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关于“古董茶”的悖论
今天香港《大公报》节录刊登了这篇文章。
香港《大公报》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老茶的文章,无奈在茶圈工作有些话不当说或者不能说,最近总算提前退休了,成了一个普通的喝茶人,也就没有了顾忌。中国人喝茶,不知道当下为何兴起了一股老茶热,继而想奢侈地喝一回所谓的“古董茶”。茶叶作为食品,一定会有保质期,两年、三年,还是多少年,吃进肚子里的食品,事关健康安全的问题,很多时候,人们对老茶的认识是偏面的,甚至是反智的,茶界一直不敢正面回应“越陈越香”这个概念到底有什么可以令人信服的逻辑和科学依据,对百年前的古董老茶,拿到今天的茶桌上,喝的究竟是树叶的风雅还是茶汤的金贵?品饮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是几万元一泡的奢侈吗?还是可以作为炫耀的谈资?
题目改为《老茶与理性》
香港《大公报》2021年8月11日刊登的我的文章
在茶协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自己感觉本人的味蕾特别迟钝,算是特别不适于品茶或品老茶的一类人,我很少在一些老茶品鉴会上发言,恐怕自己说错话,或者触碰到敏感的话题坏了茶人的心情,但我对老茶一直是抱着欣赏和谨慎的态度,近年来研习老茶的人多了,但学术研究相对还是滞后,中国茶有近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但找不见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士夫阶层喝老茶的文献记载,他们都爱喝茶,以致于北宋的末代皇帝还亲自撰写了一部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乾隆皇帝更是说出了“君子不可一日无茶”的名言,但他们都是只喝当年新鲜的明前茶。
近六十年來,我记得人生第一次喝到第一杯茶的那一年是我十三岁的时候,为此,前几年我还专门写了一篇回忆文章《人间真味--阳羡茶》,刊发在《大公报》的副刊上,唐代茶圣陆羽在江浙两省交界的顾渚山和金沙寺里完成了历史上第一部有意思的著作《茶经》,而且他发现阳羡茶(宜兴旧称)可以贡上,在他的举荐下,当时朝廷每年举行的清明茶宴就是用宜兴的茶--阳羡茶,并诣派当时的大诗人杜牧一度赶往宜兴督制生产茶叶,清明节前一定要把当年新鲜的茶叶制成龙团凤饼用快马送至长安,世称急程茶。直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提倡茶叶冲泡品饮的方法品饮,才一改过去的煮茶煎茶繁复的饮茶方式,让茶更方便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也正因为茶叶品饮方式的改变,促成了宜兴紫砂壶的诞生并有了近六百年的发展历史,自从有了紫砂壶,我们的茶香才更具人情味。
顾景舟:碗灯壶
我们再回到目前流行品饮老茶这个问题上,自进入新千年后,市场上刮起了一阵喝老茶的风气,如今的茶城,十有八九都在经营普洱茶,在普洱茶界已经约定俗成了一个理念,十年内的茶称新茶,谓老百姓的口粮茶,十年至五十年的称中期茶,是白领人士喝的精英茶,五十年以上的称老茶或古董茶,乃有钱人喝的贵族茶,只有所谓五十年以前的印级茶、百年号级茶才能称之为老茶或古董茶。五十年前的茶叶放到今天,也许少之又少,既使有表面也碳化成一沫灰了,当时可没有越陈越香的说法,能留到今天,必定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好的包装,藏到今天已十分稀罕,民间收藏更是凤毛麟角,但市场上却有人竭力追捧,这几年好像给人的感觉是越喝越多了,这不,上海今年又破获了十多亿元的假老茶,这几年来广州、北京、深圳等地茶叶专业批发市场有人涉案卖假老茶的新闻时有耳闻,要知道,在过去那个年代,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藏得起茶叶泥?
