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钓线组,除了细和小,子线的长短直接影响渔获

在冬季钓鱼,完全迥异于其他季节,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因为冬季气温太低,导致水温无法满足淡水鱼对周遭温度的需求,而作为变温动物,一旦周遭环境温度跟不上原本的新陈代谢周期,那么不管是高温,还是低温,都会让鱼的活性降低,但是冬夏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夏季的鱼,不需要担心食物,无非是进食的时间段有区别;
而冬鱼不然,除了温度不适合,食物来源近乎于无,而更糟糕的是,为了适应周围的低温环境,鱼需要将自身的活动,降到最低,这里的活动,包括肌体、神经、血液等诸多自身生理反应,所以,这一系列的主观、客观因素,导致了冬鱼活性差、活性差、鱼口差,但是,冬鱼的进食欲望,并不会特别的低,只是因为找不到充沛的食物,所以让我们误以为,冬鱼的进食欲望差而已,而事实上,只要有食物,冬鱼不吝于给口,只是,因为身体机理反应慢,对饵料表现得比较迟缓。
当然,钓鱼这个事,不是说饵料就决定了一切,如果是在其他季节,只要饵料好,就能弥补诸如调钓、找底、线组搭配不合适等诸多问题带来的细节,但是冬钓不行,饵料不行,不管是味型不行,还是状态不行,都无法诱鱼进窝,就算是诱鱼进窝了,也无法留鱼、聚鱼;如果调钓不行,那要么就是杂口多,要么就是鱼已吃饵,但是钩浮漂还是没有动作;那么线组不行,就更不用多说了,所以冬钓,处处强调细节,处处讲究小、细、轻,但是,关于子线的长短,往往就是一个被忽略的小环节了。
台钓的子线,亦或者是单钩通线线组中,铅坠到钩柄的线距,严格意义上来说,要求不苛刻的时候,比如我们在野钓的时候,或长一些,或短一些,其实对鱼口的影响,没有大师们说的那么夸张,3~5公分之间的差异,就能导致渔获差异翻倍;但是在冬季钓鱼,子线的长短,却能对渔获,有着非常直观的影响,简单的来说,子线长短,直接关系鱼吃不吃饵,这是为什么呢?
在冬季,鱼的活性差、原因是自外而内,因为低温,所以身体机理调整之后,所必须的生理现象,这种生理现象导致的后果,除了鱼的活性差,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生理的各种反应都迟缓,比如鱼唇闭合速度慢、调节上升、下沉的鱼鳔速度也不快,就是运动摆幅也不大,那么在进食时,这种情况,就尤为明显,具体表现有两点:
1、鱼唇张不开,冬鱼鱼唇张不开,就纯属生理现象,在冬季,尤其是低温的冬季,冬鱼鱼唇张开的幅度,只有夏秋季的三分之左右,所以,钩号大、饵团大,都会影响冬鱼进食,所以我们在冬钓时,钩号要小,饵团要小,就是为了方便冬鱼吸食钩饵。
2、吸食力度小,冬鱼因为身体机理的原因,各项机能都是按最节约的模式来,所以吸食钩饵的力度,不可能和夏秋季一样,口猛、力沉,当饵团比重大、饵团体积大,可能就会因为无法成功吸食,从而放弃钩饵。
那么这两点特征,和子线的长短有什么关联呢?严格来说,没有直接影响,但是有着间接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直接就影响着冬鱼会不会开口进食饵料,最终影响我们的渔获。
影响一、子线越短,冬鱼吸食钩饵时,鱼口受子线的影响明显;子线短,当冬鱼吸食钩饵时,除了对抗钩饵的重量,接下来就要对抗铅坠的重量,而子线越长,这种影响就越小;在冬季,因为生理机能下降,所以异物感会成倍增加,夏秋季时,因为铅坠轻微的对抗拉力,到了冬季,会成倍增长,有钓友做过测试,使用10公分的子线,和15公分的子线,后者的实口多,前者的虚口多。
影响二、子线越长,给口讯号越真实;在冬季垂钓,普遍认为钓钝,能过滤因季节因素,导致的诸多虚假讯号,如风吹、鱼群蹭线等,那么就意味着钩饵落底,子线弯曲,效果最佳;这个时候,子线越长,鱼在吸食钩饵时,受到铅坠的影响就越小,如果带动铅坠、浮漂,那给出的漂讯,几乎就不可能有假口,也就是说,子线越长,子线就越不会影响鱼吸食钩饵。
鉴于这两点,我们在冬钓的线组搭配上,尤其是子线搭配上,原则上越长越合适,但是,钓鱼这个事,并不是说子线长度就能决定渔获,如果子线的长度,超过浮漂长度1.5~2倍以上,不管钩饵有多轻,铅坠有多小,都会在提竿时,触发子线缠绕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我们配置子线的时候,只需要不超过浮漂长度1.5倍,就可以了。
最后,使用长子线,可以比较灵活的调整我们钓法,比较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冬鲫不在水底,我们可以打飞铅,也就是缩短铅坠到漂座之间的距离,这样会让钩饵落底的行程加大,增加冬鲫咬钩的概率;第二种,就是双跑铅,双跑铅钓法,可以一铅到底,一铅悬底,不仅增加了钓组的稳定,但是同时这种配置,也能最大化保证灵敏度,算是一种钝中钓灵的钓法;所以,当我们选配好了子线长度,又用对了适合的钓法,那渔获的数量,想差都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