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线上展:八角村志
水母网10月16日讯(通讯员 陈立红)八角村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村,仅粮田就有3700多亩,还有部分荒坡、洼地。一千多年来,八角村虽然土地较多,但较差的自然地理环境使这里的粮食产量很低,村民只能勉强度日。八角自古就没有大地主、大恶霸,殷实人家和少数贫困人家是少数,大多数人家因为拥有2-10亩不等的土地,所以都能勉强维持生活。在这一点上,从清末到国民党日伪时期的村民土地拥有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一基本事实。新中国成立以前,土地贫瘠,无淡水灌溉,靠天吃饭,水患年年有,旱灾和农作物病虫害时有发生。20世纪50年代,八角人靠集体的力量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部分农田得到了浇灌。1966年6月,古现公社组织北片23个村的整壮劳力,帮助八角村治理了三道河。八角村又组织全体村民治理了虫子沟,修了台田沟,至此,世世代代遭受水害的八角村基本摆脱了水患。20世纪60年代末,推广科学种田,农作物耕作、管理的方法不断更新,高产丰产的粮食新品种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改良土壤,大力提倡养猪,增施农家肥,粮食产量逐年提高。70年代,科学种田进一步推广,化肥、农药得到广泛使用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1977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58.2万斤,上缴公粮近15万斤。80年代,国家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使用权回到了农民个人手中。党的好政策有力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经济作物(主要是果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2002年,八角村划归烟台开发区管辖,土地逐步被征用,到2007年12月,八角村的所有土地全部被开发区征用。村民办理了农转非,男年满60周岁、女的年满55周岁全部办理了退休手续,过上城里退休职工的生活。一、土地所有制私有制(1955年初级社以前)新中国成立前,土地为私人所有。全村共有400多户,粮田总面积约为3740亩。其中,拥有60多亩土地的农户1户,拥有10-40亩土地的农户有30多户,约占总户数的8%,拥有2-10亩土地的农户占绝大多数,约占总户数的86%以上,无土地户和土地贫户有20多户,约占总户数的6%。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复查),政府将土地大户的土地拿出一部分分给无土地户和土地贫户。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只有少数进步农户参入,将土地统一种植,按土4劳6进行分配,即所得收入土地占4成,劳力占6成),其土地仍为私有。集体所有制1956年,成立了高级社,所有土地归集体所有,八角村成立先锋社。由于是先锋单位,故将400余亩土地无偿送给了八角口、汪家、芦洋、小赵家、于家5个少地的邻村,各村分别得到了八角村不同亩数的土地。当时,八角先锋社下辖七个大队,每个大队又下设2-5个小队不等。八角村将剩余所有土地分给了各个小队分别管理,粮食分配按人7劳3比例分配(即人口分七成,劳力分三成)。此分配制度一直延续至1982年。1958年秋,人民公社成立,土地仍为集体所有。八角先锋社改称八角大队,原八角先锋社下属的七个大队取消,并将生产小队调整为14个,生产小队直接归大队管辖,所有土地重新统一安排给大队下辖的14个生产小队管理。1962年3月,八角大队又分为4个独立核算的行政单位,即4个大队(相当于分成了4个村),八角大队撤销。全村土地也分成4份。1962年八角4个大队名称和基本情况大队名称各大队拥有土地亩数八角一大队(下辖5个生产小队)约900亩八角二大队(下辖3个生产小队)约800亩八角三大队(下辖3个生产小队)约800亩八角四大队(下辖3个生产小队)约800亩1966年,八角4个独立核算的大队合并为一个大队,成立统一的村政组织,称八角大队。土地的管理权归属不变,仍由14个生产小队分别耕作管理。