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宁海古建十强录

宁海古建十强录

----文/应可军----

据文献记载,宁海的建县史已有1700余年。唐永昌元年(689)迁广度里为县城。南宋时期,应该是宁海建筑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可惜无完整的木构架建筑遗存至今。大浪淘沙。风火无情。目前留下的建筑已为数不多,残留的也多为清代与民国建筑在清中后期的,为了让诸位有所了解,我将宁海园林、亭阁、古民居等较有价值列举如下:

西出缑城第一亭

集良亭原位于宁海县古城西门外一里许,是西出缑城第一亭,也是霞客古道第一亭。集良亭既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之所,又是宁海先民慈善待人、和谐相处的历史见证,更是霞客古道上一个重要节点。
历史悠久,源承兰亭。集良亭是宁海县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7),兵部郎中王澄携子立、竝从嵊县华堂迁居宁海三台山下,手植槐树,以继三槐之志;亭造集良,而慕兰亭之风。随后分为东院、西院两支,东院称槐花树下王(槐里王),西院称集良亭王(集良王)。明代成化年间,王大卿撰有《集良亭文》。

浙东二名园

梦园;位于宁海跃龙街道八角楼巷,游历其间,如梦境桃园,故得名梦园。城东名士龚文峰投资四万银子清道光(1826)开始营建,道光已 (1829)建成。原有楼亭阁,假山小池等四十余处景点。为宁海县城著名的古典的园林。原方志学学者干人俊有记述:”……梦园,垂垒石,凿空玲珑,水亭月柏木,曲榄回廊,备极精妙,一时名震东,游者如市。”1962年为县文保单位。1971年山全部折毁,后失火,仅存台门。当时的园林占地面积约十亩,亭榭楼阁,奇花异草相映成趣。更蔚为奇观的是园内的一座名震浙东的人造假山,它不但挺拔高峻,且构思巧妙,于千奇百怪中陶冶人们的情趣。那怪石嶙峋 ,形状如虎类猿,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如天工艺苑,在宁海老一辈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妙的印象。梦园客厅的苏式风格表现地比较突出,它的圆洞门、六角门、厅罩等装饰都有浓烈的苏式风味。而相比之下,藏书楼则趋稳重,古朴。更为特殊的是,在正厅明间左右两缝前的檐柱与金柱相交的单步梁及随梁枋上,均雕刻成硕大的“铺首衔环”高浮雕图案。这种狰狞的图案,最早源于商周青铜器上饕餮纹,更相似于公元前二世纪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铺首衔环玉壁雕刻。它龇牙裂嘴,狰狞可怖,粗壮雄健。藏书楼的设计者们把这种带有浓重金石味的纹饰应用到纤巧的园林建筑上,它的目的恐非单单是为了“辟邪”,或许还寓意藏书能起到公正明断之意。这种将粗犷与纤巧共镕一炉的建造风格,是藏书楼设计者们的大胆尝试。梦园旁的四串堂石板道地更显示了龚家大族昔日的辉煌,衬托出梦园梦幻般的景致。由于历史原因,宁海县的公私园林基本已不复存在,只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纂畦园;位于西店镇岭口村。