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宁海古建十强录
宁海古建十强录
----文/应可军----
据文献记载,宁海的建县史已有1700余年。唐永昌元年(689)迁广度里为县城。南宋时期,应该是宁海建筑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可惜无完整的木构架建筑遗存至今。大浪淘沙。风火无情。目前留下的建筑已为数不多,残留的也多为清代与民国建筑在清中后期的,为了让诸位有所了解,我将宁海园林、亭阁、古民居等较有价值列举如下:
西出缑城第一亭
浙东二名园
栅下三院
黄坛四堂
厚诒堂
益善堂
克绍堂
居易堂
胡陈五份头
精巧六台门
宁海出西门有个叫莘岭的地方。里面又叫白龙潭的古村,里面有个叫华炜的艺术家。华炜,1955年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艺术系。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设计系副主任、湖北美术院特聘艺术家。长期从事艺术设计及设计美术的实践与教学工作,注重水彩画创作及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研究。作品《边城夏日》、《又梦喀什》入选第九、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品《晨光》、《悠悠岁月》获《第四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览》及《全国首届小幅水彩画展》铜奖。他老家住在白龙潭的下新屋。他曾将自家的台门、和宁海黄坦厚怡堂台门、宁海一市箬岙紫来堂台门称为“宁海三大台门”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向全国推出。其作品在《中国建筑》杂志上刊出,引起全国古建筑的专家广泛的关注。宁海台门开始走向全国。
宁海人习惯将台门称为阊门。宁海中学薛静雅老师说宁海这个阊门还是写成车门为好。因为阊门乃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阊门,从清代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楼,类似盘门城楼。外城门靠吊桥,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在宁海如果台门上砖雕、石雕稍微精致一点、负杂一点的,一般叫他为花车门。笔者在宁海许多地方看见过花车门。如东门燕子楼、西门方家、桥头胡屠家、紫溪前金、双水周家、长街大湖、长街谢老爷家、胡陈翔凤头、白峤赵家、竹溪几家大户人家。都见过花车门。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华炜介绍的三大车门。我想徐霞客如果看过宁海的车门肯定会佩服的,因为明代时,宁海深甽大蔡狮子车门就很有气势。两侧矗立着两座雄壮的石狮,台门贴满鲤鱼跳龙门的大型砖雕。徐霞客故居我曾去过。台门比较朴素。
言归正传,黄坦下溪村是严氏祖居的地方,道光年间,是严氏筑砌豪宅的高峰时期,一时引起“东乡大湖谷,西乡黄坦屋”的民谣流传。贡生严廷巽(阆泉)的小四房更见建筑成就,长子严奕濡(群治)为乾隆六十年例监生,次子晋升奕步(辅堂),为道光三年贡生,授宁海县儒学候补训导,长孙严德纯(植南)又是道光十年例监生。这爷孙三代为建筑严氏民居作出了贡献。保存到近年的“黄坛三堂”就是他们的杰作。
厚诒堂为三堂之一,为清代四合院民居,着重体现在石、砖、木三雕中。石雕在厚诒堂中不多,但质量很高,如台门上的青石雀替,主体为一狮子,采用镂空雕刻的手法,造型生动,工艺精巧,几条彩带线条流畅,圆浑。砖雕是厚诒堂工艺的亮点,主要集中在台门和照墙上。木雕是厚诒堂最精彩之笔,院落内共有暖窗24片,暖窗的腰板和棂心盘、眉板雕刻是工匠下功夫最深的,采用深浮雕手法,精工细雕。木雕的内容丰富多彩。
白龙潭“下新屋”属清代建筑,最值得一看是的它的阊门。“下新屋”的阊门为牌楼式结构,上有砖雕灰雕,雕刻精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保存完好。上面嵌有一副对联。薰满门庭诞贵子,阳回胜地播清辉。足见其文化内涵。
如果你到一市箬岙村进去不远。过一座古石桥,眼前一堵孤独的墙门,“五福临门”的砖雕十分精致。旧称‘紫来堂’。20多年前的一场大火,四合院成了一片废墟。”这墙门至今顽强地屹立着,似乎不甘心就此没落,又似乎想挽留昔日的辉煌。紫来堂原有四付抱柱楹联。其中一副是上联为“恕则情平俭能用足”,下联“礼为教本德乃福基”。