1982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村土地由农户联产承包。土地所有权仍归村集体所有,取消了生产小队,八角大队改称八角村。联产承包的方法是:以原各生产小队为单位,各小队所有土地由本小队所有人口平均分配。因各小队土地亩数和人口数量不同,所以小队与小队之间每人分得的土地亩数也不尽相同,全村平均每个人分得土地约1.5亩左右。承包后,当年,村民要每亩地上交小麦10斤、玉米8斤,外加5块钱的农业税。2002年,村里免除了村民的承包费。2006年,国家免除了农民所有上交费用,为了鼓励农民种粮,国家规定,凡种植粮食农民,每亩地还给一定的种粮补贴。每人分得的土地包含口粮田和责任田两种,也就是说,每户按人口分得土地后,原则上是一部分土地要种植粮食作物,称“口粮田”,另一部分土地则由各户自行决定种植,称“责任田”,但实际情况是,既然承包了,种植什么农户自己说了算。二、农作物粮食作物种类 粮食作物种类主要有小麦、玉米和地瓜,大豆、高粱、谷子、黍子、豇豆、绿豆等也有少量种植。高级社以前,村民自主选择粮食种类进行种植,成立高级社后,由生产队统一安排粮食作物的种植品种和亩数。一般情况下,各种农作物种植比例是:小麦占粮田总亩数的50%,地瓜占15%,花生占15%,春玉米占10%,高粱、谷子、杂粮占10%。待麦收后,秋玉米种植亩数占麦田总亩数的70%,大豆占20%,秋地瓜占10%。这种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一直延续到1982年。土地承包后,村民自主决定各种粮食作物的种植品种和比例。
新品种 1956年以前,粮食品种延续私有制时期,即年年留种年年种,根本没有新品种。人民公社成立后,新品种不断出现,1956年后主要粮食品种引进情况年份小麦玉米地瓜1956—1966大粒白、千交、科红、济南1号、西特14号金皇后、新双1号胜利百号、一窝红、夏二斤1967—1976油包、济南13号、烟农5号、烟农7号烟36号、烟单14号、烟双544、掖单2号138、696、553、丰收白1号1977—1982泰山1号、烟农13号掖单149、掖单7号、西玉3号520、丰收白2号1982—掖单9号、农大108、金海5号、3622产量 1955年初级社前,受土、肥、水、病虫害及品种落后等条件限制,粮食产量很低。小麦,好年景,亩产3斗(每斗30斤),则是丰收之年。平均亩产量:小麦60-70斤,玉米180斤,地瓜1000斤。进入高级社以后,虽然有了集体力量,但由于化肥、农药短缺,生产工具落后,作物品种老化等原因,粮食产量提高不大,只有小麦因新品种“大粒白”的引进使亩产量大幅提高,达120斤以上。1958-1959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开始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村里的强壮劳动力被抽去炼钢炼铁,耽误了秋收时间,农田里的庄稼无人收获,地瓜烂在地里,造成大量粮食损失。接着“共产风”、“浮夸风”兴起。上级统一安排,取消社员各家的锅灶,建起了“公共食堂”,全村人都到食堂吃饭,时称“吃食堂”。当时有“只有敞开肚皮猛吃,才能甩开膀子大干”、“能吃就能干,不算大肚汉”等口号,结果出现了粮食短缺、“寅吃卯粮”现象,就连次年下地的种子也无法保证。随着“共产风”、“浮夸风”的盛行,粮食产量“放卫星”、“亩产超万斤”的等不实之词开始蔓延。在这种左倾思想的影响下,种地不讲实际,把下种数量作为提高产量的主要手段,各种作物每亩地用的种子超过正常年份的5倍以上,结果在青苗期就严重倒伏,粮食严重减产,只得割苗做饲料。这期间,村里在村西老学校南还搞了一块8分地的“小麦样板田”,深挖4.5尺,放一层土,撒一层种子,盖一层粪,反复几遍,用种达120多斤,最后仅收获几十斤的秕麦子。50年代末-60年代初,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挫折,粮食欠收,社员只能依靠野菜、树皮、树叶、玉米骨、花生皮、大叶海菜等充饥,“公共食堂”无法维持下去了,只得解散。1962年,国家调整农村政策,纠正了“浮夸风”、“共产风”,农村形势开始好转,国家提出了农业“八字方针”(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伴随着自然灾害的解除,4个大队有计划的安排各种粮食作物的种植,并加强管理。当时,干部社员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人们更加重视提高粮食产量,不再搞形式主义,真心实意搞生产。