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临证用药精选

1.谷芽、麦芽、焦楂、鸡内金

刘韻远老中医,在消导药中常伍以补脾之品,使消不伤正。
其中:谷芽消谷食,麦芽消面食,焦楂消肉食,鸡内金消杂食,常以此法每收良效。

2.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焦槟榔

以上称焦四仙,共助消化而除胀满迟消,运中焦而健脾胃,是盖玉伦老中医对消化不良的惯用组药。

3.神曲、山楂、谷芽、麦芽、莱菔子

名医张梦侬,常用神曲、山楂、谷芽、麦芽、莱菔子各15g,称四消饮。煎水代茶饮,以苔退口不干为度,用以滋胃阴助消导。

4.丁香、柿蒂、紫苏

丁香、柿蒂降逆止呃,紫苏散郁结开闭气。名医陈利平常用紫苏配丁香、柿蒂合用治疗呃逆,其疗效较好。
据文献报道青皮、枳实、白芍有缓解膈肌及贲门痉挛,对呃逆有效,故紫苏、丁香、柿蒂配合青皮、枳实、白芍的应用对治疗呃逆疗效更好。偏热者可与黄连同用;偏寒者除用良姜、吴茱萸、小茴香外还可以与半夏、藿香同用。

5.苏叶、黄连、白豆蔻

紫苏叶味辛性温,芳香气烈,与苦寒之黄连同用,一温一凉、一升一降,辛开苦降,再配白豆蔻醒脾化湿,清爽开胃,共奏燥湿解毒、理气和中之功。名医王文正、张文海认为对急慢肝炎、脂肪肝、胆囊炎及急慢性胃炎,在病程中表现为腹胀、纳呆、厌油、恶心呕吐、苔厚腻,证属湿热蕴结中焦者用之更宜。

6.干姜、半夏、黄芩、黄连

名医项平认为此系一复合对药。姜夏辛温,能开能通;芩连苦寒,能降能泄,寒温同用,泄中有开,通而能降,善解郁聚之热,使气机畅利,中焦升降机能正常。用于治疗上热下寒(脾胃寒热错杂)的痞、利、呕、哕等病证。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是其代表方。三方均取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干姜之温,散阴凝之痞寒;芩、连之苦寒泻阳陷之痞热,对湿热结聚中焦或热郁气滞引起的肝、胆、胃、肠机能紊乱的证候最为适用。其他如治疗胃热脾寒吐利证的黄连汤以姜夏配黄连;治疗寒格证的干姜芩连人参汤以干姜配芩连;治小结胸证的小陷胸汤以半夏伍黄连等。其配伍意义皆雷同。

7.香附、五灵脂、牵牛子

贵州名医潘星北常用香附(醋浸炒)100克,五灵脂100克,黑、白牵牛子各12克(半炒半生),共研面,水泛为丸,每次3克,温水送服。主治慢性胃炎、胃神经症、消化不良等病证,多系痞满,有物填塞,按之无形无痛,素来脾胃不健,中气欠虚,气血痰饮壅滞不得宣通所致。方中香附理气解郁,醋炒则善消积聚;五灵脂行心瘀血留滞,牵牛子消虫积食滞痰饮肿满亦治痰癖气块。

8.吴茱萸、五味子、补骨脂、肉豆蔻、益智仁、黄连

著名脾胃病专家徐景藩认为较重胃肠炎,往往导致胃炎加剧,两者相互影响,辨治慢性胃肠炎常选用附子理中汤、四神丸。而四神丸中补骨脂治泻作用最好,用量10~20克,在健脾温肾药中加益智仁,此药兼顾胃、肠,温肾摄泄,提高肠管对水分的吸收功能,服后可使粪便中水分减少,加入少量黄连反佐,与补骨脂比例7.5:1。如此配伍,治泻功效尤著。
另外,附子理中汤再加油桂,少佐黄连,配用苦辛而平,加仙鹤草15~45克,止泻功用更佳。

9.柴胡、牡蛎、山甲珠

中医研究员陈苏生认为山甲珠咸寒、气腥而走窜,引柴、牡宣通脏腑,贯彻经络,攻坚排脓,透达关窍,逐瘀开闭。主治风湿痹挛,关节畸形强直肿痛;疗内痈外疡,胁下癥结肿痛,通经下乳,促进腺体分泌,移用于萎缩性胃炎有良效。