本是诗人舒岳祥精心打造的宅西小园。舒岳祥,宁海西店岭口村人,岭口村在阆风里,故取号阆风先生,阆风先生宋末元初的诗人,宁海纯以诗出名的人并不多,阆风先生是最著名的一个。但历史的长河还是把他的诗名逐渐的湮灭,或许也因为他生在一个词的时代吧,宋诗依然很好,但人们似乎只简单地记住了那个是词的时代。篆畦园,现在有专家说:这是浙东有文字记录最早最有规模的私家花园。篆畦园原位于香岩山,沿山脉有一座小山峰,名叫花架尖,北面为大雾山,其下有阆风里,其村为尚义村。花山南麓为长陇,是舒岳祥种梅植桃的地方,名叫平皋;北麓地名叫下泽,是舒岳祥五亩所居之庐。庐当北麓曲隅两臂之间,其右臂伸向东,原为竹杏之陇,其左臂自花尖大雾之中有小涧流出。水南过左臂之曲,趋于平田。舒岳祥喜欢这地方是“真佳山水”。宝祐四年(1256),舒岳祥在此建立亭阁,则地处高旷,空间畅豁,凭栏极目,园中景致尽收眼底,还可看到园外的田野风光。南可以眺望宁海黄溪归帆落雁之飘渺;东可以揽月中峰,云归石室洞;西可以眺望玉峰双耸锦屏之九叠;北可以思故埼天封沧海之吐,吞蓬岛镇亭神物之变化。舒岳祥根据自己的规划,开始经营其中,陆续建造亭榭,栽种名贵花木,积岁月而成浙东有名的花园。大门前有宋咸平年间栽种的古松,偃蹇周覆百步。其门与松相对,门于宅为东向。一走进园内,首先引人注目的便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以其行径贯穿若篆文,因而舒岳祥命名为“篆畦”,以此作为门匾,挂在大门之上。幽曲静美的环境中,花园的建筑各居一隅,既清幽曲奥,具有诗人般的情致,又显示出慎密的气度和性格。而进入园区,楼阁亭轩,错落有致;窄廊小桥,堆山叠石;墙角布景,方寸之地,富于变化。均以“巧”字取胜,体现出造园者精湛的造园艺术。入门小径两旁栽以桧树为屏障,曲折向西,就分三条小路:一条为需要攀登的“归樵岭”,都是鹅卵石铺成;一条首先穿过三间面的小轩,名叫“无弦琴”。夹径植官梅香杏;第三条为长径,绕堤而步,夹径种植红茶、蔷薇、玫瑰、海棠等珍贵花木,下植素馨、冬萱、山姜、杜若等草本。由此进入土谷,谷中望花径两旁的众芳,似乎把整个堤岸覆盖得严严实实,若珠璎步摇之粲翠;岸上望谷中桃李、芙蓉、杂卉,恍然与岸相平,若云霞,有谷之势焉。墙与谷合,故曰谷口。花径通到这儿向北,分为两条路:其一折而北,又折而东,一直至“指竹亭”之南,夹径植红栀子,密囿百结紫荆。又折而南,过三角畦之地,遇列桧而斜避,与长径双驰,隔以月丹。其北则丛桃,桃有千叶、真红、粉红、合欢、碧色之异。又折而过丛桃之东,老桂之西北为“好翁亭”,又折而东为橘径。又折而东北,与“无弦琴”之径合而入轩中。由轩而西,入小廊为大亭,即“好翁亭”。亭北为坛三级,下道种植桂树,中道种植山榴、天竹、鹿葱、玉簪之属,最上一级种植桧树。自“好翁亭”而西为小廊,依地势而建,随地形升高,连接自然,造型优雅,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从平地漫步至“指竹亭”。亭北三面为小廊,自廊北入,累级再登,为“乘桴亭”。亭势颇高,东南见海,其下植梅。梅有千叶红、香黄、香绿萼、真红、粉红之别。“指竹亭”左右皆列桧为屏环,而合于亭之南,结为洞门以出由乘桴而北为小廊三间。而到“耕养堂”笔者曾著有《舒岳祥传》一书在‘“东风扶我趁花行”一章描述的十分详细,可参考。