但不管怎么说,老茶一定会有留存下来,或许是某种原因,放在老屋角落里的茶叶被遗忘,如前些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整理库房时被发现的几砣一百多年前的普洱茶成为了真正稀罕的古董,可以作为考证考据的标本来研究,不过,今天的普洱茶市场出现了“无古不普洱,无普洱不老茶”的现象比比皆是,理知的人绝不会认为有这么巨大的存量,无法溯源,除非是挖墓从棺材里面翻出来的,否则,肯定会有真赝的问题。有业内同事开玩笑,包括中期茶在内,市场上99%都存在一定制假售假的问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云南普洱茶厂的老工人老厂长还健在,连他们都没有听到过或看到过的臆造老茶在市场上层出不穷,而且多用铁模压饼,据他们说,当时铁模压饼生产的都是劣质过期陈茶回料生产,由于原来茶叶中的胶质状物质流失,用石模压饼容易松散,故用铁模机械压饼才能成型。如今多是把年限不到的茶饼重新蒸青做仓做旧来充老茶售卖,所以,铁饼类的中期茶、印级茶要格外小心,作伪赝品实在很多。
六星孔雀人为炒到90万元一饼
老茶的价格这几年象乘上了火箭一样蹭蹭地向上冒,上世纪初的老字号出品的“号级茶”卖到了几百万元一饼,五、六十年代的“印级茶”也卖到了一百多万元一饼,八十年代末的一款生茶,由于取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八八青”而引人注目,一饼也被卖到了二十万元以上,2003年的一饼400克六星孔雀普洱生茶居然被炒高到90万元,前两个月去参观一个香港茶商在深圳的库存,保守估计,按当下的老茶行情不低于20亿元人民币,茶叶被披上了金融的外衣,赋予了奢侈品的属性,于是,让更多人对投资茶叶趋之若鹜,让更多先富起来的人一掷千金,树叶终将变成了金叶,这个现象也成为了“中国特色”,我想,与几百年前荷兰炒作郁金香事件如出一辙。
看到一家自媒体有这样一段论述:我们不可否认老茶的真实存在,但他们真实存在的几率到底有多大?多年来,关于老茶的存世量与年份真伪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历史的真相和虚构的谎言夹杂在一起,真假难辨,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号,其背后隐藏的诸多集团的利益。确实,云南产区与华南销区包括港澳台地区新马泰地区,以及内陆北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普洱茶的品评有着不一样的说法,甚至有完全对立的说辞。
老茶有没有品饮价值,有多少品饮价值,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对于老茶,这几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炒家制造了“越陈越香”的概念以后,不断有人让这个概念上升为理论灌输给喝茶大众,加之现在大型拍卖活动,把一些老茶如明星一样吹捧,成交价格之高令人匪夷所思。但也有很多人十分理性,有一位良心专家曾经说过:“为什么越陈越香?无非用这句话推广一个谎言,为推销他们所谓的“老茶”制造一个噱头。”那么茶界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相信、默认、容忍、甚至纵容这些所谓的老茶呢?很大程度源于一种“炫富心态”在作怪,东西贵,自然就有炫耀的资本,把老普洱茶说成是可以喝的古董,制造一种普洱茶文化,与精神鸦片一样麻木消费者。
以“越陈越香”这一口号而赢得普洱茶市场的,品老茶在华南地区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但请大家想一想,茶叶属于食品,并且是营养丰富的食品,科学研究证明,茶叶内含有机营养物质和芳香物质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挥发衰减的,从生物工程学的角度看它是各种微生物的优质培养基,只要温湿度适宜,空气中各种随机散落到老茶上的微生物都会大量繁殖,但用现在崇拜老茶的人的话来说,几十年上百年的存放过程中只有益生菌能在老茶中繁殖,而有毒有害的微生物不会在茶叶中繁殖,难道茶叶也有智慧区分敌我的本领?茶商所推崇的樟香、沉香、药香、木香很可能很多是发了霉的“脏香”。近年来,关于老茶有益健康的检测数据、临床研究、科学报告等文献几乎是一片空白,研究的人不少,论文成果却一篇也找不着,基本是一帮茶商在翻来覆去重复着神农本草荼除七十二毒的药用价值被扩大化、妖魔化,绝对没有什么新意。
中国人喜欢讲故事,譬如我想把茶叶卖给你,你不想买,我就把它讲成是古代帝王将相喝过的,或者是国礼送给某某外国政要的,你一信,你就不仅想买,而且还要出高价买,这就是如今十分盛行迷信喝老茶古董茶的缘由,但要我说,这几十上百年的老茶在吃进肚子之前,先去检测一下再喝不迟,不做小白鼠,安全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