因为笔者不是建筑专家。不能提供更详细的描述,以待专家的补充,为宁海台门留下美好的影像。可惜华炜这位艺术大师,只留下几本画册,为救自己的女儿在长江走了。
缑城八第
史载:司谏第在治南百步,为明吏科给事中赵格立。此第建于明隆庆(1567—1572)年间,位于城中三隍堂大街边,立有圆柱木坊,表额曰:司谏第。第宅于清乾隆前期圮。
科给事中,官名,明清吏科之属官,正七品。其有监察稽核,建言朝政,纠弹百官之责,亦称“言官”、“谏官”,故赵格宅曰“司谏第”。
赵格,号文洲,字一庄,祖籍江西安福,“乃宁撷英人也”。明嘉庆三十八年(1559)登进士及第,其祖父赵璜弘治三年(1490)进士,官至工部尚书。
据《宁海赵氏宗谱》载,赵格于明隆庆五年(1571)二月撰文《西苍记》曰:余系宋裔自南渡,而子彪公分居台属之宁海,九传而顺公娶正学方先生之姑(名建奴),占亲被抄。惟顺庄公为湘广陵知州,谪戍卢龙子学吕公,奉赦回宁……余高祖学成公讳敏知安福,寓留其地至今五世矣。又载“方案”惨案中,赵氏株连108人。此谱不全,仅存此资料。
《光绪宁海县志》收载赵格《谒方正学先生祠》诗一首,曰:“草诏棱棱触怒威,乾坤正气属麻衣。不妨十族同生死,要与千秋论是非。夜月城空闻鹤泪,春花梦断怅魂归。祠堂瞻谒情何报,古柏森森照落辉。”
史载:天官第在治西三百步,为吏部郎中潘颖立。此第位于西城原城西小学东,西大街北侧,今柔石故居西北。拆于上世纪70年代。
吏部郎中,官名,亦称天官郎中,从五品。故潘颖第宅称“天官第”。
潘颖,字叔愚,号五山,西隅人。年少时与石简、华涵同学,“听松堂”称畏敬之友。嘉靖二年(1523)登进士。在江西丰城任职,“修学、浚河、剔弊、厘奸,颂声载道”。不久提升为南京吏部稽勋司主事兼摄四司。后“特旨宣见,奇其奏对,超擢郎中,未几,卒于官,年六十八”。
史载:都宪第在治西北三百步,为明副都御史石简立。位于小北门河头,已拆建。
副都御史,官名,正三品,为明朝都察院长官。出为总督、提督、巡抚者,其职多为总理一方军务。故石简第宅名“都宪第”。
石简,字廉伯,号玉溪,累官云南巡抚都御史。从小有“人生不读书,学为圣贤,以立身济世,何以生为”之言,发奋读书。嘉靖二年(1523)中进士。初任江西余干县令,百废俱兴,百姓感恩为其建生祠。石简为政,文修武治,所到之处,多有政声。在广东高州、安徽安庆、云南、贵州等地政绩显著。民间有“天下清官,石简何宽”之颂。简其学问,“文章行谊,论者称为方正学之后第一人”。
史载:大夫第在治西北,国朝(清朝)简州知州徐振立。位于城西后街泊所塘北侧,已拆建。
大夫,有固定职司的官署长官。知州,官名,从五品。故徐振宅曰“大夫第”。
徐振,字象振,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曾任职于四川简州知州署、成都知府。事迹待考。
史载:中宪第在治西后街,为国朝(清朝)云南兵备道吴大雅立。位于城西后街中段北侧“中宪古井”边,刚拆建。
兵备道,全称整饬兵备道,官名,从四品。明清道员之一,清曾称“中宪大夫”,故吴大雅宅名“中宪第”。
吴大雅,字怡泉,号西园,西隅人,乾隆十八年(1753)拔贡。“以景山教习用知县”,曾在云南邓川、宾川、丽江府任职,“均著循声”。任普洱兵备道期间,“为政不尚纷更,不期速效,节省夫役,频岁丰稔”,倡建书院,学风大兴。普洱为疆外夷蛮之地,多犷悍难驯,治理难度非常大。“大雅宽严并用,十余年无边衅之萌,整肃官方餍吏,有遇必面斥,旋平心易气,温语解释,开人自新,年七十五卒于官”。
史载:司马第在治东,为国朝(清朝)署知州黄映庚立。位于城东南蔡家巷东侧司马第巷,已拆建。
黄映庚,字南金,号星浦,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举。曾任青浦(今属上海)和武进(今属江苏)知州、知县,后授文林郎,升任镇江府粮捕通判。第宅中堂挂有黄亲题“蒲密之化”匾额。
提督,官名,从一品。钱梦虎为高级武官,故其宅名“元戎第”。
钱梦虎,字茂林,号啸岩,谱名肇虎。官至广东提督,为宁海古代武官职别最高之人。钱梦虎,乾隆四十四年(1779)中恩科武举人。初任定海镇标千总,后升提标水师游击。一次,梦虎率水师到象山淡水洋与数十艘进犯寇舰作战,击沉敌舰多艘,追敌至外洋,钱负重伤。因战功卓著,朝廷颁旨褒奖。
梦虎在广东澄海、碣石镇等的海战,战果显赫,多次赏戴花翎。嘉庆十年(1805)病愈赴京,嘉庆皇帝召见于圆明园,不久卒于故里,享年65岁。后诰封“昭勇将军”。
九宫豪宅
这一古建筑群内的防护设施相当严密,各个院落之间均有高墙相连,仅在东西南北各留一个出口,当四门紧闭时,整个古宅群便成一个封闭的整体。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