栅下三院

栅下三院的特色是三个院落形成一个封闭式的整体,又相对独立。这个民居建筑群相互毗连,封闭性增大,从其意义上,不外乎三种。一是说明了农村血缘关系的亲密程度,二是增强了抵御外来侵扰的防范力量,三是形成了一个民居建筑群,增大了显赫的名声,提高了屋主的身份。从现存的前院分析,二道台门及照壁都还遵循着风水学上的讲究去做,梁枋上的木雕和柱础雕刻也较为精细,可看到清代的风貌。但天井较一般民居要开阔,充分利用了通风与采光,这似乎又在说明民国年间人们心态的放大,从局促狭隘的建筑心理上走了出来,逐步抛弃了“暗室生财”的风水观念。

黄坛四堂

“东乡大湖谷,西乡黄坛屋”。以建筑装饰精美而著称的黄坛古民居,据说黄坛有堂号的古民居共有27座,岁月无情,就这样一座一座在不断地消失,带着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消失了,就很难再把它找回来。
“黄坛四堂”是指厚诒堂、益善堂、克绍堂、居易堂,系黄坛严氏坤房“金、石、丝、竹”小四房的住宅。它们坐落于黄坛村的北部,二水环绕,布局合理,气势恢弘,工艺精湛,特色鲜明。它们在小桥流水、卵石小径的映衬下,和周围其他古建筑一起,构建起一处“藏风得水”的大型古民居建筑群。“黄坛四堂”各院落面积虽然不大,建筑构架也不复杂,但集木、砖、石雕于一堂,是以建筑装饰艺术见长的民居建筑。其表现手法之多样、雕刻技艺之精湛、题材内容之丰富,在浙江省同类建筑中均为罕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厚诒堂熔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为一炉;益善堂集各式石花窗和雕板于一院;克绍堂吸收了苏州园林建筑风格,将精致细巧的园林特色与粗犷豪放的台州式建筑风貌巧妙结合起来;居易堂的两支五花卷草山墙峻伟峭拔,于不动声色中勾勒出深宅大院的威严显赫。细细品味“黄坛四堂”的一砖一瓦、一窗一柱,你一定会被它们精心刻意的艺术之美深深地感动。
据黄坛《严氏宗谱》记载,黄坛严氏为东汉严子陵后裔,北宋至道二年(996),始祖严忽鲁自湖北黄梅县迁入黄坛建村,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清代前期至中期,是黄坛严氏的昌盛时期。严氏子孙奉“耕读传家”之古训,日理农务,夜读诗书,科举中试者比比皆是,开业经商者财源茂盛。因此,人口繁衍,房派林立,相继在黄坛建起了许多豪华的深宅大院,遂有“东乡大湖谷,西乡黄坛屋”的民谣流传。最能代表黄坛建筑水平的“黄坛四堂”,就建于这一时期。

厚诒堂

厚诒堂,是严廷巽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动土兴建,因年老体衰,由其次子严奕步接手续建,于嘉庆十年(1805)完工,为“金、石、丝、竹”中的“金”,被奉为小四房的祖堂。
厚诒堂为四合院民居,正屋坐东南朝西北。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台门、天井、正屋,总占地面积568平方米。
由青砖构筑的照壁掩映在棕榈树阔大的叶下,呈八字形,高4米,宽6米,壁顶覆以小青瓦,正脊中堆塑的火焰宝珠和翼角的吻兽互相辉映,焕发出迷人的古韵。有勾头滴水,檐下为砖雕。
台门门楼高达六米,站在门前狭窄的卵石小巷,须仰视才能望见门楼正脊两头的吻兽和正脊下面四个翻卷的翼角。筒瓦覆盖的屋顶下,是别致的砖雕斗拱,内外两面各十一攒,两侧各三攒。上枋素面,四个翼角下各修饰以一个砖雕垂花柱。中枋正中砖雕“福禄寿”三字,边框镶有草叶形雕刻。两旁为四幅深浮雕人物砖雕。下枋中间砖雕五狮抢球,两旁为飞凤砖雕。外门框由红石构筑,两旁石柱上的石刻楹联面目清丽:“座满高朋同北海,门迎爽气挹西山”。石柱上部雕有衔环兽头,下部刻有“鹤鹿同春”图,两侧则饰以飘带。门簪上高挂清道光四年(1824)制作的、题为“贡元”的牌匾。门的两边原为高大的五花卷草封火墙,现在北墙已改建。
正屋面阔三间,为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的重檐硬山顶二层楼建筑。明间六架梁,柱身为梭形。金柱横梁上悬有黑底金字的“厚诒堂”堂匾一块,堂匾上有长长的额题和两枚内容分别为“乙卯会魁”、“吴兴鹿坪沈焯题”的方印。额枋花板雕刻“二十四孝”图案;明间里壁的八扇屏风上,以浅浮雕的方式雕刻着桃源春晓、赤城栖霞、双涧回澜、石梁飞瀑、寒岩夕照、螺溪钓艇、琼台夜月、华顶归云等天台山八景图和花草图案。
厚诒堂最大的建筑特色,在于它精湛的石雕、木雕、砖雕工艺。
厚诒堂的石雕并不多,但质量很高。如台门上的青石雀替,采用镂空雕刻的手法,雕刻了一只造型生动的狮子,工艺精巧,几条彩带线条流畅、圆润。即使是并不显要的石柱础,也加以精雕细刻,非常讲究。
砖雕是厚诒堂建筑工艺的亮点,主要集中在照墙和台门上。台门上昂首戏球的五只狮子,翘首飞翔的两只凤凰,无不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台门门头上的八仙人物故事,采用深浮雕手法,精雕细琢,构思严谨,布局巧妙,情景交融,使人感到即使是木雕,亦不过是如此了。
木雕主要分布在厚诒堂的门窗、梁枋、雀替、牛腿、屏风上。这里的格子窗一反本地简单的直格、斜格的常规,线条不拘一格,变化多端,造型新颖别致,美观大方。厚诒堂共有暖窗二十四片,暖窗的腰板和格心美女盘、眉板的雕刻,是工匠最下功夫的地方。它们以深浮雕手法精工细雕,即使是绿豆大小的人物,其面部表情和身体形态都纤毫毕至,活灵活现;再配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令人观之而生身临其境之感。厚诒堂木雕集浪漫与写实于一身,内容丰富多彩。如天官赐福,太白醉酒,冯驩弹铗,武松打虎,牧童晚归等等,既有虚幻的神话,又有生活的写真,亦谐亦庄,图文并茂。
精美的三雕艺术,营造了厚诒堂浓郁的书卷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氛围。

