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259):小国有小国的恐惧,大国有大国的烦恼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51)

显庆五年(660年)八月,苏定方攻克百济,唐朝在高句丽后方,从此获得一个前进基地。当年十二月,李治便迫不及待下达了全线进攻的命令。

'以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浿江道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蒲州刺史程名振为镂方道总管,将兵分道击高丽。

管他这道那道,总之李治这次用上了隋炀帝当年的打法:杀鸡就要用牛刀。所谓分道出击,形象点讲就是一拥而上。

但这波攻势并不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西边出问题拖了后腿。第二新占的百济也不太平。

唐朝这个作战计划,中途有过一次大的变动:一是兵力和部署作了调整。增加了外籍兵团(回纥等胡兵),几个兵团领导也进行了调换,比如苏定方由辽东兵团总指挥调整为平壤兵团总指挥,宰相任雅相被派到前线做浿江(朝鲜大同江)兵团总指挥,等等。总体看,战役力量在不断加强。

第一条变动还不算啥,第二点就厉害了:李治提出要亲征!

当年太宗亲征高句丽,遭到一片反对,看最后结果也不是很理想。李世民久经沙场,且是常胜将军,都不能成功,李治一天兵也没带过,怎么会想到亲征呢?

只能说,想当英雄是人的天性吧。

单说亲征这件事本身,有利也有弊,总的讲弊多利少。兵力不足的时候是利(禁卫军可以参战),皇上擅长打仗是利,其他情况下都是弊,最主要的原因:有皇上在,部队灵活性机动性大受影响,而机动灵活,恰恰是一支部队的灵魂。

李治对亲征这个事,应该是作过慎重考虑的。

如果说隋炀帝打高句丽出于一时的摆谱(当时万邦来朝,偏偏高句丽国王不肯来),那么在隋朝因此事而灭亡、唐朝由此事而兴起之后,再打高句丽,就有了一种象征意义:第一,同样事情隋朝没干成我能干成,证明我比它强,换句话说,我有代替前朝的合理性;第二,中国朝代更替,都讲究一个继承性,金木水火土,大家轮流上。继承不仅仅继承土地人民,还包括历史欠账。现在唐朝版图大大扩张,除了辽东,其它地方都只有进账没有欠账,征辽又是太宗皇帝生前最后的遗憾,对李治来说,国仇家恨,集于一身。

和李世民不同,这次李治的念头很快被打消了。

记载下来提反对意见的两个人:一个是某州刺史,叫李君球;另一个是武则天。

李君球上了个报告,收录在《全唐文》中,他这个报告我认为没什么用,因为通篇写的是不能打:'征之不如不征,灭之不如不灭。’论据也是些老调重弹,甚至把汉武帝南征北讨当作教训来讲,说搞得'户口减半,国用空虚’,你说皇上还会在乎这个,他在乎的是功名!李君球武将出身,写文章方面还是差点火候。真正起作用的,应该是武则天。

武则天说了什么不知道,但肯定是些实在管用的话。比方说身体:带兵打仗,把自己搞太舒服,影响不好;象李世民那样以身作则、只带十个服务人员,又怕李治吃不消。再比如刚才讲亲征各种利弊。总之李治最后听进去了,'诏从之。’不再提亲征的事。

龙朔元年(661年)五月,这些纷扰尘埃落定,战役进入实施阶段。

进展最快的,仍然是苏定方率领的平壤兵团。他应该和隋朝时来护儿兵团走的同一路线:从山东半岛跨海直奔浿江入海口,然后溯流而上,不过百余公里即达平壤。

苏定方仍旧势不可挡,'破高丽于浿江,屡战皆捷,遂围平壤城。’八月份在浿江上连打几场胜仗,一举攻至平壤城下。

但高句丽和百济不同,人多地多,地形也更复杂。百济以平原为主,高句丽则大河高山相间,有较大的战略纵深。因此一边在首都抵抗苏定方海上兵团,另一边'以精兵数万守鸭绿水,(唐)诸军不得渡。

唐军的机会同样来自天气:'值冰大合,(契苾)何力引众乘冰渡水,鼓噪而进,高丽大溃。

契苾何力现在是辽东兵团总指挥,等于陆路兵团主帅。李世民征辽后,辽河一线在唐朝手里,鸭绿江、以及高句丽在鸭绿江以西修筑的长城,成为其第一道防线。

唐军现已突破这道防线,正要南下和苏定方会师。偏偏这时,北方出事了。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蒙古草原几个铁勒部落,以回纥为首,估计看准了唐朝东征、兵力空虚,联合起来侵犯唐朝边境。

唐朝几个战略方向,西北向来是重中之重,因此不得不召回东征兵团:'会有诏班师,(何力)乃还。’近来有人考证,陆上兵团还是到了平壤。就算到了,那也只能是部分兵力。

小国有小国的恐惧,大国有大国的麻烦。当老大,就注定了不得安生的命运。

分兵的不利是很明显的,接下来从战场传出的,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0)

相关推荐

  • 泉男生与唐丽两方之渊源

    王旭 [内容提要]泉男生是终结高句丽历史的关键性人物,也是唐朝前期治理辽东的重臣.泉男生身在高句丽时曾官至莫离支三军统帅.降唐后,亦是唐朝灭亡高句丽.镇守辽东的功臣.对于其是非功过,学界一直颇具争议, ...