10.黄芪、苦参、地榆

名中医李玉奇教授认为黄芪益气固卫,和敛脾阴,排脓而生肌,益三焦元阳;补五脏诸虚不足,其性不温不燥,不伤胃津;苦参除列入参之外,其味大苦而寒,苦以燥脾胃之湿,兼泄气分之热,亦清血分之热,当胃家湿热盛,则口淡不欲食,唯苦参则能润之;地榆凉血止血,其性主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敛。故谓:“清则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过滞。”以上三药合参补之于气、降之于火,进而胃阳得以升发,脾阴得以和谐,使胃气来复。
以上三药为君,用治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另以石斛、知母滋养胃津;白蔹、马齿苋、槟榔软坚化积,化腐生新。
组成为:黄芪10克、苦参10克、生地榆20克、石斛20克、知母20克、白蔹20克、桃仁15克、鳖甲20克、槟榔20克。煎服。

11.炒延胡索、五灵脂、三七粉

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炒延胡索味辛微苦性温,功能行气血调月经之疼痛;三七性甘味苦性温、善化瘀血、止出血、消肿块、止疼痛;五灵脂味苦甘性温,能通利血脉,善于止痛。
三药合用对顽固性胃痛有良效,常用量:炒延胡索12克、五灵脂9克、三七粉2克(冲服)。

12.延胡索、川楝子、白芷

名医于已百教授认为延胡索、川楝子即“金铃子散”,功能疏肝泄热、活血止痛;适用于肝气郁滞、气郁化火所致胸腹胁肋疼痛的治疗。于氏临床常以金铃子散合行气和血,擅治胃肠诸痛的白芷,取疏肝和胃清热、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胃脘胀痛、痛行胁肋、中脘嘈杂、嗳气频作、口苦等证,疗效可靠。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证属肝气犯胃所致者,用之效佳。

13.钟乳石、肉桂、黄柏、蒲公英、甘草

国医大师祝谌予教授应用钟乳石方治疗胃溃疡。组方为钟乳石30克、肉桂5克、黄柏10克、蒲公英30克、甘草6克。
方中钟乳石甘温入肾,温阳以暖脾安五脏,补虚损。肉桂辛甘大热,入脾、肾两经,温肾阳、暖脾土、除冷积、通血脉。现代药理研究肉桂皮可刺激胃液的分泌,促进消化功能,并可缓解胃肠痉挛,起到止痛的作用;黄柏苦寒,入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滋肾降火;蒲公英苦甘寒,入肝胃二经,清热解毒,且有健胃作用,临床报道有用单味蒲公英治疗溃疡病,有促进溃疡而愈合的效用;甘草味甘平、补中健脾、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五药合用:苦寒泄热、辛甘散寒、寒热并调、补虚扶正以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

14.桔梗、枳壳、薤白、杏仁

国医大师祝谌予治疗气机不调,常应用上述四药。其中桔梗行气于上;枳壳降气于下;薤白行气于左;杏仁行气于右。联合应用开胸、利膈、行气、消胀。

15.杭芍、炙甘草、木香、白芷

名医于己百教授临证中常用杭芍、炙甘草即芍药甘草汤,具和血补中、解痉止痛之功,为仲景治疗腿脚挛急的专方。于氏用此方不仅治疗腓肠肌痉挛,小腿疼痛,不安腿综合征,小腿酸、麻、胀、困、虫爬样感觉等病证,还广泛用于全身各部位疼痛。木香辛行苦泄温通,长于调中去滞、行气止痛,可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痛,脾胃气虚、运化无力痞满之证。白芷辛散温通,行气和血止痛又入阳明经,是于氏治疗一切脘腹疼痛的必用之药。四味合用,共奏行气消滞、和血散瘀、解痉止痛之效,宜于各种胃肠病证引起的各类证型脘腹疼痛的治疗。

16.吴茱萸、川楝子、木香、小茴香

上述四味药称导气汤。出自《沈氏尊生书》。李建昌老中医擅以导气汤加减治因寒邪所致的少腹痛、睾丸疼者,均有良效。
方中川楝子苦寒入肝舒筋,利气止疼,解挛急之苦,为治疝疼主药;木香降诸气,调和脾胃、通利二便,疏肝而和脾;小茴香温煦丹田,理气祛寒;吴茱萸入肝经气分,暖肝散寒,共成行气散寒止痛之剂。若少腹胀满者加香附、乌药;疼见肠型者加荔核、橘核;隐痛不休者加白芍、甘草;湿重者加苍术、茯苓;少腹重坠者加柴胡、橘核;瘀血者加蒲黄、五灵脂。