益善堂

益善堂  在厚诒堂的东南面,由严廷巽的孙子严德纯于道光十一年(1831)动工兴建,道光十五年(1835)完工。属“金、石、丝、竹”中的“石”。
益善堂坐东北朝西南,沿中轴线依次为倒座、天井、正屋,总占地面积686平方米。
益善堂有两座台门,两座台门相隔并不太远,站在第一座台门外,一眼便能看见第二座台门。第一座台门为一层楼,装饰相对简单;第二座台门为二层楼,台门上装饰有雕刻细腻的隔扇、雕窗、珠栏、鹿形牛腿等。二楼看上去像闺阁千金抛彩球的绣楼,其实却是上不去的,并没有实用价值,不过一种象征而已。这院里一定有过千金小姐吧?这千金小姐一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吧?或者是父母烦透了一溜儿子的淘气,非常想要个贴心小袄般的宝贝女儿?他们的心思全在这门楼上摆着呢!这种精巧典雅、别具一格的门楼,在浙江省境内已很少能见到。
从台门经一条狭长的走廊,即可进入小天井。长长的廊道,窄窄的天井;若有若无的青苔,或明或暗的光线,将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远气氛渲染得恰到好处。
小天井的北面是倒座。平房、廊轩式结构的倒座前后门两边,有四扇雕刻着富贵吉祥图案的正方形大拷格装饰花窗。明间四架梁,前后平板枋上各有数十块保存完整的花板雕刻,花板间间以斗拱。
正屋为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面阔三间,重檐硬山顶,阴阳合瓦。明间金柱间挂有清道光七年(1827)宁海知县沈逢恩题赠的“益善堂”匾一方,黑底金字,匾首亦有题款。
东西厢房面阔各三间二耳房,重檐硬山顶,卷棚式檐廊。东厢后有一排包厢,地方上俗称“后拔步”,原有七间,现在尚存五间,楼上有挂落围栏,部分已毁坏。
紧靠西厢房的南端有一小院,原为宅主的书房,据说国画大师潘天寿曾客居此处习字研画。难怪一进入此院,便有翰墨之香扑面而来——现在的房主,继承了历代房主喜爱舞文弄墨的传统,将一个小小的后院布置得十分雅致。小院明间的落地罩古朴大方,起着隔间屏风的作用。
益善堂最具特色的,是遍布各面墙上的十六片各式红石石花窗。后墙上有雕刻着“状元及第”、“寿考维祺”文字以及平安、狮子抢球、魁星等图案的石花窗;山墙上有雕刻着“寿”、“福”、双金钱、喜报、三元等图案的石花窗。这些石花窗仿照木隔扇做法,图案复杂,雕凿精细,尤其是将文字与图案融为一体,雕凿难度极高。这种图文并茂形式的石花窗在浙江省内极为少见,堪称一绝。
益善堂的外观高大伟岸,内部布局复杂而合理。精巧典雅的小书房,以及以茧形小门相隔的大小天井,给人以院中有院的感觉。窄窄的茧形小门仅容一人通过,倚门而立,你就仿佛是站在幽深的时光隧道的隧道口,一阵穿堂风过,令人恍然觉得过往与未来,青丝与华发,都似那风一般,从你体侧悄然而过,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其实却偷偷在那门框上划下了一道道岁月的印痕。

