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与文化|太贾村
太贾村,位于万荣县城正北,东临北张户,西至万和,北与里望乡上井村接壤。地势平坦,紧临万通线,与邻村全部通油路,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县办国营化肥厂建驻该村。
太贾村是解店镇政府管辖下最大的村子,总面积7.619平方千米,1140户,4370口人,耕种着10038亩土地,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苹果等。
太贾村最早是从西贾村分出,因方位在北,故名北贾。后因“北”与“毕”谐音,含有“完了”之意,村人以为不祥。又因村里人丁兴旺,发展较快,遂于明代改为“大贾”。后来在村东头建了关音庙、关帝庙,紧连庙前一座小巷,形似“大”字,于清光绪年间在巷正南盖了一座舞台,似为大字添了一点,于是又将村名改为太贾村。
太贾村民畅文阁老先生退休后,历时数年,遍访野老,查询史料,终于编出了一本《太贾村史》。据该史记载,太贾村原有4个自然村,除主村太贾外,还有3个自然村,一是太贾坡,处于太贾村东北丘陵地带,解放前住户只有一闾(为25户)人家,解放后人口增多,但仍一直为太贾村附属村,直到1984年才独立成为行政村。
二是西埝,别名通天堡,后因在堡子上发现许多铜钱,亦叫铜钱堡。地居太贾村西3.5千米沟内,土地宽广,土质肥沃,树木茂盛,地域偏僻,远离县城。日寇侵占万泉县城后,阎系万泉县第四区政府和阎系河津县政府曾在此处办公。1982年,因用水电等诸多不便,经有关领导协商,征得村民同意,将村中所有人口全部搬迁到太贾村,安插到各生产队。
三是高原村,又名高闫村。居太贾村一里处,紧靠三宵娘娘庙。清乾隆版《万泉县志》亦记有高原村名。村民传说,明代乔阁老骑毛驴路过该村,他穿着如百姓,村民不知他的身份,说他的驴啃了自己的玉米。乔阁老不认帐,双方争执不下,都同意将驴杀了验证。结果驴肚里却没玉米粒。村民自知没理,但乔阁老却气愤不过,晚上睡梦中说了句“可恨高原村人”,被随从听见,问明原委,瞒着阁老,调集人马一夜间来了个屠村,从此高原村就在人间销声匿迹。幸亏村里一位妇女那天携带两个孩子回南张户村娘家探亲,才免过这场灾难。
太贾村文化底蕴非常厚重,这表现在4个方面。
一曰名字。如楼院、紫金城、狮子巷等。楼院是一个大院子,有一座二层木楼,这在当地颇为稀罕,相传是陈氏始祖陈克钊从平阳府(今临汾)鼓楼下迁来时为他盖的居所;紫金城,一般为皇亲国戚居住,而太贾村陈克钊七世孙陈朝忠在明英宗年间为皇宫太监,年老返乡后就在该地居住。因为他是皇宫人员,村民说他是紫金城来的,加之住地建筑的富丽堂皇,不同一般,村民就把那块地方叫成紫金城。有城就有关,因其地方位在南,村民就把它叫南关,紧邻的巷道叫上西关、下西关、三户胡同,它是畅礼、畅礿、畅禄三兄弟从通化镇西畅村迁来的。石狮子是畅氏家族的标志,他们兄弟三人到太贾后,就把带的石狮子竖立在巷头,于是就有了这个“狮子胡同”招人喜爱的名字。
二曰:建筑多。这不光标明这个村的富有,而且标明该村村民的一种信仰和精神文化生活之丰富。我将它分为四类,一类是庙宇,计有:常正观(《万泉县志》有记载)、观音庙、土地庙、药王庙、老君庙、仙姑庵、魁星阁、文昌阁、祖师庙、罗汉庙、三官庙、关帝庙、娘娘庙等30多座。其中娘娘庙3座,关帝庙、关老爷庙各一座。关帝庙始建于元大德二年,建有大殿、香亭,门前有一广场,建有戏台、坐南朝北。广场一边是陈家祠堂,一边是育柳池。门前蹲着一对铁狮子,威武雄壮。狮子身上竖着一对铁旗杆,高6米,上面有一方斗,四角系着铁铃,稍有风动,就叮当作响,向人们传递着一种古风汉韵。铁旗杆上面铸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志同日月义同天”楹联,彰显着关公矢志炎汉,忠贞不二的浩然正气。
娘娘庙3座,分别是南海娘娘庙、送子娘娘庙、三宵娘娘庙。三宵娘娘在村南500米处,人称南娘娘庙,建有大殿、献台、厢房,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每年正月十五日祭祀之时,俗称“上庙”。此日,全村老幼,不分巷道,不分宗族,以巷道为单位,都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或花鼓锣鼓,或拐子高跷,或纸马旱船,项目繁多,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这些社火先转巷,后在广场表演,最后进庙比赛。此日鞭炮齐鸣,铳声震耳。观看人群如潮,不光有本村的,邻村的男女也相继前来凑兴。偌大的广场挤得水泄不通,还有很多人挤到高崖上观看。村东头的畅祥娃和村西头的陈庆荣是一对打花鼓高手,身背多鼓,功底深厚,技术娴熟,特别是站在红油花棍身悬空表演,潇洒自如,犹如平地,令人赞叹不已。1954年,陈庆荣还应邀到临汾、太原、北京进行表演,将万泉花鼓 声誉远播他乡。下午,台上戏曲开演。蒲剧名角一展风采。
二类是戏台:该村原有送子娘娘庙戏台、三宵娘娘戏台、关老爷庙戏台、关帝庙戏台。这些殿台在解放后拆毁。上世纪60年代又新建了人民剧院舞台、革命委员会舞台、太贾文化广场舞台。
三类是祠堂:计:陈公祠、三户祠堂 、畅氏总祠堂、畅氏7家祠堂、大伙祠堂、二伙祠堂、三伙祠堂、四伙祠堂、王家祠堂、郭家祠堂。现在这些祠堂全部拆掉。
