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传统课程变为新课程
印保群
今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部实施新课程,在此之前,我们对教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新课程理论的培训,。三个月以来,教师们课程改革意识逐渐增强,先进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初步确立,充满生命力、人文关怀,充满激励、赏识、宽容、尊重的课堂已经基本形成。但是我们发现新课程理念在许多课堂还得不到真正体现,相当多的教师课程改革意识还很淡薄,经受不住课程改革的阵痛,不能克服三怕(怕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怕影响考试成绩、怕影响课堂秩序)的思想。因此,传统课依然猖獗。
传统课是应试教育时代的产物,在这种课上,教师拼命的讲,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津津乐道,学生不知所然,它的致命弱点就是严重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形成,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这种课上,没有教学的民主,没有师生的平等,没有独力的见解,没有创新的火花。
三个月以来,我所听的一百节课中,大约有五十节传统课,这些课主要有两种形式。
其一,纯粹讲课本知识,并且一讲到底。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往往按部就班讲知识,聚精会神讲彻底,生怕学生听不懂,不厌其烦,口若悬河,生怕知识讲漏了,点点滴滴,照讲不误。其结果是学生机械的记笔记,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浅层次状态。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传统教育在教师思想上形成了一种定势,具体表现在忠实文本,不放过文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生怕学生学不好,不相信学生,越俎代庖,所以整个课堂都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
那么,怎样将这类传统课变为新课堂呢?下面以我所听过的一节初中数学课为例来说明。这节课的内容是“分式的加减”,教师先用五分钟回顾学生小学所学的“分式通分”,从而导入新课,然后教师用三分钟概括什么是最简公分母,最后教师用三十五分钟讲解课本中三个通分的例题和三个通分的习题。这是一节十分典型的传统课,课上自始至终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我觉得对它稍微作些调整就可以变为新课堂。第一,将教师自动回顾“分式通分”变为学生主动回顾。第二,让学生看一下书,然后学生自我概括最简公分母。第三,三个通分的例题和三个通分的习题,教师只能分别示范性的讲一个,其余的让学生分组讨论、训练,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演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学生自我参与,亲自实践,互相交流,对这一知识点就记忆深刻,比教师一点一滴的讲,效果要好得多。
其二,一问一答或者一问齐答。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教师问个不休,学生答个不停,许多课教师问几十个问题,学生答几十个,教师问得满头大汗,学生答得筋疲力尽。浅层次的问题接连不断,“好不好”、“是不是”等无效提问比比皆是。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的教师认为,现在不是提倡师生互动吗?一问一答就是互动哦。我认为学生虽然回答了问题,表面上是在动,但这只是浅层次的行为上的动,而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上的动,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问为前提,这种动是被动的,并非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发自内心的、有效的动,它只是一种行为参与,不是严格意义的思维参与。再者,教师问的过多,不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不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有些问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学生回答时就可能随意应付,这样就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说一问一答式的课还是传统课。
将一问一答式的传统课变为新课堂,可以采取以下办法:教师先根据教学重点示范性的在文本中发现并且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解答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在文本中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就再把学生众多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师生一起来评价学生的发言。这样整个过程就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民主,就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的眼光、思维的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一问一答就很难达到这种效果。
当然将传统课堂变为新课堂的方法还有许多,教师们可以按照我的方法试验,也可以在教学实践之中摸索、总结出其他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