克绍堂

克绍堂   在厚诒堂的东侧,为严廷巽之弟、贡生严廷涑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始建,后由其次子严奕山续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完工。因相临原有中央座和上座,故又称下座,属“丝”。
克绍堂俗称花车门,四合院,坐西朝东,沿中轴线依次为小花园、倒座、天井、台门,总占地面积为541平方米。
克绍堂之所以叫做“花车门”,顾名思义,它的台门应该是以“花”为主要特色,雕饰想必十分的繁复华丽。但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高大美观的台门了——不知在什么时候,“花车门”已被村里移作他用,现在的台门简简单单的,与台门南侧嵌有砖雕漏窗的围墙很不般配。
进入台门是小天井。住户们介绍说,这小天井原先是一座小花园,花园里有造型别致的假山和品种繁多的花草,在主人的精心伺弄下,这花园一年四季生机勃勃的,非常惹人喜爱。后来,这院里的住户渐渐地杂了,柴禾稻麦,犁锄镰耙,农家院的粗俗和混乱取代了克绍堂原有的典雅和精致——唯剩石栏杆和太湖石,还依稀可见当年宅主的闲情逸致。
克绍堂是黄坛四堂中最具园林风味的建筑。它的园林特色贯穿在整幢建筑的各个地方,尤其是它的倒座。倒座在小天井的西面,面阔三间,一层单檐硬山顶建筑。倒座的建筑结构犹如园林建筑中的廊轩,非常讲究建筑细节。如它的前后平板枋上,有工艺精细、线条流畅的八仙等雕刻;平板木枋之间有出跳斗拱。明间与次间交接处,有一道月洞门,门框的四角各有一蝙蝠雕刻,门的上方有一长方形拷格花窗。梁架结构略施雕刻,本色自然,粗犷浑厚;柱为侧脚,有宋代建筑遗风。明间前后门的两旁共有四只方形的大拷格装饰窗,线条复杂而生动,极为漂亮。
制于道光十年(1830)、题有“瑞峰主人立”的“克绍堂”匾,悬挂在克绍堂正厅明间。克绍堂正屋座西朝东,为二层重檐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卷棚顶的檐廊,檐柱与檐梁之间用斗拱承接,垫拱板上雕刻着形象逼真的虎头;牛腿上则雕刻着书生赶考和牧童短歌等图案。正屋次间的窗为格子花窗;暖窗上部为花格,腰板和眉板上饰以浅浮雕花草。
南北厢房是二层重檐硬山顶建筑,面阔各三间,耳房各二间。南北厢房明间各有四扇拷格格子门。拷格中间为瓶形图案,寓意平平安安;腰板上则雕刻着花鸟虫鱼,线条简洁娟秀。南北次间的窗,内为花格纸窗,外为暖窗,暖窗的腰板上亦为浅浮雕花草图案。门与窗的拷格均极细腻,线条流畅,富有动感。
通过巧妙的布局,将细巧精致的园林特点融于民居之中,使民居兼具实用与审美的功能,别具一番超凡脱俗的韵味,从而提升普通民居的美学品位,仅就这一点,我们就不难发现克绍堂原来的主人广博的见识和对高层次生活品质的追求。

居易堂

居易堂,又称司马第,在益善堂的南首。乾隆三十年(1765)由严廷巽的叔父、贡生严旨膺,率子廷治、廷枢共同建造,是黄坛四堂中建筑年代最早、位置最靠南的宅院,属“竹”。四堂位于浙江省宁海县黄坛镇黄坛村观音路40号,包括厚诒堂、益善堂、克绍堂,因每座院内各有一堂匾而得名,2004年2月7日晚,一场大火烧毁了 “黄坛四堂”中这座建筑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宅——居易堂,多少荣辱,多少兴衰,多少寻常人家的寻常故事,在熊熊烈火之中化作一缕青烟,只剩一座精雕细刻的台门和半壁残垣向世人裸露着一截维纳斯断臂——那一种触目惊心的美的碎片,遂成黄坛三堂。黄坛三堂为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的木构架建筑,集中分布于村的北部,形成一个古建群落,有文字可考和有记忆可寻的居易堂,就只剩下以上这些了。很后悔当时没有及时地记录下居易堂的种种细节,到如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原以为还能在文物意识渐渐觉醒的房主的精心保护下继续矗立在风雨中的老屋,再想记录,却已是满目疮痍,记无所记。虽然听说居易堂要重建,但重建的还会是居易堂吗?况且,纵然建筑可以重建,而历史却是绝不可能重建的。