17.泽泻、补骨脂、神曲

泽泻、神曲、补骨脂三药相伍治疗泄泻,此为名医刘惠民每为必用之品。刘氏对慢性腹泻常用主要方法是,温肾健脾,淡渗利湿,分利清浊,利水泄浊。补骨脂补肾助阳,神曲健脾。补骨脂、神曲同用,一补一消,补不碍滞,消不伤正,使滞去胃和则泻止。
慢性肠炎(脾肾虚弱)方:山药30克、补骨脂9克、白头翁6克、罂粟壳9克、白术9克、鸡内金12克、煨草果仁9克、泽泻12克、神曲12克、菟丝子15克、首乌9克、五味子6克、茯苓12克橘络12克。煎服。

18.黄连、吴茱萸、晚蚕沙

黄连、吴茱萸二药合用称左金丸,有厚肠止泻之功。晚蚕沙祛风燥湿、防腐,伍用理脾胃厚肠。临床朱玉祥应用上三药主治由湿热所致的腹泻。

19.苏梗、藿梗、白芷、薏苡仁

国医大师祝谌予治疗寒湿泄泻常用两组对药。苏梗辛香温通,长于行气宽中,温中止痛;藿梗气味芳香,化湿止呕,醒脾理气。两药相伍理气宽中,除湿止呕力增强,常用治湿不化、气机不畅之胸膈脘闷、腹中肠鸣。
白芷辛温、散风燥湿、芳香通窍;薏苡仁甘淡微寒、清利湿热,健脾补肺。两药相伍,一寒一热,辛散淡渗,燥湿健脾。治疗湿注大肠之肠鸣泄泻,其效益著。

20.赤石脂、干姜、粳米

河南省朱相臣中医常用赤石脂30克(一半入煎,一半研面冲服)、干姜10克、粳米15克煎剂,每日1剂,连服10天,治疗痢疾效果甚佳。其中赤石脂温脾涩肠,固脱止痢。三药共奏温中散寒、涩肠固脱之功。

21.豆豉、薤白、白芷

名医李浩然将上述三药配伍具辛通开泄之法度,治湿热阻遏上焦,发热胸痞,或湿浊阻滞中州,下利白多赤少,腹胀痛,大便不畅,用平胃、香连、正气散等无效者均可用之。

22.杏仁、枳壳、牛膝

任之堂在临证中常用杏仁10克、枳壳20克、牛膝10克,加入辨证施治方中,用来治疗便秘。其中杏仁肃肺降气,枳壳宽中下气,牛膝引药下行。三药合用通便效果明显。

23.大黄、附子、细辛

名医李可绍教授认为大黄有通腑泄浊化瘀之功。附子、细辛温经散寒。细辛与附子合用,祛其陈寒痼冷,使久已处于呆滞状态的肠管活动起来,大黄才能起到推陈致新
泻下糟粕作用。
对大便秘结,脉象沉紧,肢冷舌淡之寒秘者甚效。

24.附子、红参、白术

任之堂常应用上述三药煎服或加入辨证施治方中,用于排便无力效果尤佳。附方:龙骨20克、牡蛎20克、芡实30克、竹茹30克、丹参20克、桂枝20克、酸枣仁25克、石菖蒲15克、火麻仁30克,加附子25克、红参20克、白术20克煎服。
其中龙骨、牡蛎、芡实、竹茹将浮阳之气下收;丹参、桂枝、酸枣仁、菖蒲通心脉,宁心安神;麻仁润小肠,减心脏压力;附子、红参、白术温补脾肾之阳,主运化加强肠动力。

25.臭椿皮、乌梅、仙鹤草

贵州民间流行治便血方,臭椿皮200克、乌梅20克、仙鹤草10克,加水两大碗,煎一碗口服,用之每每见效,,或加入辨证施治方中亦可,成为医者常用组药。

26.鸡内金、生麦芽、牵牛子炭

名医唐绍周认为鸡内金是鸡消化器官的黏膜组织,因其对瓷器、铜铁能消化,均善消有形郁积,性甚平和,以膜治膜,同类相求之理,以治人腹膜组织的结核病变较为恰当。麦芽是消导药,含有消化酶及麦芽糖,对机体组织有渗透疏解之功,且能消乳腺的胀硬,故用以调达疏解人体腹腔内的渗出液。炒牵牛子有利水消胀,利脾行滞作用,用以调气行水消积利脾。
三药相合才能达到虚实兼顾,促进消胀消积的目的。
对结核性腹膜炎,常用方为:炒牵牛子30克、鸡内金20克、麦芽20克、茯苓20克、焦白术15克、木香10克、草豆蔻15克、大毛15克、生牡蛎25克、香橼15克、甘草10克煎服。

