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国人才凋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本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人口基数小。单看三国地图,魏蜀吴三国的地盘好像相差不大,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天下十分,魏占六七,吴占二三,蜀占一二而已。吴国有大量山越人的地盘没有真正控制,蜀国的南中地区直接就占了其国土面积的一半左右。蜀国不能对其实行有效的控制,大抵羁縻而已。蜀国灭亡时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吴国灭亡时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魏国末年男女人口是四百四十万人。蜀国人口只是当时人口的8分之一,人口基数少,产生的人才相对魏国来说,自然就少了。

2,经济不发达。蜀国绝大部分都是山区,少数民族经济十分落后,只有成都平原和汉中平原适合耕种。而汉中平原曾遭到曹操有预谋的大规模破坏,人口几乎被曹操迁光。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一直是在北方,而且北方一直都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南移却是从唐朝才开始,直到宋代彻底完成。这个时候的北方平原千里,土地肥沃,耕种技术成熟,附带的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是南方无法比拟的。所以人才出产的数量自然比南方多。

3,蜀国高层对益州本土势力的打压。蜀国仅有益州一个地方,但是自从刘备入蜀以后,对待本土势力一直采取打压的政策。刘备重用的是跟随自己的元老派,比如关羽张飞,其次是荆州派,比如诸葛亮魏延,再次是东州派,比如法正李严。对益州本土人才是相当忌惮的,在刘备时代能得到信任的益州本土人士,大抵只有李恢和黄权而已。诸葛亮时代依然如此,姜维蒋琬费祎王平杨仪都不是益州本土人士。一直到诸葛亮死后,因为前面各派的人才渐渐凋零,益州派人士才慢慢有了出头之日,苟扶马忠张翼张嶷等逐渐占据了重要位置。但是多年的排挤打压,还是造成了人才断层。

4,蜀国不置史官。为什么不置史官?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后果就是陈寿写三国志时资料的缺乏,再加上陈寿自己就处于敏感之地,自然不敢过多美化蜀国,所以对大量的蜀国人物三言两语就打发了。不如邓方,陈到,苟扶等等这些蜀国重要的人物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或者一笔带过。人才本来就不多,再加上少记漏记,当然显得人才凋零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