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到死心如铁:年过半百的一介县令,却拼死守住了唐朝的命脉

引言

在唐代,有一场浩劫,直接改变了唐朝的命运,那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而在这场将近八年的时间里,有场战役他在这场变乱中死死地挡住了敌军的进攻,那就是睢阳保卫战。

而这场战役的指挥官只是一个书生,没错就是张巡,在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01

甘为螺丝钉

张巡是河南安阳人,史书上还有一个说法是山西永济人,出生于唐中宗时期张巡自小就博览群书,喜欢钻研兵法,志向远大,在长大之后,凭借自己的能力参加科举,如愿的成为了一颗朝廷的螺丝钉,当时是进士出身的他却当了一个小小的县令。
在哪干,他都是朝廷的一颗螺丝钉,在清河县当任县令时,他政绩卓越,而且为官清廉,无论是当时的老百姓还是朋友,张巡都是尽心尽力,倾囊相助。
当他任职期满后,有人劝他攀附权贵,张巡却不愿意巴结当时权势熏天的杨国忠,他却认为这不是一个朝廷官员该做的事。既然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就继续分配做了一个真源县的县令

当时有个吏员华南金,平日里欺压百姓,百姓对其颇为有怨,他上任后,立即着手调查,一举将其绳之以法,百姓无不称颂。

02

指挥作战

渔阳鼙鼓动地来,大唐的美梦惊醒,公元77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建立了大燕,唐帝国匆忙应战,经过了大半年的苦战,战争算是告一段落。在这其中有睢阳保卫战就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那这场战役的指挥者就是张巡。
当时的一些县令见状,叛军所到之处,纷纷在惊吓之中投降。其中就有张巡所在的真源县的太守,他在向敌军投降之后,逼迫张巡接应叛军。

张巡见状非常气愤,带着百姓在祠堂内大哭,率领将士向叛军发起挑战,百姓们见状纷纷响应,与唐朝将领们一同抵抗敌军。

张巡与令狐潮之间的雍丘之战相当传奇,对战的是令狐潮是临近的雍丘的县令,只不过他投靠了敌军,在打不过我方的情况下,令狐潮不甘心,就又带人杀回来。张巡以其威望被士兵们推举为统帅,张巡率军多次以少胜多,击败敌军。令狐潮见形势不妙,就回去找救兵了。

于是敌军就加派手,于公元756年,敌军4万多人杀回来,当时张巡率领几千名战士在雍丘蹲点,多次偷袭敌军,而这时令狐潮也率领几千名将士出来,几次都相持不下,他与将士们趁着其部队内乱与唐军配合,在经过了两个月时间。经过了300多次对战,打下了雍丘这块地方。

但是援军人多了,而此时我方只有几千名兵力,唐军也就吃不消了,节节败退,一路退到了睢阳一带。而张巡带人去找附近的贺兰进明作为援军,南霁云奉命去求援,可贺兰进却不愿意帮忙。南霁云见不成,砍掉了自己的一个手指来明志。

睢阳一带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江淮一带的重要屏障,如果失去这块地方,整个江淮地区可想而知,所以这就是他死守睢阳的缘故。正是他的坚持,安史之乱才得以顺利平息。张巡在此算是功不可没。

03

无奈之举

但是有一件事,遭到了许多人的诟病。到了战争的后期,当时的状况非常艰难,将士们没有粮食可吃,张巡就让将士们动物。都吃完,实在是没办法,张巡就做了一件非常让人惊讶的事,就是吃人。因为这件事,许多人就拿这件事来黑他。

可是虽然这件事干的确实不那么地道,可当时的局面也只能如此。要知道睢阳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由于战乱,人们流离失所,人口骤减,大概有3000多万人死于这场战乱。如果睢阳这块地方没有守住,死去的不只是被吃掉了这点。

正因如此,更多的人避免了这场灾祸。守还是不守,只在张巡一念之间。如果要是黑,就黑安史之乱的那群叛贼。

对于张巡,赞的是他宁死不降,贬的是他的食人。以功而言,以孤城一座拦挡敌军十余万,保东南千万民众平安,可堪忠烈。以过而言,睢阳全城百姓尽丧人口,亘古未有。可是异地而处,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是弃城而逃吗?

