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关帝,学做人,做好人
中国人历来讲“先做人,后做事”,做人是做事的根基,做人做得好,做起事来也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做人做不好,就像地基不稳,做事就很难成功。即使侥幸取得暂时的成果,也终究不会长久,早晚都会轰然倒塌。
《礼记·大学》为儒家士子开列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士子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的八个步骤。“修身”是八条目中的核心概念,上至天子,下到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即是做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基础,“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功效。孔子的思想言论集《论语》,诠释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之后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是处理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仁是做人的基础;义是做人的核心;礼是做人的规范;信是做人的底线;智是做人的保障。
做人的德行、修养,是承载福报的容器。中华文化讲究“德位相配”,“厚德载物”。一个人的德行有多厚,修养有多高,决定着一个人的福报有多大,成就有多高。德位相称,德与位齐,才能吉祥、平安、幸福、圆满,没有灾祸。如果德不配位,“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必然灾祸连连,有点福报也难以长久消受。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做人与做事,品德与才干的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认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一个人宁可无才,也不要无德。一个人无才,最多只是普通人,平凡人,对社会不会有大的危害。但如果一个人有才无德,心术不正,对社会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的潜在的危险。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遍布全球各地的关帝庙,不仅是一个地方祈福祈愿、精神寄托的信仰中心,更是一个地方“教人做人,教做好人”的道德殿堂。
关帝圣训云:“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云:“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于天地之间;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是谓偷生。”
《关圣帝君救劫真经》云:“劝尔忠为本,孝义亦相从。不怀廉节外,不涉盗邪中。不藏奸狡计,不炽妖淫风。神明常鉴察,斗秤要平公。勿轻出重入,勿长浇漓风。人浇天不宥,公道必兴隆。”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关帝经文、圣谕、鸾书中,关帝语重心长、谆谆教诲世人“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关帝文化所倡导的忠义、仁义、礼义、孝义、侠义、节义、勇义、信义等精神品格,无一不是做人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准则。
潮汕商人体关帝之心,弘关帝之志,在《新建保善坊武庙暨田地碑记》中云:“我潮官绅士庶,今而后进入庙堂,瞻仰仪象,当学其立心行事,忠肝义胆,刻刻以君父国家为怀……虽颠沛崎岖而志不可夺。将见顽夫庶,懦夫立,百世下皆知纲常名教之为重,无复有寡廉鲜耻,朝四暮三之小人。夫子之有功世道,岂浅尠哉。”
拜关帝,便须学关帝,学习关帝志兴汉室、矢志不移的忠义精神,学习关帝有情有义、生死不弃的桃园之情,学习关帝一言九鼎、有诺必践的诚信品质,学习关帝义勇当先、过关斩将的英雄气概,学习关帝勤勉好学、夜读春秋的君子情操,学习关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风范……所有这些,都是关帝精神带给世人做人的典范,做人的样板。
人生路上真正的成功,往往是做人的成功;人生路上真正的失败,往往是做人的失败。德不孤,必有邻。做人有德有才,会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爱戴;做人有才无德,终究会身败名裂,众叛亲离。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