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凤楼

紫禁城午门(1860年)

  紫禁城的正门——午门。俗称五凤楼。五凤楼一词,早在唐代已出现,历经五代、辽至清均指宫城的正门。午门墩台平面为凹形,东西北三面以十二米高的城台相联,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建筑规模比其它三个门大得多(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午门城楼是由正楼与东西廊虎相连的朵楼、阙楼所组合的群体建筑。采用最高等级的黄琉璃瓦重檐虎殿式屋顶。北面城台上正中的门楼,高三十七点九五米,正楼两翼、四角各有一座重檐四角攒尖顶方亭,顶上安铜质错金宝顶。正中门楼面阔九间,东西两面城台上各有成房十三间,有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威严的午门楼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轮廓多变,与四隅角楼及其它三座门遥相呼应,构成皇宫外置的优美造型。

  午门称谓,最早可推到元代。明清宫城正门的正式名称都叫午门。《明会典》中云:“洪武十年改作大内宫殿,阙门曰午门,翼以两观。”明永乐十八年基本建成紫禁城宫殿,午门同时建成。嘉靖三十六年午门等处被火烧,次年修。顺治四年重修,后又维修多次保留至今。现在午门还保存有许多早期彩画,可能是明代作品。

1900年,八国联军穿过午门进入紫禁城

  在封建社会,宫城正门是仅次于正殿的重要建筑物,不仅供进出的实用,重要的是按照礼制,隆重大典都要在这里举行。

紫禁城午门(1901年,摄影:小川一真

  午门墩台下正面三座门洞,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掖门,计五个出入通道。按清朝制度规定:中间的门洞主要是皇帝出入的通道。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从中间洞进入一次;再者就是殿试考中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出来时可从此走一次,以示恩宠。文武大臣出入走东边门;宗室王公走西边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只有皇帝举行大的朝会时文东武西,分别由左右掖门出入。另外,殿试时贡士们按考试的名次,单数走左掖门,双数走右掖门步入考场。

紫禁城午门(1946年)

  午门墩台上五座崇楼,并有阁道相连。正楼中间设有宝座,左右两侧明廊内设有钟鼓。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午门楼上钟鼓齐鸣。皇帝祭礼太庙出午门时则击鼓,其它祭祀或皇帝出巡出入午门时则鸣钟。明清两代逢有较大规模战争取胜后,要在午门楼上举行献俘仪式;清代还规定每年十月朔日(初一)在午门举行颁发时宪书(即历书)的仪式,称为颁朔礼。

民国时期明信片中的紫禁城午门

  午门在明代还是皇帝对大臣施行廷仗刑罚的场所。正德十四年武宗要去南巡,群臣谏止,他大发雷廷,将一百三十人在午门阙下施以杖刑,死十一人。嘉靖三年,群臣为争“大礼”,帝大怒,仗一百三十四人,死十七人等。从成化朝开始至明末,还把监狱刑罚搬到午门。显示皇权的“威严”,借午门之地扩大声势,这恰恰反映了统治力量的虚弱而已。

  (摘自《京都胜迹》北京燕山出版社胡玉远/主编胡春焕、白鹤群/副主编1996年6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