27.茵陈、佩兰、郁金、板蓝根

名中医柳学洙常应用茵陈20克、佩兰10克、郁金10克、板蓝根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黄疸。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为主药;板蓝根清热解毒为辅药;佩兰芳香化浊健脾醒胃,除满闷呕恶;郁金入肝胆二经行气解郁,利胆退黄。四药共用具显著清热利湿退黄作用。

28.茵陈、栀子、大黄

有人对茵陈蒿汤做了动物试验研究发现:把上述三药分开,单味投药时完全没有利胆作用,把茵陈、栀子合用时,则有利胆作用,但是只是胆汁水样部分的排泄增加,只有把茵陈、栀子、大黄三药合起来使用时才见到胆汁排泄大量增加,并且量与质排泄同时增多,故临床利胆常将三药联用。

29.茵陈、夏枯草、蒲公英

江苏省中医院临床中应用茵陈、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夏枯草清肝散结。三药合用治急性肝炎(有黄无黄皆可)以及谷丙转氨酶不稳定之慢性肝炎。

30.鳖甲、牡蛎、鸡内金

当代中医学家俞慎初惯用鳖甲、牡蛎、鸡内金配合养阴软坚,理气化瘀之品,治疗肝硬肿大。附方:鳖甲30克、牡蛎30克、鸡内金10克、茵陈15克、玉米须15克、夏枯草15克、生地15克、元参15克、郁金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丹参12克煎服。

31.大戟、甘遂、甘草

用大戟、甘遂、甘草等配伍制成敷脐药膏,封贴于患者脐眼,治疗肝硬化、肝癌等引致的腹水,不仅未见副作用 ,且贴药 8~12h后尿量明显增加 1~3倍 ,大便 2-4次 ,泻水量可达800~1000mL,且能有效地改善某些症状。

周世明等用煨甘遂、京大戟、芫花、甘草、巴豆、牵牛子、大黄、芒硝、人中黄各30克,共研细末。白矾10克化水泛丸,每日2次,每次3克,开水或稀粥、药汁送服,治疗水肿,腹大等有形留着的顽疾,确有祛痰逐饮、泻水消肿、散结导滞、通便解毒之功。

32.老鹳草、柴胡、郁金

名医周通池治疗胆囊炎,常用老鸛草配柴胡、郁金。胆囊炎多因湿热瘀滞胆道,肝胆疏泄失常所致,老鹳草所治胁痛即属此类。本品虽有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之功,但无疏泄肝胆作用,故须配柴胡、郁金。柴胡具有轻清升散,且有疏泄特点,是治疗肝气郁结的要药。郁金能疏肝利胆止痛。因此,老鹳草清利湿热,合柴胡、郁金疏泄肝胆,治疗胆囊炎收效甚捷。

常用药量为: 老鹳草30克、郁金20克、柴胡15克、青皮10克、香橼15克、炒麦芽30克煎服。

33.柴胡、牡蛎、桂枝

中医研究员陈苏生认为桂枝辛温开腠,外能卫阳,内调肠胃,与柴、牡相配能理表虚、邪实之证。尤其是素体有寒,骨节烦痛,四肢风痛之外感发热及咳喘痰饮宿恙,而又新感寒邪者,更为相宜。

34.黄芪、白术、防风、桔梗、百合

名医赵清理应用黄芪40克、白术20克、防风20克、桔梗30克、百合40克,研面,每次9克,每日 2-3次 ,通过益气固表用以治疗感冒久治不愈 。

其中黄芪甘温益气, 补三焦固表,为防御风之关键,且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乃补剂中之风药。防风上行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痛,外解四肢挛急,称之为治风之仙药;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而实卫。防风之善祛风,得黄芪以固表而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使风邪去而不复来。以上三药皆辛温之品,加百合甘寒滋阴润肺,以救其燥烈过亢之弊;桔梗为舟楫之剂,可载药上行,且入手太阴肺经,而开达肺气,能助玉屏风散固表之力。诸药合用使补者得补,以达燥湿相济,阴阳和顺,病邪自祛,体自康健。