胡陈五份头

此宅位于胡陈翔凤头村。系民国早期民居的仿照建筑,比长街谢家院子略小,刻作与装修也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如在檐廊穿插枋上的八仙圆雕,就证明了宁海民国时期雕刻工艺的发展情况。此时的白木雕已成为外贸商品,宁海有多人在东南亚国家贸易,有的大获其利,顾宅主人顾鸿章先生就是其中之一,这无疑说明五份头的成熟的圆雕与白木雕应有着内在的联系。

精巧六台门

宁海出西门有个叫莘岭的地方。里面又叫白龙潭的古村,里面有个叫华炜的艺术家。华炜,1955年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艺术系。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设计系副主任、湖北美术院特聘艺术家。长期从事艺术设计及设计美术的实践与教学工作,注重水彩画创作及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研究。作品《边城夏日》、《又梦喀什》入选第九、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品《晨光》、《悠悠岁月》获《第四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览》及《全国首届小幅水彩画展》铜奖。他老家住在白龙潭的下新屋。他曾将自家的台门、和宁海黄坦厚怡堂台门、宁海一市箬岙紫来堂台门称为“宁海三大台门”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向全国推出。其作品在《中国建筑》杂志上刊出,引起全国古建筑的专家广泛的关注。宁海台门开始走向全国。

宁海人习惯将台门称为阊门。宁海中学薛静雅老师说宁海这个阊门还是写成车门为好。因为阊门乃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阊门,从清代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楼,类似盘门城楼。外城门靠吊桥,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在宁海如果台门上砖雕、石雕稍微精致一点、负杂一点的,一般叫他为花车门。笔者在宁海许多地方看见过花车门。如东门燕子楼、西门方家、桥头胡屠家、紫溪前金、双水周家、长街大湖、长街谢老爷家、胡陈翔凤头、白峤赵家、竹溪几家大户人家。都见过花车门。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华炜介绍的三大车门。我想徐霞客如果看过宁海的车门肯定会佩服的,因为明代时,宁海深甽大蔡狮子车门就很有气势。两侧矗立着两座雄壮的石狮,台门贴满鲤鱼跳龙门的大型砖雕。徐霞客故居我曾去过。台门比较朴素。

言归正传,黄坦下溪村是严氏祖居的地方,道光年间,是严氏筑砌豪宅的高峰时期,一时引起“东乡大湖谷,西乡黄坦屋”的民谣流传。贡生严廷巽(阆泉)的小四房更见建筑成就,长子严奕濡(群治)为乾隆六十年例监生,次子晋升奕步(辅堂),为道光三年贡生,授宁海县儒学候补训导,长孙严德纯(植南)又是道光十年例监生。这爷孙三代为建筑严氏民居作出了贡献。保存到近年的“黄坛三堂”就是他们的杰作。

  
厚诒堂为三堂之一,为清代四合院民居,着重体现在石、砖、木三雕中。石雕在厚诒堂中不多,但质量很高,如台门上的青石雀替,主体为一狮子,采用镂空雕刻的手法,造型生动,工艺精巧,几条彩带线条流畅,圆浑。砖雕是厚诒堂工艺的亮点,主要集中在台门和照墙上。木雕是厚诒堂最精彩之笔,院落内共有暖窗24片,暖窗的腰板和棂心盘、眉板雕刻是工匠下功夫最深的,采用深浮雕手法,精工细雕。木雕的内容丰富多彩。

白龙潭“下新屋”属清代建筑,最值得一看是的它的阊门。“下新屋”的阊门为牌楼式结构,上有砖雕灰雕,雕刻精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保存完好。上面嵌有一副对联。薰满门庭诞贵子,阳回胜地播清辉。足见其文化内涵。

