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方塔园,我仿佛走进了历史
走进方塔园,我仿佛走进了历史
上海的松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千年上海看松江”此言不虚。松江有个方塔园,在这个不大的园林中你可以走进历史,与古人对话。
今天上午,和老伴一起自驾来到方塔园。上海古称华亭,而方塔园址就在原来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可以想象,这里曾是古代文人的会聚地,如今是松江遗址的缩影。
走进方塔园寻寻觅觅,我仿佛翻开了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本,看到了上海的沧海桑田、风起云涌。
许多拍摄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譬如《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聊斋》、《封神榜》、《济公》、《杨乃武与小白菜》、《祝枝山传奇》等都曾在园中取景,这说明方塔园沉淀的古文化是多么的厚重。
走进园中,老俩口首先来到陈祠——陈化成的祠堂。
陈化成的名字很熟悉,读书时的历史课少不了他,至今记忆犹新。陈化成原任福建水师提督,后任江南提督,驻松江府。1842年6月16日,陈化成在吴淞保卫战中英勇就义。上海的陈化成祠1999年迁建于方塔园内。
陈祠旁边有个神道,有小孩骑在石马上玩耍。神道石像生是我国古代帝王和贵族重臣墓冢前常用的,其种类、数量多少显示了墓冢主人生前的地位和功绩。
神道石像在上海地区比较少见,估计是历史上的上海没有帝王级人物吧?我小时候见过发掘神道石像的场景,上世纪六十年代,老家附近发现一座古墓,挖出来许多石人石马。
方塔园中最大的看点当然是方塔了。方塔系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42.5米。在形态结构上,因袭唐代砖塔风格。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松江方塔是国内保护最好的古塔之一。
方塔以“秀美”誉冠东南,艺术性极强。其特点是塔身瘦长,塔檐宽大,形体犹似一位身着长裙,亭亭玉立的少女。清代松江诗人黄霆的一首“竹枝词”是这样盛赞方塔的:“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
临塔可见一座明代照壁,上面精雕细琢有走兽、树木、花卉等。中间刻一巨兽,长着鹿角、狮尾、龙鳞、牛蹄。张着大口,露着尖齿,睁着铜铃般的双眼,呈现凶猛的动态。有人说这个怪兽叫'贪',它贪得无厌,有一天在海边看到红日,凶猛扑去,终于蹈海而亡。
方塔北面有一座宏伟的天妃宫,原是上海河南路桥北境的天后宫大殿,始建于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1980年,移到方塔园内。天妃宫大殿俊秀,飞檐翘角,基座坦荡,台阶开阔,轩昂伟岸,气势恢宏,存庙堂肃穆之气。
五老峰是上海有名的峰石之一。
五老峰原在明代画家顾正谊的濯锦园中,1973年迁入方塔园。五老峰是五座貌似老人的峰石,均高约4米,外形以“皱”为主,兼备“漏、透、瘦”的特点。根据各峰的形状,分别称为迎客、送客、瘦、高、矮老人。
园内有一个长廊,随地势自然起伏而建,尽头是水榭。这座具有明代风格的长廊长约70米,可在廊中观赏方塔和榭旁湖景。
朱舜水纪念堂里挂满了书法作品。
纪念堂为清代建筑,前后共三进,格局完整。朱舜水属于姚江朱氏老三房支系后裔。1995年此宗祠辟为朱舜水先生纪念堂。
有园必有水,方塔园也不例外。特别是方塔前宽阔的水面蔚为壮观,面积3827平方米。水体从方池向南穿过墙洞后,河道环曲形成一岛,岛上东有土山,北有竹林,南建何陋轩,小岛西北河面植荷花。
这是一座很不起眼的桥,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就是望仙桥。
此桥在南宋前已存在。望仙桥为平桥,略呈弧形,线条十分流畅。在桥墩的石梁两头,刻有莲花形图案,极其简练素雅。
方塔园东部的竹林是园中的一大特色。这批竹园是在旧时私人住宅的小竹园基础上扩建而成。
林中有石板小道,曲径通幽,还有静中生趣的竹园小池,及古色古香的长方形石板凳和今天已经少见的茅草亭。
有的时候历史并不遥远,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方塔园就是一本书,上面写满了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