35.干姜、细辛、五味子

中医临床家马光亚认为,干姜、细辛内以温肺化饮,外可辛散风寒;五味子温敛肺气以止咳,又防肺气之耗散。

赞同清陈念祖治咳喜用上述三药之见, 而于临床中遇痰清带泡者方用。

36.前胡、桔梗、杏仁、苏梗

名医肖之常、肖子佛常用上述四药治疗春令咳嗽。认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气转暧,但犹带冬令余寒。起居不慎,病外感咳嗽,常见有身热、鼻塞、多嚏之表证。在临床上对春令咳嗽常用前胡、桔梗、杏仁、苏梗以疏肺散风,化痰止咳。这四味药一升一降,一宣一散,有启门驱贼之效,符合肺的宣化肃降功能,其有邪束表,或见高热无汗,此时痰涎壅盛,仍宜着急疏表,使肺之治节得行,往往咳减痰化,如果取派化痰之桔、半、胆南星其效反不如取以解表为主、化痰为辅之速。

桔梗性上行, 有开肺之功,咯血患者须慎用,既采用之亦宜少量为妥。如平素阴虚火旺,易患风热咳嗽,则上药去苏梗而代之以桑叶(前、桔、杏、桑)合辛凉解表之荆芥、豆豉、连翘、牛蒡子、象贝、芦根等,使邪从表解,每能见效。若平素阳虚湿胜,表闭不宣者,麻黄、桂枝、干姜、五味子等亦恒用之,但不能过剂,得治即代之以轻清宣肺止咳之品。春令咳嗽,不论风寒、风热易于化热传里,若伤及肺胃气阴,即撤去表药,着重扶养气阴,清温泄热。

37.桑叶、蝉蜕、胖大海

名医肖之常、肖子佛常用上述三药治秋令咳嗽。认为秋三月,性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阴,正肺金当令。患时令燥邪,多咳嗽见证,而有凉燥咳嗽与温燥咳嗽的区别。但总属外邪所致,故初起常有头痛、恶寒、身热之表证,兼咳嗽痰少,口干唇燥,甚则咳嗽胁肋窜痛之燥症。纯用生地、元参、麦门冬、沙参、天花粉、石斛等一派润药,唯表药不取麻、桂、荆、防,而以桑叶、蝉蜕、胖大海为主,轻清宣之。

桑叶有清泄外邪之功,但其力甚弱,须辅以蝉蜕之清透,胖大海之开宣肺气,余常以秋燥咳嗽,肺气不宣,应用麻黄而防其助燥伤肺之际,恒以此三味代之,佐以前胡、桔梗、象贝、芦根等取辛凉甘润为法,多获良效。至于表邪已解,咳嗽迁延不愈,燥伤肺胃之阴者,单方鸭梨一枚去心,纳入冰糖、川贝堪称对症之药。3~4服即可转减。叶天士谓:“秋燥一证,颇似春月风湿,温自上受,燥自上伤,肺先受病,但春月为病,犹是冬令固密之余,秋令感伤,恰值受月发泄之后,其体质虚实不同。

附方: 桑叶9克、沙参12克、杏仁9克、蝉蜕6克、牛蒡子9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马勃9克、瓜蒌皮9克、生蛤壳12克、胖大海3只、竹茹6克。煎服。

方中桑叶、蝉蜕、胖大海、桔梗等辛凉宣畅肺气; 瓜蒌皮、沙参等甘润之;生蛤壳、竹茹以清肝火,使木火内平,不灼肺金,清肃之令得行而肺自安矣。

38.三拗汤、前胡、桔梗、杏仁、桑叶

名医肖之常、肖子佛常用上药治冬令咳嗽。认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其时痰饮咳嗽,每因风寒引发,宜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麻黄汤、小青龙汤为常用之方。古人经验:“饮家病咳,当化其饮。”痰多白沫,服止嗽、杏苏等祛风止咳无效者,取苓桂术甘合干姜、细辛、五味子、杏仁等,殊见卓效。但很大一部分咳嗽患者,内蕴痰热而外感风寒,成寒包火之候。其症咳逆不畅,舌红苔白,口渴溲黄,脉滑数。没有辛温之味,易化热伤肺。轻者取辛凉疏风法,如前胡、杏仁、桑叶合三拗汤等方;甚者以麻杏石甘汤为主。其痰饮咳嗽有化热之象,每见咳逆气急,痰白夜烦不寐,,时口渴,小溲黄之症,亦可用小青龙汤加石膏以清之。