到收获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1966年全村合并时,粮食产量达到小麦156斤/亩,玉米362斤/亩,地瓜2870斤/亩。1966年后,村里先后治理了河道、兴修了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同时还增加了农用机械,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58年八角大队农作物产量统计表种类小麦玉米高粱地瓜土豆大豆谷子黍子面积(亩)21921501.51061596.8134439.615320单产(斤)135137.8350601.8388100500300总产量(万斤)29.5920.693.7196.090.524.396.750.61963年八角四个大队粮食产量
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谷子高梁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八角一大队5001321893932335621571603624085309八角二大队344135.5140363176512140170.41941656321八角三大队5381351203881568791041932037642346八角四大队32912512834621436911316320383543121971-1983年八角农作物产量统计表单位:亩、市斤年份种植面积与亩产作物名称小麦玉米地瓜高粱大豆谷子杂粮1971面积1574109482915638311037亩产2153095103721792591831973面积18561177亩产1885891979面积178513853954722751亩产361534945487824801982面积1741145551627199213亩产376439819343912963571983面积194920333341015510亩产3884608474681503962002-2007年,全村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维持在小麦亩产510斤、玉米亩产1000斤、地瓜亩产5000斤左右。经济作物1944-1958年,八角村经济作物主要是花生,另有少量的蔬菜和烟草。1956年,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大队开始栽种果树。(一)花生种植面积 土地私有制期间,村民根据自己家庭情况自行安排花生种植面积。集体所有制以后,生产队统筹安排播种面积,一般花生种植面积占粮田总面积的15%左右,每个生产队种植约35—40亩。
品种 20世纪 60年代以前,花生品种只有“大花生”。1968年,开始引进新品种“白沙1016”。70年代后,花17、P12、单粒播、鲁花系列等新品种先后在村里种植。产量 私有制时期,村民自己种植花生时,亩产量基本保持在80-100斤,集体化(高级社)以后,好年头亩产量可达到110斤。1958-1982年,不断引进新品种,还采用了垄播地膜覆盖等先进技术,使花生产量大幅提高。以下是档案资料记载的部分年代花生产量情况。1958年-1983年八角村抽年花生生产情况统计表年代种植面积(亩)亩产量(市斤)1958523.6365(虚报)1959493400(虚报)19694822131971555312197953535719826473291983521452(二)蔬菜、烟草种植八角村蔬菜、烟草种植面积较少。私有制时期,村民自己种点蔬菜自用。集体化以后到1982年,每个生产队利用2-3亩土地做菜园,种植的蔬菜种类有:大白菜、萝卜、韭菜、葱、辣椒、茄子等,成熟时一部分(大白菜、萝卜、大葱等)分给社员,另一部分卖钱创收。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麦收以后生产队利用3亩左右土地给抽烟的社员种黄烟,按人分地,社员自种、自管,产烟自用。每个“烟民”所用土地使用费用为2元,年终从家庭收入中扣除。(三)红麻种植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生产队为增加经济收入,利用涝洼地(地湾子)种植红麻 ,亩数在1亩左右,亩产麻皮150斤左右,因收入很少(每年80元左右),60年代后期不再种植。粮油征购新中国成立以来,八角村一直把完成国家粮油征购任务当成大事来办,每年的粮油征购任务都能完成。2002年以后,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免去了所有粮油征购任务。1966年八角村粮食、花生征购情况 统计表单位:市斤
