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丨关于吃的往事
下班回家的路上,见一老太太在街头卖桑果,乌紫的颜色,尝一颗,有微微的甜味。这味道和颜色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小时候吃到的一种土名叫“马憋子”的野果的回忆。
说实话,“马憋子”的学名到底叫什么,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对山村孩子们来说是有着无穷的吸引力的,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快乐。每到春夏之交,长在山野里的“马憋子”果成熟了,状如黄豆颜色深紫的果实挂满枝头,酸酸甜甜的味道极是诱人。这时候孩子们便瞒着大人满山跑,就是为了摘“马憋子”果吃,吃得满脸满手乌紫色。据说这种野果微毒,不能多吃,否则会中毒。小孩子哪管这些,只图嘴巴快活!于是大人们便禁止孩子去吃,我母亲就是这样。可是大人的禁令哪里抵得住“马憋子”果的诱惑!我们还是一次又一次成功地躲过母亲的眼睛跑出去偷吃。才开始没经验,带着满脸满手的乌紫回家,于是免不了母亲的一顿骂。“吃一堑,长一智”,再出去偷吃,回家前就先跑到小溪边把手和脸洗干净。心想:这回妈妈该不知道了。不曾想我们的这点小聪明在经验丰富的妈妈面前不堪一击,妈妈发现我们出去很长时间,就已经猜到我们干什么去了,等我们一回到家,就质问我们,我们矢口否认,还伸出双手,言之凿凿地说:“不信你看我的手。”谁知妈妈这次不看手,而是命令我们张开嘴,这一下“罪证”就被妈妈找到了,在“罪证”面前,我们辩无可辩。原来再 “狡猾” 的孩子也斗不过富有生活经验的大人。
还有一种紫红色的野果,我们叫她“蒙蒙果”,这是比“马憋子”果还要好吃的野果,酸甜的味道,而且不用担心中毒,所以我们更钟情于她。因为“蒙蒙果”无毒,我们可以大胆地把她带回家吃,但又不能装到衣服口袋里(果汁染到衣服上可就洗不掉了),那时又没有方便袋可用,好在我们可以就地取材,即从桐子树上摘取叶子,在溪水里洗净,然后折成漏斗状,再用细竹签固定住,就成了装“蒙蒙果”最好的容器。小孩子之间往往会展开比赛,看谁摘的“蒙蒙果”多。有时候馋嘴的我们会吃得把牙齿酸倒,以至于吃饭都困难,这时又会招来母亲的责怪,说我们不懂节制。我们自己心里也是十分后悔。小时候的我们可不像现在的孩子,饭没吃好还有各种美味的糕点可以充饥,那时候每天能吃上三顿饱饭已经是很幸运的事了,哪里有什么零食可吃呢?这顿饭没吃饱,就得饥肠辘辘地盼着等着下一顿开饭时间的到来。就是这,还算是条件好的哩。那时不少家庭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条件差的家庭晚上是不吃饭的),假如中午没能吃上饭,就得饿到第二天,那滋味不是今天的孩子所能想像得到的。
正因为如此,在那个特殊年代,山野里长的各种野果实在是上苍赐予农村孩子的一种特别恩惠,她让置身于苦难中的山村孩子们体会到了甜美和乐趣。
说到吃的事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使我拥有一个相对幸福的童年,因此对于饥饿的痛苦体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但是,我身边同龄人的不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件悲惨的事情让我至今想起来都忍不住鼻酸眼热,那件事发生在我父母教书的那个村子里。有一户农民,家里的一个十来岁的儿子趁其父母到生产队干活的时候偷吃了一碗包谷糁,结果遭到父母的一顿狠打,这孩子一时想不开,就上吊死了。他的死不仅令其父母肝肠寸断,也让所有听说这事的人悲伤不已。记得当时我的父母也非常难过,他们感叹唏嘘良久之后教育我们一定要懂得生活的艰难,要学会惜福。我们那时还很年幼,对于父母的话似懂非懂,而对那个孩子的巨大同情和对死亡的恐怖却深深地攫住了我们的心,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无法快乐起来,总感觉有一块看不见的沉重乌云压在头顶、心上。一碗粗粮饭,一条年幼鲜活的生命,在不谙世事的孩童眼里,是无论如何无法划等号的。此前我的世界可以说是很单纯也很美好的,这件悲惨的事情使我的世界发生了改变。我意识到,生活中不仅有甜美,还有苦涩和无奈。
我想,四十岁以上的人,尤其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回忆起那个多灾多难、不堪回首的年代,一定会有太多的感慨。这又使我想起了2000年前后在武汉参加普通话培训时发生的一件事:课堂上老师以《妈妈喜欢吃鱼头》这篇作品为例训练朗读,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男学员读着读着,竟然当着大伙的面“呜呜”地哭了起来,把我们都搞糊涂了,后来他自己不好意思地解释说,这篇文章勾起了他对小时候苦难岁月的回忆,他妈妈为了儿子能够健康成长,把有限的口粮留给儿子,自己则靠吃野菜度日。
我二妈共有九个孩子。一对农民夫妇要养活九个孩子,这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二妈竟然做到了,没有一个孩子饿死,这也多亏我二妈“心硬”。为了孩子们能够活命,她规定孩子每天只能吃两顿饭,然而缺油少盐、稀汤薄水的两顿饭哪里能满足孩子们的身体之需呢?于是孩子们就不甘心,希望晚上多少能吃点东西。他们就不睡觉,坐那儿等,我二妈只好骂着打着把孩子们赶去睡觉,然后悄悄做一点饭她和我二伯吃。现在我想,她一定是不忍心叫孩子饿着肚子看自己吃,或者说,有饥饿的孩子在自己面前她一定咽不下去。但是她又明白,她和我二伯必须吃饭,吃饱饭才能拼命干活,才能保证孩子们不被饿死。在那个非常年代,我二妈不得不以非常之举带着她的九个孩子挺过了饥荒的威胁而全体幸存下来。
大凡是从那个艰苦年代走过来的人,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感受的,他们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也倍加珍惜和满足。相反,今天很多家庭的孩子,每天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换着花样吃,还不满足,还抱怨“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以至伺候孩子吃饭成了令许多家长头痛的事情。也难怪,今天的孩子从未品尝过“苦”,当然也不知道什么叫“甜”。
我想起了一篇文章里介绍的美国某幼稚园特意安排幼儿做乞丐的事情。在那所幼稚园里,都要安排一定时间让幼儿通过乞讨自己解决果腹问题。如果幼儿不愿乞讨或乞讨无果,就只能饿肚子。幼稚园借这种方式让幼儿体会食物的来之不易,体验饥饿的感觉,从而认识到有饭吃就是一种幸福。
我十分欣赏美国幼稚园的这一创意之举,中国的父母是否也可以借鉴呢?当然,不一定非要让孩子做乞丐,但可以肯定的是,让中国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们适当地吃吃苦的确是非常必要的。
作 者 简 介
高英,系湖北省房县第一中学教师,有近十多篇教学论文在《人民教育》《湖北教育》《班主任之友》《教师继续教育》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另有十来篇论文在省级教育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特等奖。工作之余,喜欢读书,也喜欢用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有小说和散文在本地文学刊物《神泉》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