  •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攻陷辽东城,一雪前朝之耻

    唐初,今辽宁东部(即辽东地区)至北朝鲜全境是高句丽国,已经国祚延续数百年. 642年(贞观十六年),高句丽发生了内乱,权臣渊盖苏文发动政变,杀了荣留王高建武,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为王.高藏王形同虚设,兵 ...

  • 大唐远征灭高句丽:懦弱的唐高宗,为什么做到了唐太宗想做的事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唐高宗李治是一个懦弱的.没什么存在感的君主.但在李治的手中,唐朝的疆域达到了巅峰:西至咸海.东到朝鲜,北及西伯利亚,南达中南半岛, 1200多万平方公里皆是大唐国土. 公元659年, ...

  • 外东北历史之四----高句骊国(下)

    作者:刘水龙 作者简历:1976年出生于河南省商水县,北大光华本科毕业,获得北大最高奖学金,后来就读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大学毕业后进入君安证券工作,2001年自营B股交易量一度占全国近半:服务于多家中央 ...

  • 李绩灭亡高句丽全攻略(下)

    六.占据辽东 李绩派人劝降新城城主朴凌鎬,被其刀斩来使,表明了誓死不降的决心.新城坐落在山丘之上,山顶平缓,城墙就是沿着山顶平缓的外围轮廓修建,城围周长四千米,城墙高六至八米,城墙外面就是下山的斜坡. ...

  • 李绩灭亡高句丽全攻略(上)

    写在前面的话 说起唐灭高句丽,许多人想到薛仁贵,误把其当成主要功臣,甚至功盖李绩,实则大谬.薛仁贵之勇堪比隋末唐初的秦叔宝,在李世民与宋金刚的柏壁之战中,秦叔宝战败尉迟敬德,但谁也不会说是靠秦叔宝击败 ...

  • 大唐往事(290):大唐名将裴行俭,一场完美的混合战争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82) 对叛乱的西突厥部落,裴行俭建议智取. 李治立刻就答应了. '上从之,命行俭册立波斯王,仍为安抚大食(阿拉伯帝国)使.' 照裴行俭自己的计谋,任命他为阿拉伯特使,对 ...

  • 古代小国的生存之道,给大国当买办,做中间商赚差价

    中间商赚差价在现代的商业活动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商品的出厂价格.批发价和零售价往往差了很多,在商品流转的过程中,会层层加价,这不仅是因为商品运输和储存.店铺经营管理的成本,更包含了可观的销售利润.这也 ...

  • 大国以下取小国,小国以下取大国,老子讲处理国际关系的法则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 ...

  • 大唐往事(292):情报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84) 招安,也是有前提的:要么给好处,要么把对方打痛打怕.定襄战役后,唐朝对东突厥既无政策上的变化,也没有大量歼敌的记录.这种招安,缺少点牢靠的基础. 果然,半年不到, ...

  • 大唐往事(232):苏定方问程咬金‘那么怕事,还怎么立功呢?’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24) 永徽六年(655年)的'葱山(帕米尔)战役',基本上是三年前'弓月(新疆霍城)战役'的一个放大版本.总的看,唐军没打好,战役主要任务没完成. 先看战役过程,记载下 ...

  • 大唐往事(235):大唐的辉煌,竟起源于两个小小的山丘?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27) 显庆二年(657年),唐朝发起对西突厥的'伊丽战役'.这次作战,充分展现了老将苏定方的军事才华.战后,唐朝西部边境扩张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远处--中亚咸海一带.所谓 ...

  • 大唐往事(235):苏定方不但军事仗漂亮,政治仗同样精彩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28) 曳咥(xì)河会战唐军大胜,唯一的遗憾是被西突厥可汗贺鲁给跑了.这贺鲁老奸巨猾,前几次出兵都没逮住,这次再被他跑掉,将来肯定又卷土重来.跟唐朝作对. 而且曳咥河( ...

  • 大唐往事(236):看见唐军的木匠手艺,敌人只好开门投降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29) 伊丽战役过后,西突厥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已经不复存在.战后,唐朝对西域的经营大概分了两步: 第一步,战役一结束,就按照西突厥传统,以碎叶水(楚河)为界,于西边五部落( ...

  • 大唐往事(237):唐朝在西域的核心阵地——安西四镇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30) 现在作个简单的小结:李治上台十年,唐朝保持了对外扩张势头.尤其西部边境,起用雪藏二十年的老将苏定方,一举击垮西域传统霸主西突厥.中华文明的范围,难得地突破西部天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