粮食总任务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杂粮瓜干花生八角一大队93800264006000171001210028006002880011000八角二大队7140019700440011800900021105002290015000八角三大队5810016000360010300720017004001890011200八角四大队7750019004800139009800230050026300111001969—1981年八角村部分年份粮油征购情况面积:亩、市斤年份粮田面积总产量单产粮食征购花生征购196926401248300197724831582602632.5147000197824631520905617.5157100198023451547823646.0371000198122361446145510128三、田间耕作与管理耕作制度八角因受地理位置、环境、气候、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影响,农作物种植自古至今一直延续“粮食轮作”、“两收两种”和“一收一种”三种耕作制度。粮食轮作 是指同一地块每年轮换种植作物,这样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减少作物病虫害,提高粮食产量。主要轮换种植的作物有小麦、花生、玉米、地瓜、大豆、高粱等。两收两种(夏收夏种,秋收秋种) 是指每年6月中旬收获小麦后,立即在此地块种植玉米、地瓜、大豆等。秋天收获玉米等作物后,再种植小麦。一收一种 是指春季种植,秋季收获,一年一次。主要种植作物有春玉米、春地瓜、高粱、花生、豇豆、谷子、黍子等。两收两种可以提高播种指数,增加粮食亩产量。一收一种可以调节粮食种植结构,并为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播种创造条件。在八角,两收两种和一收一种耕作制度所占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各为50%。间作套种间作 间作是在同一地块种植两种及以上的作物。八角村主要采用花生和玉米间作、花生和谷子间作、地瓜和玉米间作、玉米和大豆间作等。花生和玉米或谷子间作:每隔8-10行(9.6尺—1.2丈)花生,种植两行玉米或两行谷子;地瓜和玉米间作:每隔4-5垄(9.6尺—1.2丈)地瓜,种植一行玉米或谷子;玉米和大豆间作:每隔两行或多行玉米,种植两行大豆。这种间作方式能有效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充分利用土地、阳光及肥水资源。实践证明,花生间作谷子、玉米间作大豆效果都比较好。
套种 八角套种主要是指小麦套种玉米,即在小麦成熟前半个月,在小麦垄上种植玉米。这种做法延长了玉米生长期,从而可以提高玉米产量。
合理密植高级社以前,村民种地一直是旧的传统模式,不讲究合理密植,种植过疏,土地利用率低下。玉米,行距2.4尺,株距0.8尺,亩株数不足2000株,亩产200斤是好年景。花生、地瓜、小麦、高粱均是大垄少株,粮食产量根本上不去。1958年,出现蛮干浮夸现象,提出“只要胆子比天大,产量就能往上爬”、“十穗顶一穗,还赚九根棍”等口号,一时间,作物播种密度出奇大。小麦每亩下种120多斤甚至更多,玉米每墩5—6株,结果是小麦大片倒伏,玉米不结果实,最后连种子也赔了进去。20世纪60年代初,合理密植引起人们的重视,小麦、玉米产量才得到保证和逐渐提高。从1970年开始,小麦播种工具由原来的“八寸耧”(一种两角耧,两耧角间距8寸)改为“三角耧” (一次播种三行小麦,两耧角间距为5寸)。小麦行距由8寸改为5寸,每亩下种15斤左右。玉米行距由原来2.4尺改为1.8尺,株距由8寸改为6寸,每亩用种4斤左右。花生行距由1.5尺改为1.1尺,株距由8寸改为5寸。经合理调节密植,使粮食亩产量大幅提升。据资料记载,1969年粮食亩产为490斤,1973年则达到562斤。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农作物生长期间的重要环节,田间管理主要有浇水,施肥,除草保墒,防治病虫害和排涝。浇水 20世纪60年代以前因无水利灌溉设施,遇上旱天,农田无水可浇。60年代以后,村里逐步建了一些水利设施,部分地块能浇上了水。