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童年的腊月/石正祥

童年的冬天是漫长的,当严寒封锁了大地,雪花纷飞的时候,我们便放了寒假。腊月里天冷得出奇,雪后强烈的冰冻把所有的积雪都凝固了,但农村胡同里似乎比平常热闹多了些,卖豆腐、卖馍馍、抢剪子磨菜刀等遛乡小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乡亲们走亲访友和忙年的匆匆脚步,夹杂着爆米花时发出的气浪声和爆竹声,汇成了迎接新年的序曲。

男孩子耐不住寂寞,天一放亮,听见外面一点动静,就“呼啦”一下子都跑出了门,他们穿着单薄的棉衣在雪地里疯跑,叫喊着抢夺房檐前的冰柱,把短剑般的冰柱用力折断放到嘴里“嘎吱、嘎吱”的嚼起来,个儿小的孩子追在他们屁股后面跑,抢着掉在地上的冰块,他们的手冻得红红的,头上却冒着热气,胡同里的小道亮晶晶的像镜子面,他们排着队溜冰,不时有人摔倒又爬起来,引起伙伴一阵阵笑声,在冰天雪地里他们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并追逐着卖各种东西的担子凑热闹、嬉笑,直到大人喊着回家吃饭方可罢休。

女孩子永远是安静、听话的,她们老老实实待在家里,或赶写寒假作业,或帮着大人拉风箱烧锅、做饭,或喂猪、喂鸡……当她(他)们写完最后一篇作文,日历就翻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是鲁南农村的习俗,孩子们每人都会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叠糖”和爆米花,大人们开始准备“祭灶”、赶集备年货……

童年的我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大人们忙碌的身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能有些好吃的,就感到很幸福了。印象最深是观看母亲“酥菜”,即“过油”。只见母亲把土豆、山药、萝卜等去皮、洗净后切成条块,还有少些肉丁、肉块、小(河)鱼等,然后拌上面糊等调料后,放到油锅里炸,当“菜”放到油锅的那一瞬间,顿时会看到锅里的热油翻滚,不一会,酥菜会炸成金黄色,再用漏勺捞出,稍凉一会,母亲会给我们每人抓一大把,当接过香喷喷的酥菜,我们会狼吞虎咽地吃下去……但此时小孩子绝对是不可乱说话的,如“炸糊了”、“油冒烟了”等语。否则,定会被家长让一顿(训一顿)。当一大筐子诱人的酥菜炸好后,眼睁睁看着母亲把筐子用绳子拴好吊到很高的房梁上,留到过年时享用,并吩咐我们不能偷吃,特别是酥肉、酥鱼,数量不多,是过年专门“上供”用的,于是我天天盼着过年。

腊月二十四以后,父亲和哥哥们开始里里外外干打扫卫生,虽然当时住的土坯房、土质地,就连院墙都是用泥土“挑”成的,但每到过年时总是拾掇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自今我还清楚的记得当年“扫屋”时的情景,清晨家里人就开始忙起来了,往院子里搬东西,房间里家具不多,林林总总的杂物不少,我们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只见父亲和哥哥们举着一个大扫帚,在房间里上下挥舞,把一年所积累的灰尘都赶了出来……一切收拾完毕已到了掌灯时分,全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饭,母亲说这顿饭是犒劳大家的,所以很丰盛,有肉。

接近年关时,会有表叔、表哥等亲戚带着礼物来“看亲”,家里会用“丰盛”酒菜来招待客人,我们也会跟着美美地饱餐一顿。同时,我们还会跟着父母去姥姥等亲戚家走走……

童年的腊月是欢乐的,似乎所有的事都充满乐趣,童年的冬天比现在冷,但温暖甜蜜的时光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作 者 简 介

石正祥,山东滕州市人,钟情于地方人文历史的研究,从2008年开始从事业余创作,先后分别在《大众日报》、《山东能源报》、《枣庄日报》、《枣庄晚报》、《枣庄矿工报》、《枣庄人文》、《滕州日报》、《杏花文苑》等报刊、杂志、网络平台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人文类等稿件200余篇,约50多万字。其作品多次在其地方、企业组织的文学征文活动中获奖。2012年,由其编写的电视剧本《送节礼》,被枣庄市中台拍成电视贺岁短剧并播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