如果你到一市箬岙村进去不远。过一座古石桥,眼前一堵孤独的墙门,“五福临门”的砖雕十分精致。旧称‘紫来堂’。20多年前的一场大火,四合院成了一片废墟。”这墙门至今顽强地屹立着,似乎不甘心就此没落,又似乎想挽留昔日的辉煌。紫来堂原有四付抱柱楹联。其中一副是上联为“恕则情平俭能用足”,下联“礼为教本德乃福基”。

因为笔者不是建筑专家。不能提供更详细的描述,以待专家的补充,为宁海台门留下美好的影像。可惜华炜这位艺术大师,只留下几本画册,为救自己的女儿在长江走了。  

缑城八第

第宅,旧时指贵族官绅住宅。
  
史载:司谏第在治南百步,为明吏科给事中赵格立。此第建于明隆庆(1567—1572)年间,位于城中三隍堂大街边,立有圆柱木坊,表额曰:司谏第。第宅于清乾隆前期圮。
  
科给事中,官名,明清吏科之属官,正七品。其有监察稽核,建言朝政,纠弹百官之责,亦称“言官”、“谏官”,故赵格宅曰“司谏第”。
  
赵格,号文洲,字一庄,祖籍江西安福,“乃宁撷英人也”。明嘉庆三十八年(1559)登进士及第,其祖父赵璜弘治三年(1490)进士,官至工部尚书。
  
据《宁海赵氏宗谱》载,赵格于明隆庆五年(1571)二月撰文《西苍记》曰:余系宋裔自南渡,而子彪公分居台属之宁海,九传而顺公娶正学方先生之姑(名建奴),占亲被抄。惟顺庄公为湘广陵知州,谪戍卢龙子学吕公,奉赦回宁……余高祖学成公讳敏知安福,寓留其地至今五世矣。又载“方案”惨案中,赵氏株连108人。此谱不全,仅存此资料。
  
《光绪宁海县志》收载赵格《谒方正学先生祠》诗一首,曰:“草诏棱棱触怒威,乾坤正气属麻衣。不妨十族同生死,要与千秋论是非。夜月城空闻鹤泪,春花梦断怅魂归。祠堂瞻谒情何报,古柏森森照落辉。”
  
史载:天官第在治西三百步,为吏部郎中潘颖立。此第位于西城原城西小学东,西大街北侧,今柔石故居西北。拆于上世纪70年代。
  
吏部郎中,官名,亦称天官郎中,从五品。故潘颖第宅称“天官第”。
  
潘颖,字叔愚,号五山,西隅人。年少时与石简、华涵同学,“听松堂”称畏敬之友。嘉靖二年(1523)登进士。在江西丰城任职,“修学、浚河、剔弊、厘奸,颂声载道”。不久提升为南京吏部稽勋司主事兼摄四司。后“特旨宣见,奇其奏对,超擢郎中,未几,卒于官,年六十八”。
  
史载:都宪第在治西北三百步,为明副都御史石简立。位于小北门河头,已拆建。
  
副都御史,官名,正三品,为明朝都察院长官。出为总督、提督、巡抚者,其职多为总理一方军务。故石简第宅名“都宪第”。
  
石简,字廉伯,号玉溪,累官云南巡抚都御史。从小有“人生不读书,学为圣贤,以立身济世,何以生为”之言,发奋读书。嘉靖二年(1523)中进士。初任江西余干县令,百废俱兴,百姓感恩为其建生祠。石简为政,文修武治,所到之处,多有政声。在广东高州、安徽安庆、云南、贵州等地政绩显著。民间有“天下清官,石简何宽”之颂。简其学问,“文章行谊,论者称为方正学之后第一人”。
  
史载:大夫第在治西北,国朝(清朝)简州知州徐振立。位于城西后街泊所塘北侧,已拆建。
  
大夫,有固定职司的官署长官。知州,官名,从五品。故徐振宅曰“大夫第”。
  
徐振,字象振,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曾任职于四川简州知州署、成都知府。事迹待考。
  
