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和阿莫西林都是最常用的临床及家庭用药,由于用途广泛,用户极多,所以在一般药房都可以买到。从名称看,阿司匹林和阿莫西林长的很像两兄弟,至少像是远房亲戚。
但实际上,阿司匹林和阿莫西林不仅出生年代相距甚远,所属家族完全不同,干的活也有着天壤之别。但二者功效及使用范围完全不同,若将其搞混,轻者耽误病情,重者可能带来严重后患。近年来,小剂量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预防心梗、脑梗等疾病,阿莫西林则被广泛用于治疗幽门螺旋菌感染引起的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时常听到把阿司匹林买成阿莫西林的事发生。本文从阿司匹林和阿莫西林的发现历史与主要临床作用、适应症、不良反应等方面做一简单介绍,从历史故事入手,是为了让大家增加形象记忆,从而更好地记住并区分二者的不同。早在公元前1534年左右,古埃及人就发现将柳树的皮及叶具有止痛作用,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370年)就曾经用柳叶煎茶来减轻分娩的痛苦。
1758年,英国传教士Edward Stone发现柳树皮可以改善疟疾病人的发热、肌痛、头痛等症状。1828年,德国慕尼黑大学药学教授Joseph Buchner首次从柳树皮中提炼出黄色晶体状活性成分水杨苷,十年后,瑞士科学家Raffaele Piria提取出更强效的化合物水杨酸,由于对食管和胃部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只用于疼痛非常剧烈的患者治疗。1852年,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化学教授 Charles Gerhart 发现水杨酸分子结构,并首次用水杨酸与乙酸酐合成水杨酸,由于该不纯且不稳定,人工合成的水杨酸无人问津。1876年,英国邓迪皇家医院的医生John Maclagan 证实水杨苷能有效缓解风湿病患者的发热和关节炎症,水杨酸盐的临床研究报告发表在在《柳叶刀》杂志上。1897年,德国拜耳制药公司的化学家霍夫曼(Felix Hoffman)为治疗其父亲的关节炎,研制出了一种经过结构转换的水杨酸的类似物,霍夫曼将其命名为Aspirin,A代表了乙酰,spir是绣线菊(spiraea)的前四个字母,in则是拜耳公司特有的药名后缀。与其他水杨酸药品相比,Aspirin的副作用要小得多。
1899年的3月6日,德国拜尔公司向德国柏林皇家机构申报了专利,并将乙酰水杨酸化合物注册为“Aspirin”商标,1902年,第一粒片剂Aspirin诞生,1903年成功地打入美国市场,上20世纪30年代,拜耳公司的Aspirin进入中国,由音译而成的“阿司匹林”从此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药物明星。上世纪20年代,人们发现人体受伤后伤口常常化脓,原因主要是因为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英国医生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伤救治工作,之后他一直在伦敦梅利医院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葡萄球球菌,几年来一无所获。
1928年9月的一天,弗莱明发现一只未盖好盖子的培养皿里长出了一团青绿色的霉毛,他将发了霉的培养物放到显微镜下观看后发现霉斑附近的葡萄球菌竟然不见了。弗莱明于是立即动手大量培养这种青绿色的霉菌,将培养液过滤后滴到葡萄球菌中去,结果发现葡萄球菌在几小时之内全部死亡。他把这种培养液命名为青霉素。之后他还把青霉素注入小白鼠体内和滴入家兔的眼睛里,证明青霉素对动物无毒害。1929年6月,弗莱明把自己的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在英国的《实验病理学》季刊上,人类历史上这一划时代的发现竟然未引起医学界的重视。1938年,英国医生佛罗理和钱恩研究溶菌酶时从文献中发现了弗莱明的文章,他们将弗莱明发现的液状霉素过滤、浓缩、提纯、干燥后得到了一种黄色粉末。经过许多次实验,证实了青霉素的药效极高,即使稀释50万倍后仍能有效杀灭细菌,是一种极有临床价值的新型抗菌药物。1941年2月,一名43岁的英国警察患上了严重的败血症,专家们会诊后认为已经不可挽救。佛罗理决定“死马当作活马医”,他给这个警察注射了一针青霉素,每隔3个小时再打一针,24小时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但由于佛罗理培养的青霉素已经用完,患者最后仍然死去了。
由于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无力进行昂贵的研究和生产,美国的科学家发现生长在烂甜瓜表面的青霉菌菌种最好,用玉米粉调配的培养液最利于青霉菌繁殖,在24℃的温度下最利于青霉素的大量生产。青霉素投入工业化生产生产起来,中国科学家紧跟着世界发展的步伐,1941年,民国政府的昆明中央防疫处汤飞凡等人经过上百次试验,研制出了中国的首批青霉素样品。1945年,弗莱明、佛罗理、钱恩三人共同荣获当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青霉素开创了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抗生素的研发与临床应用。1940-1950年代,从土壤中分离到多种抗生素产生菌,研发成功了链霉素、氯霉素、多粘菌素、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利福霉素等临床药物。1953年,科学家发现了对青霉素酶稳定的头孢菌素C;1959年,科学家们从青霉素发酵液中成功分离提纯到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1960年代半合成青霉素系列产品迅速问世,阿莫西林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其具有抗酸、耐酶、抗菌活性增强与广谱等特点,而且可口服给药,阿莫西林成为最常用的抗菌素之一。一百多年来,阿司匹林一直被医学界作为解热镇痛药来使用,具有镇痛解热,消炎抗风湿作用,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及风湿热、急性内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牙痛等多种病症。1974年,ELWOOD等首先发现阿司匹林能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1977年,《卒中》杂志发表了首个证实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之后众多的循证证据证明了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21世纪,随着对心血管研究荟萃分析及长期随访研究,医学界又发现阿司匹林可降低结直肠癌、胃癌、鼻咽癌、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剌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呕吐,长期使用易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特异性体质患者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极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典型的阿司匹林三联症(即阿司匹林不耐受、哮喘与鼻息肉)。大剂量应用可引起可逆性肝损伤,长期使用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阿莫西林杀菌作用强,穿透细胞壁的能力也强,对链球菌A、B、C、F、G和非分组型、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白喉杆菌、奈瑟脑膜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属、丙酸杆菌、消化链球菌、牛链球菌、沙门菌、真细菌属、放线菌、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极为敏感。阿莫西林的适应症包括由上述致病菌引起的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及急性单纯性淋病,皮肤软组织感染,伤寒、其他沙门菌感染、伤寒带菌者及钩端螺旋体病等。与克拉霉素、兰索拉唑三联用可根除胃、十二指肠幽门螺杆菌,降低消化道溃疡复发率。
阿莫西林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口服半合成青霉素之一,由于其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胃肠道吸收率达90%,被制成胶囊、片剂、颗粒胶囊、片剂、颗粒剂、分散片等多种口服型剂。阿莫西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5~6%,主要包括药物热、荨麻疹、皮疹和哮喘等过敏反应,但少见过敏性休克。其他不良反应有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偶见嗜酸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血液和斑丘疹、渗出性多形性红斑、Lyell综合征、剥脱性皮炎等皮肤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有血清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急性间质性肾炎。
参考文献
1、汪芳;纵览阿司匹林发展历史;中国全科医学;2016年第19卷第26期。
2、叶松,张方青;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与作用;
3、张启航;抗生素发展历史和现状;中国科技投资;2016年33期。
4、张致平;抗生素与抗菌药发展史;首都医药;2004年01期。
5、中国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