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约之文:《荆晚》副刊,成长摇篮
《荆晚》副刊,成长摇篮
陈振林
那是1995年事了,我刚毕业,本来应该到教育部门上班的我被抽调到了政府办公室工作。
在政府办公室工作,事务是繁忙的。繁忙之余,我想着调节一下自己紧张的工作节奏。就这样,我遇到了《荆州日报》(曾名《荆沙日报》)副刊。那时候,读书时就喜欢写点文字的我,自然是遇上了知音一般。我回忆自己的童年,写成了《童年》,不过800多字,发表在《荆州日报》1996年的7月27日的副刊。也就在这前后,我的另一好朋友《荆州晚报》创刊,照样设有副刊。就是这《荆州晚报》副刊,成了我更开心的一片园地。
我开始认真捡拾自己的生活,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写成一篇又一篇小文章投递给《荆州晚报》副刊。那时候还没有使用电子邮箱,我是用信封一封一封地到邮政局去投递。每次去邮政局,我总是一种激动和自豪。有时,是去投稿;有时,是去领取稿费。虽然稿费不高,但对于参加工作不久的我也算是有着吸引力了。
我不停地向《荆州晚报》副刊投稿,文学作品一篇接一篇地发表,我收获着我的文学成果,积累着我的生活经验。随着在《荆州晚报》不断地发表作品,我的“名气”越来越大。曾有半年,几乎每周在《荆州晚报》副刊上都可以见到我的作品。有时,可能一周好几篇。在一个周末,我认真清理了我收到的《荆州晚报》样报,居然有30多份。1997年,我曾在《荆州晚报》副刊发表了《娃娃老师》《爬墙虎》等作品。2003年,成为我在《荆州晚报》发表作品的爆发期。在这一年里,我在《荆州晚报》副刊发表了《爱,没有号码》《留一点余地》《家有剩饭》《不要让自己太轻松》《骑好人生的自行车》《翻过日历》《最美的歌》等20多篇。
不少人见了我,总是称赞着这个会写文章的年轻人。我只是笑笑,因为,我不满足了,我内心的文学梦开始滋长了。我在《荆州晚报》副刊成长了,我的作品面向全国,成为2004年全国报纸副刊最热门的写手之一。那个时候,很多人知道“陈振林”这个名字,是从报纸副刊或一些著名的文摘刊物上知晓的,却不知道这个“陈振林”其实就是《荆州晚报》的一个年轻的老作者。再后来,我写小说写其他文学作品,在全国极有影响的《人民日报》《北京文学》《福建文学》《读者》等报刊上发表作品,成为了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先后出版了19部作品,获得冰心儿童图书奖,成为了所谓的“作家”。现在回想起来,我当年在《荆州晚报》发表作品的经历,是对我有着深远影响的。
向《荆州晚报》副刊投稿,我知道了一个编辑的名字,“柳红霞”。我没有见过她,我猜想应该是和红霞一样美丽的女编辑。当年我想见她,现在,也想见她。
陈振林,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得者,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叶圣陶教师文学奖获得者,“青铜骏马”文学奖获得者,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作家,上海图书一等奖获奖作家,“中国好故事”获奖作家,“百年百部故事经典”作家,全国第二届吴伯箫散文奖获奖作家,第十四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大奖获奖作家,《北京文学》“重点推出”作家。20多篇小说入选中、高考相关试卷,300多篇(次)作品入选各种选本。在《北京文学》《小说月刊》等刊物公开发表作品百万字,出版文集《阳光爬满每一天的窗子》《父亲的爱里有片海》等十九部。《读者》《意林》《文苑》《百花园》等刊签约作家。
陈振林文字工作室,是陈振林文学创作与教学写作的自由天地,原创高效撰写各类文字(小说、散文、剧本等文学作品,教学论文,报告、总结、交流材料等公文,演讲稿、广告词、企事业文化整体构思等实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