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315

继续俺的涉黄之路。

有了不止一件的黄花梨家具在手之后,心思有点活络了。

于是就想到了足不出户也可以知天下事的互联网。

大概在2005年末,或者2006年初,开始上网“读书”。也就是这个时候,在下心目中的“黄花梨先生”杨波,一手把海黄捧上了天。2009年,在下的“林海微澜:黄花梨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

黄花梨这一轮回在中华大陆的喧嚣尘上,是最近不过十年的事情。且简单地回顾一下这几年来围绕着黄花梨这一主题所发生的几件大事。公元2005年7月,北京元亨利的黄花梨木制中堂家具四件套,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整套家具包括:条案,方桌,四出头官帽椅一对合共四件。这一行为据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收藏当代制作的古典家具仿品。从此启动了新世纪的黄花梨神话。随后首度登陆大陆的的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俗称:奢侈品展)Top Marques于2005年10月在上海举办,元亨利出品的黄花梨家具以1200万的高昂价格落落大方地被劳斯莱斯,法拉利等外来豪华品牌拱卫着,成为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2007年元月在北京发生的让人匪夷所思的黄花梨换金条之举以及2007年四月温州奢侈品展上6800万元标价的元亨利黄花梨家具,不过是余波荡漾。发轫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包括了中央电视台与新浪网络等各路主流精英媒体媒介的大力推波助澜下,元亨利在区区三两年的时间里不仅成功地以中华文化传承与爱国主义的名义把黄花梨的价格推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位,还极大程度地把这一尘封已久的木材概念深入推广到广大百姓的心中。一方面是价格的不断高攀,另一方面是黄花梨这一概念的街知巷闻。公元2003年12月3日,荷兰王子约翰佛利苏亲临北京颁发2003年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时在介绍获奖人时有这样的陈述:他的创造性研究已经向世界证实:如果没有王世襄,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处在被埋没的状态”。为耄耋之年的王世襄先生带来这一青史留名的文化荣誉的作品,是老人于公元1985年9月在香港出版的《明式家具珍赏》以及随后在1989年面世的姊妹篇《明式家具研究》。八十年代的中国大陆有一个很特别的文化现象:墙内开花墙外香。王世襄先生的两部大作带动了境外的中国古典家具浪潮。公元2003年9月,《明式家具珍赏》在中国大陆正式出版,在香港版本面世的十八个春秋以后。可以这样说:没有(王世襄)明式家具,就没有黄花梨(传奇),反之亦然。基本上可以这样理解:中国大陆市场的古典家具主题与黄花梨关注,2003年是一个群体的元年。公元2000年5月19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研究所教授杨家驹先生主导的中国红木国家标准成文并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于公元2000年8月1日实施。杨氏红木国标涵盖五属八类33种木材。八类之中的香枝木类,就是俗称的黄花梨。公元2000年的杨氏红木国标,是中华文化历史上第一次根据客观的自然科学分析与研究的实证手段来定义黄花梨这一名称。根据这一红木国标,俗称的“海南黄花梨”与“越南黄花梨”,分别对应为主要产地为中国海南的降香黄檀与亚洲热带地区(主要为中南半岛)的香枝木。黄花梨的轮廓,从此有了一个大概的范围与界限。

++++++

上网不难,先谷歌,再百度,于是头一个去处,叫做3223. 那时候的红木网络江湖,3223是带头大哥。

3223是《中国红木古典家具》老板赵夫瀛的大本营。国字号,于是居高临下,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今的3223早已风华不在了,从前的痕迹,也随着一而再再而三的改版而面目全非。只隐约记得:在下当初在3223曾发过帖子说“绿檀”,不成想竟然有来自京城的自称“龙顺成”老匠人跟了一句:“在故宫的到代老家具里见到有绿檀使用”。

于是啼笑皆非。。。。。。感动中,上下嘴唇合不拢。

这“故宫清代家具使用绿檀说”的胡话,后来自然被胡说者自己删除,不过看到这句胡话者不止在下一个,当时就有同好跟帖打趣:“呵呵,马王堆出土电视机了”。由此开始,在下对网络江湖的“此地无银三百两”之事后删帖,留了一个心思。

其实在下在3223说绿檀的时候,早早就做了功课并直白条陈:绿檀于1996年由台湾商人蔡德生先生第一个从南美洲引入大陆。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依然有人视若无睹,于是对后来红木江湖网络风云之“半文盲”现象的层出不穷,习惯成自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