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记(七月)
1.《西南丝绸之路早期佛像研究》
对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摇钱树佛像、崖墓石雕刻佛像、陶座佛像及海内外公私收藏的摇钱树佛像,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论著把摇钱树佛像分为东汉中期、晚期、末期和蜀汉前期。不仅指出西南地区早期佛像糅合了印度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风格,摇钱树佛像是中印两种文化契合的产物。
2.《书的大历史》
一部探讨书籍历史的书。作者基思·休斯敦通过纸张、墨水、装订线、胶水、纸板乃至皮革的使用,讲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疯狂之举。休斯敦广泛搜集资料,辅以珍稀图片,从书写、印刷、插图和装帧四大方面,揭示了人类这一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技结晶背后令人惊叹的历史。
3.《华北考古记(全四册)》
《华北考古记》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文献,同时也是中西学术交流的历史见证。1909年本书法文版面世,中国的登封三阙、孝堂山、武梁祠、龙门石窟等遗址由此进入西方学术视野,成为世界汉学及东方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金石学也首次被纳入法国汉学的研究领域。同时,西方现代考古学方法也为中国学界所重视和运用,推动了中国传统金石学研究的发展。
4.
《世纪的诞生: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
“20世纪是一个将他者的历史纳入自身内部、将自身的历史置于全球范围内的时代。这一时代特征正是重复与替代的政治得以发生的基本条件。'20世纪’不仅是'19世纪欧洲’的异物,也是内在于'20世纪中国’的异物。……如果主权国家、民族认同、政党政治、公民社会、工业革命,城市化、国家计划、市场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媒体文化,构成了这一时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内容,那么,作为异物的'20世纪’就潜伏于其内部。换句话说, 20世纪中国的大部分变革内容乃是'漫长的19世纪’的延伸或衍生,但又内在地包含了其对立面和否定物。这一自反的或自我否定的逻辑并不仅仅是晚清思想和革命纲领的特点,在整个 20世纪的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以不同的形式若隐若现。”
5.《景教在唐代的兴衰与流产文明命运》
“景教进入中国后仍保持了聂斯托利派基督教会的主要传统,在传教上利用医学、科技、慈善等独特优势,既传教又行医,汉文景教文献《志玄安乐经》就宣传用治病救人来拯救人的灵魂和济度人于苦海,'能疗饥渴,复痊众病’,通过医术治疗肉体疾病达到争取信徒改宗景教的目的。由于这种传教方式属于间接使人改变信仰,所以景教扩大传教影响的可能性较小。正像蔡鸿生先生指出的,中古三夷教的汉化形式是摩尼教异端化,火祆教民俗化,景教方技化。尽管这概括比较笼统,却道破了景教的必然命运,在唐代宗教意识领域里只能处于边缘化的无足轻重的地位。”
6.《佩尼希胶卷》
(原名The Burning of the Books and Other Poems)为匈牙利裔英国诗人乔治·西尔泰什的诗集,曾入围艾略特奖。诗集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样令人瞩目,选诗歌既展现了一个世纪的社会剧变、移民带来的冲击、创伤和来之不易的重生,又体现作者对社会、历史、艺术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从而激发着读者对世界与艺术的思索及新的审美感受。
7.《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
托尔斯泰在1910年,也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年写下的日记,从1910年1月2日写起,到11月3日结束,共计266篇。记述日常、家人、不能避免的开心或者不开心,也记述了他计划了40年的离家出走的始末,以及人生最后一篇日记。“为要使自己一辈子的最后几天在孤独和静寂当中过去而隐遁于世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