史载:中宪第在治西后街,为国朝(清朝)云南兵备道吴大雅立。位于城西后街中段北侧“中宪古井”边,刚拆建。
  
兵备道,全称整饬兵备道,官名,从四品。明清道员之一,清曾称“中宪大夫”,故吴大雅宅名“中宪第”。
  
吴大雅,字怡泉,号西园,西隅人,乾隆十八年(1753)拔贡。“以景山教习用知县”,曾在云南邓川、宾川、丽江府任职,“均著循声”。任普洱兵备道期间,“为政不尚纷更,不期速效,节省夫役,频岁丰稔”,倡建书院,学风大兴。普洱为疆外夷蛮之地,多犷悍难驯,治理难度非常大。“大雅宽严并用,十余年无边衅之萌,整肃官方餍吏,有遇必面斥,旋平心易气,温语解释,开人自新,年七十五卒于官”。
  
史载:司马第在治东,为国朝(清朝)署知州黄映庚立。位于城东南蔡家巷东侧司马第巷,已拆建。
明清称知州为“司马”,知州,官名,从五品。故黄映庚宅称“司马第”。
  
黄映庚,字南金,号星浦,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举。曾任青浦(今属上海)和武进(今属江苏)知州、知县,后授文林郎,升任镇江府粮捕通判。第宅中堂挂有黄亲题“蒲密之化”匾额。
史载:元戎第在治东南五十步,为国朝(清朝)广东提督钱梦虎立。位于城中中大街北侧桶巷内。今刚拆部分,被中止,准备列为保护单位。
  
提督,官名,从一品。钱梦虎为高级武官,故其宅名“元戎第”。
  
钱梦虎,字茂林,号啸岩,谱名肇虎。官至广东提督,为宁海古代武官职别最高之人。钱梦虎,乾隆四十四年(1779)中恩科武举人。初任定海镇标千总,后升提标水师游击。一次,梦虎率水师到象山淡水洋与数十艘进犯寇舰作战,击沉敌舰多艘,追敌至外洋,钱负重伤。因战功卓著,朝廷颁旨褒奖。
  
梦虎在广东澄海、碣石镇等的海战,战果显赫,多次赏戴花翎。嘉庆十年(1805)病愈赴京,嘉庆皇帝召见于圆明园,不久卒于故里,享年65岁。后诰封“昭勇将军”。
以上是明清时期史书记载的缑城“七第”及七乡贤部分史料,有关资料仍有待发掘。

九宫豪宅

著名的天台至宁波的古驿道,在陈家村穿村而过。“三幢九名堂”坐落在陈家村中央,经历了几百年风雨,古宅已是千疮百孔,初看给人以萧条的感觉,但掩饰不了其原有的恢弘气势。从村后高山可一览全景:陈家古宅共由3幢房子9个院落组成,坐西向东,占地近万平方米,9个院落分别由两条南北走向的深巷和两条东西走向的通道相隔,恰似一张平面的“九宫格”。古宅内的防护和防火设施都十分严密,不少房屋的两厢均设有高大的封火墙(马头墙)。门口的花坛石栏、照壁,门框上精美的木雕、石雕,屋顶上的马头墙以及院子里一个个用鹅卵石铺成铜钱形的地面,无不显示着当时主人的殷实和富足。登上古宅群旁边的新楼顶部,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古宅群由9个院落组成,总占地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9个院落之间分别由两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和两条东西走向的通道相隔,其平面恰似一张“井”字形的“九宫格”。
  
这一古建筑群内的防护设施相当严密,各个院落之间均有高墙相连,仅在东西南北各留一个出口,当四门紧闭时,整个古宅群便成一个封闭的整体。
这些房子始建于清朝中期。原先房子的外围全是围墙,只有一个正门,有专人把守。据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防止盗賊半夜来侵犯,把正门关住后,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据说当年居住在此的陈氏与方孝孺有亲眷关系。明永乐初年,由于方孝孺拒绝为燕王朱棣草拟诏书,招来了灭十族之祸,被累及者无数。为躲避这一灾难,陈氏祖先带着子孙逃到了麻岙岭头,以后便在此落户繁衍。
走进古宅内第一个院落,天井内一口精美的大水缸:水缸的外围都是雕刻精细的花草图案。每个院子里都有同样的大水缸,下雨天,从屋檐流下的雨水都滴进了缸里。住在院子里的村民说:“几乎所有外人进来,都会对这些大水缸感兴趣,还有人要出5万元来买走它们,都被我们拒绝了,这可是我们的传家之宝啊!”原来,这些水缸是房子建造时专门设置的,表面看上去缸内可以种荷养鱼,而其实际作用是发生火情时取水救火用的。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