那叛军就会席卷东南,使得安史之乱又不知要延续多久,因此而死难的军民估计又不知有多少。以睢阳一城换东南一域,我想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会同意,因为战争本来就如此残酷。

是的,张巡及其麾下士卒,是直接的食人者,而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又是谁,是远逃的唐玄宗、是反叛的安禄山跟、史思明,还有见死不救的贺兰进明,这些人虽然没有直接食人,可因他们而发生的人间惨事,又不知有多少。
因此对于张巡,我们应该赞扬他的气节、肯定他的功绩,但同时也应承认他的污点。我相信张巡自己也知道,当他做出食人的决定时,这将会成为他一生的污点,可他依然做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恰恰体现了他的伟大。

当然张巡再伟大,不代表食人这件事是对的。事实上,这两者也并不冲突。

张巡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内心一定是非常痛心。最后没有援军的他们最后被杀害,这时的他只有49岁

张巡秉承来自己的忠诚,血战到了最后一刻后世的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为其立庙来纪念他的功绩,可见其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作者

锦年,自由撰稿人,历史学爱好者,致力于研究历史。期望用历史垂训鉴戒,塑造集体记忆,鉴往知来。

(0)

相关推荐

  • 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呢?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肃宗列了一份烈士名单,其中张巡的名字在朝臣中引起了争议,理由是张巡曾在战争中为了‬饱腹‬而‬吃过‬百姓‬. 张巡在战争中立过功,杀害过‬无辜‬的‬百姓‬,最终为国捐躯,这样一个矛盾的 ...

  • 中国最悲壮的战争,6000人对抗13万,资源耗尽却无一人投降!

    在安史之乱的中期,当时安禄山的叛军在攻下河北之后就带着大军南下,占领洛阳,大队人马直逼潼关.与此同时还派出唐朝的降将令狐超带领四万的精兵强将进攻雍丘.雍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招募了一千来人,先行占 ...

  • 安史之乱中被低估的奇才,以7000余人迎战9个月,歼敌11万!

    在讲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简单梳理一下大唐这个盛世王朝的兴衰史.唐朝上承隋朝,下启五代十国,统治289年,共传21帝.在贞观之治以及开元盛世的影响下,唐朝打造出了万邦来朝的盛况:也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导致 ...

  • 滚滚长江东逝水(十一)

    文/沉吟先生 玄宗后期脑子就有点老糊涂了,任用李林甫为相.李林甫当政,因猜忌汉人节度使,怂恿玄宗任用胡人.其中一个突厥胡人安禄山长得肥肥胖胖,蠢萌蠢萌,像一只人畜无害的宠物,玄宗一见他就笑,于是安禄山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三十) 睢阳保卫战

    随着唐军经过十个月苦战后收复两京,安史之乱也正好过去了差不多两年,大战的第一阶段,实际上已经落下了帷幕,唐燕帝国双方都将进入一个短暂的休战期.总体来说,这两年来,双方经历了一系列的精彩战斗,从洛阳之战 ...

  • 安史之乱中最能打的人,带领拼凑的业余军队,歼灭叛军十二万人

    渔阳鼙鼓动地来,公元755年农历十一月,唐朝大将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叛乱,挥师南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攻占了洛阳.第二年正月,安禄山还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圣武.之后,又占领了唐朝的都城长安,唐玄宗出逃 ...

  • 男儿到死心如铁

    大家好,我们的大龙猫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中华诗词浩如烟海,留下了无数流芳百世的佳作,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诗词歌赋历来都是文人墨客的专属,内容或叹风 ...

  • 《男儿到死心如铁》等三组文图(1979年)

    81.男儿到死心如铁(上世纪70年代后期) 苏.辛之词,当时堪称是我心之最爱.而这辛稼轩词,其豪放与沉痛之感,尤其能够打动那时自己这年青的心扉.譬如这句:"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

  • 辛弃疾所说男儿到死心如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怀,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 ...

  •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 辛弃疾&陈亮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01. 辛弃疾永远记得陈亮说过的那句话-- "男儿到死心如铁", 这也是他毕生所坚守的信念,至死不渝. 公元1181年 ...

  • “男儿到死心如铁”到底何意?辛弃疾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句话的?

    本想驰骋沙场,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以了却君王天下事.却不想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活成了世人眼中的词中之龙.这就是辛弃疾的一生. 笔者曾问过不少学生:你们到底爱他什么?毕竟 ...

  •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文/陶武先 [导读: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乃是辛弃疾一生底色.]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真英雄,虽万千人吾往矣}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乃是 ...

  •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谁为你揾英雄泪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张风莉 | 来源:(ID:tsgsc8) 南宋的天空是灰暗而低垂的,因为金人的铁蹄疯狂地践踏着大宋的土地,所过之处,民不聊生,烟尘滚滚. 南宋的天空又是 ...

  • 刘邦一介亭长,为何被众人推举为县令?与长相毫无关系

    说起刘邦,大家多多少少也听说过一些与他有关的故事,也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普通人身份登上地位之人.有人可能会说,刘邦是一个亭长,怎么就是普通人了? 秦朝等级森严,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

  • “知县”和“县令”

    "知县"和"县令",两者只差一字,却是天壤之别 湛雨娱乐     2021-04-21 14:19大家看古装剧时,经常会听到两个词汇,就是知县和县令.可能现在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