四类是古树:据新版《万荣县志》记载,太贾村第3居民组有一株姐妹槐,树各高19米,杆高4.5米,胸径分别是0.653米和0.7米,两树因形状相似,又互相交织在一起,犹似姐妹,故名姐妹槐,树龄500年以上。此外,还有两株国槐,树高都是20米,树冠都是20.5米,树龄都在500年,只是一株胸围20.5米,一株胸围2.20米。另外还有古榆树和伞槐。
根据太贾村现留下的地名名字推测,太贾最早居民姓氏有贾、周、薛、李、冯、解、赵、闫等姓氏,现在只有畅、陈、郭、王、柴、卫等姓。畅、陈两姓是大族,畅姓住村东,陈姓住村西,其他郭、王等杂居其间。谚云:“陈畅二户,郭王两家”。太贾村先贤和村民对文化教育很重视,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清末时村里几位老先生就在祠堂或自己家中办起几处私塾和义学,教孩子读书写字。民国期间,不光办起小学,还建了女子国民学校,民族革命高小。解放后,村里办起完全小学、七制校和私立后土学校。
根据《万泉县志》和《太贾村志》记载的该村优秀人才,我逐个人进行了核查、辨析,对贡士以上人员,一律照录,计有:畅儒,明永乐二十年癸卯举人,孝养未仕;畅贤,明成化年间岁贡,任隋德知州;畅禄,明廪纳监史目,明正德十五年向万泉东岳庙香亭捐赠青石栏板;畅佐,明进士,任洪州大使(存疑,待考);畅儒辩,明隆庆年间任通州知府;畅儒珩,明嘉靖年间岁贡;畅宣,明天顺年间岁贡;畅建美、畅学古、畅学州,皆明隆庆、崇祯年间岁贡;陈克钊,太贾村陈氏始祖;陈朝忠,陈克钊七世孙。此人有两说,一说“在朝吏部任太史”;一说相传英宗年间为太监,村人说他为人正派,待人厚道,德昭梓里。他死后朝廷还派人送葬。
清代,村里还出现了畅际含、畅令望、郭仰森3名岁贡;前清举人畅瑸。令太贾村民自豪的是该村优秀的儿子畅宏碧,原名畅学伦,中共党员,在抗日战争中先后担任万泉县牺盟会抗日救亡大队长,后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先后担任晋察冀鲁豫军区独立一旅二纵、新编二旅敌工科长,十六军、十八军敌工部长。解放后任公安部边防军、公安军司令部、总参警备部侦察处长、云南省公安厅长、云南省委书记。1955年被授于上校军衔,同时授于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被囚禁八年,气节不倒。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后,他不顾花甲之年,率边防军和兄弟部队并肩作战,出色完成任务。后以副军级待遇离休。以后获国务院授于的二级红旗勋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太贾村还有数名子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是:陈俊龙,1920年生于该村一个农民家庭,中共党员。19岁参加了孙定国将军领导的212旅抗日部队,驰骋万荣、浮山、沁水等地,先后任战士、班长、排长、参加过多次战斗,1941年9月23日在拂子岭战斗中,带领全班战士,英勇杀敌,在掩护部队转移中不幸牺牲。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家人和村民一直不知其生死,直到他们村一位和他同年的乡友在参观佛子岭纪念碑时,才发现了他的名字,后来又在浮山烈士纪念碑中得到印证,才把这个消息告诉村人和有关方面,这时已是1988年,日夜盼望他归来的妻子早已作古多年,就连他的女儿也已谢世。她母女生前始终未享受到革命烈士的待遇,令人不胜惋惜!
畅玉印,1923年生于太贾村,212旅炮兵连战士,1946年在闻喜战斗中牺牲。郭玉虎,1927年生于太贾村,8纵22旅某班班长,1948年在晋中战役中牺牲。此外,还有被《万荣县教育志》誉为“爱国知识分子陈居正;1936年就参加中国共产党,奔赴延安,解放后在福建担任商业厅长的畅乙萍;曾任襄汾县县长、临汾地区经委主任的陈建民,省委党校副教授的陈立斌,书法家畅贯一,曾任非遗万荣笑话村村长、传承人郭澄。
干旱缺水、水贵如油,严重影响太贾村百姓生活和经济发展。近年来,太贾村群众为水历尽磨难,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代价,先后在村中挖出了永清池、德池、育柳池、东头池、坡儿上等5个池泊,人工挖出10眼深达200米的“升水井”。此井搅一担水需要4个强劳力费时近一小时。所以一般情况下人畜用水主要靠池泊和旱井蓄的天上雨水。除非久旱不雨,池干井枯才上此井搅水,再不够还要到县城高潮池拉水。1972年,太贾村支村委一班人,在县有关领导和部门支持下,请水利部勘探,组织一班青年人,打出了第一眼深井,使全村四千多口人第一次饮上清泉水。随后,村里成立了“刘胡兰女子”打井队,先后打出4眼深井,彻底解决了人畜用水,并使部分农田得到灌溉。
改革开放后,村里掀起办企业和规模养殖热潮,先后办起关公镁业、黄河镁业、百盛精细化工厂、陇海防水等企业和养牛、养羊、养鸡、养兔等规模养殖户47家。建立了卫生所、文化广场舞台,安装健身器材,并硬化了全部巷道。现在的太贾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故乡万荣∣您身边的家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