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高钢:我在大学看到了中小学残酷竞争的后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但看大兴安岭的封山育林,就知道其实树木的生长也是不容易的,更何况一个个性情多面的人类。

人从呱呱坠地开始接受社会化,从一个小家庭到社会大家庭,其中学校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不是因为家庭贫苦、变故或者身体等特殊原因,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在学校接受几年系统规训,读到博士的人更是需要在学校耗费四分之一的人生时光。

然而目前中国的教育依然颇受争议,一边是教育部门大力改革,一边是百姓对教育的不满意,中国教育仿佛还缺少点什么。

这在大学教授看来也是见仁见智,今天我们就来听一听人大教授高钢的教育解读。

教育发展在中国

从识文断字开始,教育就渐渐形成了,但是按照广义的教育来讲,远古时代人类对自己后代的告诫应该也算是一种教育。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文化从很早就开始传承,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很说明问题。

按照中国古代史的讲述,汉字据说是仓颉所造,东汉时期蔡伦又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兴起之后更是让书籍汗牛充栋,文人墨客在书山书海中尽情徜徉。

中国历来倡导学而仕则优,学习是官场进步的阶梯,所以从隋朝以来开创的科举考试满足了很多贫民子弟的梦想。

十年寒窗苦读换来一身驸马装束,正是这样荣华富贵的终极目的,令很多人一直考试到垂垂老矣,也不惜徒步千里进京赶考。

乡试、会试、殿试中比个高低,如今状元郎这个词依然在教育系统使用,最常用的就是高考状元。

细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已经和之前的私塾、贵族学校天壤之别,党和国家在建国后就开始扫盲工作,并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现在也努力让更多家庭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大学教育。

虽然中国教育发展中间出现过一段特殊时期,影响了一批人的人生命运,但1978年重新恢复高考又燃起了很多年轻人的人生希望,正是中国教育改革改变了大多数学子的命运。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强大,中国学子和外国学子互相交流,中国的教育环境日益变得开放化和国际化。

中国的教育内容兼有传统和现代,目前传承中国文化工作迫在眉睫,也有一些外国专家表示欣赏中国的教育,并有一些国家开始向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也以各种形式走出国门。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最受关注的要数大学教育,因为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而且是个人走向社会的门槛阶段。

在这个阶段的人格和知识养成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那么中国大学目前如何,大学教育又有怎样的问题和长足进步?

高钢教授谈大学教育

高钢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1953年出生的他已经年届七十,作为有贡献的学者享受国家的特殊津贴。

在成为大学教授之前,高钢在新闻一线采访达20多年,可以说他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很高的学术修养,他的课堂永远是旁听生比选课生多,他的教室总是小了一号。

作为教育界的当家人之一,高钢教授在多种场合发表过对中国教育的见解,他自己也撰写过畅销书《遭遇美国教育》。

他特别提到自己儿子的教育过程,本以为送到美国会影响孩子的基础教育,不成想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

这也让他开始重新反思中国基础教育,孩子们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又有多少学生真正热爱学习?

对于大学教育现状,高钢也犀利地指出:经过中小学阶段的比拼,强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锻造了疲惫不堪的大学生,他们身心都受到了损伤,现在的大学有着中小学残酷竞争的影子。

他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依然是刻板教育,很多课程都备有教科书,期末考试是背诵并根据教科书回答,一旦没有标准答案就会遭到学生质疑。

若是变成开放式课程,大学生会变得无所适从,习惯了教科书式的教学就不会参与开放教学,一旦分组讨论就没有人回答问题。

其实高钢教授指出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个别学校,这和学校的等级无关,一流高校依然存在这样的现状,而且不难发现状元也有套路者。

总体来说,中国的大学教育不尽如人意,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育设计没有走出套路,二是家长期待学校能够交出高分学生,三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弄清楚学习的意义所在。

前些日高考素质教育发生争议就是这个原因,某高中因为施行素质教育而拉低了分数。

最后遭到很多家长的讨伐,这是素质教育很难在中国展开的重要原因,只要分数还重要,素质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

教育竞争的那些事

对于高钢指出的大学残酷竞争的事情,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其实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残酷的竞争,只不过大家认为大学是个伊甸园,应该存留更多的美好,竞争在这里显得很扎眼。

越是一流大学竞争越激烈,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能够考到一流大学的学生自然不是白给的,而且精英更会倾向于自私自利,利己才能让自己踩着别人的肩膀爬升。

现在的大学生更是竞争多于友善,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大学生就急于步入学生干部的队列,甚至有学生想方设法要给自己立个牌位,因为名额有限,最后只好以部长助理、副部长助理相称。

读过大学的人都清楚,学校也是个小圈子,学生也会为奖学金、赢得老师喜欢等事情争个头破血流。

大学的奖学金并没有全覆盖,所以很多人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期末成绩,还有学生主动打压其他人,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在毕业找工作时更是免不了一番竞争,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僧多粥少免不了有人背后动手脚。

大学的残酷竞争的确和中小学教育有关,我曾听一位高三毕业生和别人讲:

他们是美术特长生,美术加试的成绩对他们很重要,他们的美术老师教他们如何把身边的两个考生卷纸弄坏,方法包括故意划坏和泼酸水。

我听后特别特别震惊,不晓得中国的教师队伍怎么会混入这样的老师,他的这一番话语会毁掉多少孩子,这些被毁掉的孩子不论以后的画作如何优秀,在我看来都一文不值。

因为那些都不是人类应该珍藏的精华——精华应该包含着美好的感情

当然完全去除竞争是不可能的,毕竟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无限性在持续加持,我们能够期待的只是一个相对平和稳定的社会,一群相对正常而有温度的人。

中国教育应该向何方?

不论是身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教师和学生,还是身处教育体系之外的社会人,大家都会叩问中国的教育未来会如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确定中国教育的目标,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倾向是培养精英,这就会导致人才和社会的分离,毕业的大学生都要去公司、事业单位、公务机构担任白领和高管。

很少有人愿意去当工人、农民和为百姓服务,从意识上来讲,大学生就是一群被培养的高高在上的群体,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科班出身'这个词。

中国不缺少人,也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真正的人和真正的人才,对于什么是真正的人,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定义。

于我是一个大写的人:他身上包含更多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公平公正地处理事务,能够宽容大度地对待他人,能够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社会建设中来。

我曾在一次无领导小组面试中倡导志愿精神,结果有一位同学直接反驳说公务员不需要志愿精神,着实令我诧异,也许在他的世界里,读书人便不需要再劳动了。

中国的大学的确需要持续改革,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因为时代风云永远在变幻,但是有一些基本的人性教育是不变的。

应该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可以而且应该竞争,但是竞争也是有原则和底线的,竞争应该建立在自己的实力上,而不是残酷地迫害他人或者破坏规则。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规则竞争,竞争结果才是有效地,而且我们才能够期待一个更加和谐的中国。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但愿中国大学校园中的残酷一面能够越来越少,让我们的广大学子都能够畅享伟大祖国的和平繁荣。

文/南宫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