗽气喘痰多色白,咯痰不爽及肺虚久咳、劳咳、咯血等症。紫菀甘润苦泄,辛温而不燥,专入肺经,长于润肺下气,寒痰及虚喘者宜之。百部味甘苦,性微温,止咳力强,可用于多种咳嗽,尤宜于久咳及肺虚劳咳。款冬花功同紫菀,亦常与紫菀相须为用,增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于氏临床上对寒痰咳嗽,痰多色白之证仅于三味中任选二味用之,而对咯痰不爽,久咳劳嗽之证,则三味尽用,恒久奏效。
黄芩、麦门冬具清热润肺止咳之功, 可用于咳嗽、咯痰色黄、口干便结等证。黄芩“清上焦之火”,清痰利气,定咳喘;麦门冬养阴润肺,“治肺中伏火”,因此黄芩、麦门冬二味合用是将“清肺火、润肺阴、止咳喘三效合而为一,凡寒痰咳喘,日久化火,火热伤阴及痰热、阴虚咳嗽用之皆宜”。
42.茯苓、杏仁、葶苈子、大枣
名医于已百教授临床常将茯苓、杏仁合用,源于《金匮要略》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甘淡而平,具化气除饮降逆之功,宜于停饮所致之咳嗽;杏仁苦微辛,有止咳平喘之效,为治咳喘之要药。于氏将二药配伍,行水饮,疏肺气,止咳喘,用于水饮阻肺引起胸闷气短,咳嗽咯痰而大便不干病证的治疗。
葶苈子配大枣, 来自《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行水祛痰,平喘泻肺,痰饮去则咳喘平,胸闷止,即“肺若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之意。大枣益气和中可使邪去而不伤正,以免葶苈子泻痢太过,损伤阴液肺气。两药合用,泻肺利水祛痰,下气止咳平喘,专治痰涎壅盛所致咳嗽气喘,胸闷气短而大便干结的病证。
茯苓、杏仁与葶苈子、大枣主治证均为咳逆上气, 胸闷气短,但前者宜于大便不干的病证,后者宜于大便干结的病证。
43.地龙、僵蚕、射干
名医于已百教授认为射干苦寒,入肺经,降逆行痰,清热解毒,用于痰热壅肺引起的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热毒所致之咽喉炎、扁桃体炎的治疗。于氏以射干为主配伍清热、降气、平喘的地龙和祛风解痉、利咽消痰的僵蚕,共奏祛风化痰、利咽止咳之功,宜于风痰阻滞,寒邪化热,肺气失宣引起的咽痒、咳嗽与咯痰不利,如上感、急慢性咽炎、气管炎等病证皆可用之,疗效确实可靠。临床具体运用时,病情较轻,只宜射干配地龙或射干配僵蚕;病情较重,则地龙、僵蚕、射干三味合用。
44.香附、五灵脂、牵牛子
著名中医大家施今墨临证经验,凡闻油烟即发之过敏性气管病,袭用香附、五灵脂、黑白丑研细面米醋泛丸,辅以汤剂,治之屡效。
45.桔梗、枳壳、杏仁、薤白
名医李介鸣教授习用施今墨老先生的小复方:桔梗、枳壳、杏仁、薤白。此小方系从枳桔散推衍而来,以轻灵取胜。采用桔梗之升,杏仁之降,薤白之开,枳壳之导,所谓上下左右,行气开结,以治胸膈满闷,痰气不畅诸症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