三拗汤加减为余历年治寒包火咳嗽常用之方。盖人生之气, 冬令伏藏,如外感风寒,内闭痰热,每多寒包火之候,兼有烦躁不寐,宜加生石膏以清之。

39.地龙、紫河车、煅海螵蛸

上海名医张震夏治哮喘,用地龙3份、紫河车4份、煅海螵蛸5份,按此比例研细粉,每次3克,每日2次,对控制发作,缓病情良效。

40.麻黄、桑白皮、瓜蒌皮

唐国俊老中医经数十年之临床验证,认为麻黄是开达肺气不是发汗。凡是麻疹透发不畅,兼见咳喘气急,或痰热内闭,壅塞肺气,致痰鸣辘辘,喘急甚剧等证,即放胆使用。指出此药虽辛温,但一经蜜制,燥散之性减缓,而化痰平喘作用反增。同时亦重配伍,桑白皮、瓜蒌皮等,消肺化痰作用极佳,往往能促使痰液排出,症状缓解。

41.紫菀、百部、款冬花、黄芩、麦门冬

名医于已百教授临床常将紫菀、百部、款冬花三药为伍,温肺化痰止咳,宜于肺气壅塞所致咳嗽气喘痰多色白,咯痰不爽及肺虚久咳、劳咳、咯血等症。紫菀甘润苦泄,辛温而不燥,专入肺经,长于润肺下气,寒痰及虚喘者宜之。百部味甘苦,性微温,止咳力强,可用于多种咳嗽,尤宜于久咳及肺虚劳咳。款冬花功同紫菀,亦常与紫菀相须为用,增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于氏临床上对寒痰咳嗽,痰多色白之证仅于三味中任选二味用之,而对咯痰不爽,久咳劳嗽之证,则三味尽用,恒久奏效。

黄芩、麦门冬具清热润肺止咳之功, 可用于咳嗽、咯痰色黄、口干便结等证。黄芩“清上焦之火”,清痰利气,定咳喘;麦门冬养阴润肺,“治肺中伏火”,因此黄芩、麦门冬二味合用是将“清肺火、润肺阴、止咳喘三效合而为一,凡寒痰咳喘,日久化火,火热伤阴及痰热、阴虚咳嗽用之皆宜”。

42.茯苓、杏仁、葶苈子、大枣

名医于已百教授临床常将茯苓、杏仁合用,源于《金匮要略》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甘淡而平,具化气除饮降逆之功,宜于停饮所致之咳嗽;杏仁苦微辛,有止咳平喘之效,为治咳喘之要药。于氏将二药配伍,行水饮,疏肺气,止咳喘,用于水饮阻肺引起胸闷气短,咳嗽咯痰而大便不干病证的治疗。

葶苈子配大枣, 来自《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行水祛痰,平喘泻肺,痰饮去则咳喘平,胸闷止,即“肺若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之意。大枣益气和中可使邪去而不伤正,以免葶苈子泻痢太过,损伤阴液肺气。两药合用,泻肺利水祛痰,下气止咳平喘,专治痰涎壅盛所致咳嗽气喘,胸闷气短而大便干结的病证。

茯苓、杏仁与葶苈子、大枣主治证均为咳逆上气, 胸闷气短,但前者宜于大便不干的病证,后者宜于大便干结的病证。

43.地龙、僵蚕、射干

名医于已百教授认为射干苦寒,入肺经,降逆行痰,清热解毒,用于痰热壅肺引起的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热毒所致之咽喉炎、扁桃体炎的治疗。于氏以射干为主配伍清热、降气、平喘的地龙和祛风解痉、利咽消痰的僵蚕,共奏祛风化痰、利咽止咳之功,宜于风痰阻滞,寒邪化热,肺气失宣引起的咽痒、咳嗽与咯痰不利,如上感、急慢性咽炎、气管炎等病证皆可用之,疗效确实可靠。临床具体运用时,病情较轻,只宜射干配地龙或射干配僵蚕;病情较重,则地龙、僵蚕、射干三味合用。

44.香附、五灵脂、牵牛子

著名中医大家施今墨临证经验,凡闻油烟即发之过敏性气管病,袭用香附、五灵脂、黑白丑研细面米醋泛丸,辅以汤剂,治之屡效。

45.桔梗、枳壳、杏仁、薤白

名医李介鸣教授习用施今墨老先生的小复方:桔梗、枳壳、杏仁、薤白。此小方系从枳桔散推衍而来,以轻灵取胜。采用桔梗之升,杏仁之降,薤白之开,枳壳之导,所谓上下左右,行气开结,以治胸膈满闷,痰气不畅诸症甚效。

本文摘自王庆芳《王庆芳中医临证精选》,特表致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