七八十年代,水利设施越建越多,更多的土地得到灌溉。1978年9月,连续2个半月没有下雨,农田旱情严重,到了小麦播种的时候旱情仍在延续。大队党支部心急如焚,社员更是火烧眉毛。全村干群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福山县政府立即调动全县各公社及企业的汽车30多辆,自带水箱、水囊,集中来八角村帮助拉水抗旱。14个生产队调动所有劳力集中到田间泼水浇地,边耕边种,历时8天,种植小麦600余亩。8天后天降喜雨,旱情缓解,各生产队及时完成了抢种小麦任务。2001年东岛输水工程建成后,可灌溉土地面积达到2100多亩,至此,八角村大部分土地都能浇上了水,从而有效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施肥 合作化以前,肥料主要是人粪尿,其它像牛、马、猪等因为饲养数量少,所以肥料有限。20世纪60年代后,上级开始号召积肥,全村牛、马、驴等集中圈养,集中积肥;大队大量养猪,又采取多种办法积肥。70年代后期,所有土地都能施上有机基肥。1982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各家各户除施有机基肥外,化肥的使用也越来越多,从而有效提高了作物产量。除草保墒 每年春季对小麦、花生用小锄进行第一遍锄地,称为“划锄小麦”或“剜锄花生”,同时用大锄对春玉米、春地瓜、高粱、谷子、大豆等地块进行划锄。5月下旬,用大锄进行第2遍锄地。第3遍锄地是在麦收前进行,工具除大锄外还用畜拉耘锄(又称耘地),畜拉犁具耥地。麦收后对作物进行最后一遍锄地,方法与第二遍大致相同。农谚称“麦前三遍地,麦后划破皮”(第四遍地要浅锄)。对秋作物(秋玉米、秋地瓜、大豆等)一般是锄地两遍,即小苗出土后10天锄一遍(或耘或耥),成长中期再来一遍。排涝 新中国成立后,在田间管理中,遇到涝天农田积水时,靠人工用铁锨、镢头到农田开沟将积水排出是排涝的主要手段,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几十年。农谚“下雨叠水沟,刮风搂石头”,真实反映了当时田间管理的情况。20世纪70年代以后,因为大量建设了台田沟,农田排涝情况大为改善。1982年农历7月7日,胶东半岛突降大暴雨,时间长达3个小时,降雨量达200多毫米,许多农田、地堰被水冲垮,排水沟被水冲毁,有些地块种植的花生、地瓜、瓜果随水漂滚,灾情十分严重。待雨停水减时,全村干部群众手持工具奔向田间地块,排出农田积水,撑起歪倒果树,扶直倒地玉米,修好地堰水沟,经全村干群共同努力,有效减少了灾害损失。病虫害防治 农业合作化之前,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靠人工捉虫和用土砷拌麸皮等撒于地表防治害虫,效果并不理想。农业合作化后,作物病虫害引起了国家及各级政府、科研人员高度重视,对病虫害进行专题研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从60年代开始,各种杀虫剂、杀菌剂等系列农药相继出现。70年代后,各类喷粉器、喷雾器等杀虫灭菌工具逐渐增多,对病虫害进行了有效防治。作物病害 八角农作物病害种类较多,各种作物病害各有不同,其中危害较大的有以下几种:小麦病害: 白粉病、全蚀病、枯纹病、散黑穗病。玉米病害: 大斑病、小斑病、黑穗病。花生病害: 叶斑病、线虫病。地瓜病害: 大黑斑病、环腐病。高粱病害: 大斑病、小斑病、黑穗病。大豆病害: 紫斑病、孢囊线虫病、根腐病、菌核病。作物虫害 八角主要害虫分地上害虫和地下害虫两种。地上害虫主要有:蚜虫、玉米螟、蝗虫、豆虫、粘虫、麦叶蜂三星瓢虫、穿虫、食心虫、跳甲、潜叶蝇。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地老虎、蛴螬、金针虫。作物病虫害防治作物病害防治主要用喷粉器、喷雾器喷杀,药物有粉锈宁、多菌灵等。作物虫害防治主要通过药物搅拌、地表撒药、捻毒沙和对叶面喷洒药物等方法进行。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我村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作物病虫害现象。杂草防治 过去,清除田间杂草全部由人工进行,20世纪70年代后期,杂草防治除用人工外,在农作物播种时期和生长期期间还使用喷雾器喷洒除草剂来除草。进入2000年以后,清除杂草很少用人工,大多为药物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