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辛斋:学易笔谈

   (一)上古之易

在上古之世,本无所谓易,然而后世的易,实本于伏羲氏。所以周朝官吏中掌太卜者有三易之称--周易、连山易、归藏易。溯自伏羲氏一画开天,其时虽无文字而以结绳为治,已有等秩伦纪可观。故于易繫辞传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种分析与今日地质、地文科学是可相媲美的,这种铁的事实,岂是欧洲上古时代野蛮酋长所能比拟的呢?伏羲氏教人以佃以渔。虽尚未脱游牧之风,但政治已斐然可观了。更何况八卦成列有形、有象、有声,实已备具文字之作用,继而重而形成六十四卦,益之以变化,固已肆应而无穷矣!故称伏羲之易为中国文化之初祖。

伏羲氏殁,神农氏继起,教人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并设立日中为市之制,形成贸易,于是由游牧时代进入农商阶段,进而政教并行,嚐百草以御民病,泽及万世。试想在那文字未兴之际能将政治办得如此成功,实有赖伏羲氏所遗传之卦象,继由神农氏增益变通而始能。因此相传连山易是以重根为首,根为山,故特称神农氏可能为连山易的创始者,尊名为「列山氏」或「炎帝」。

神农氏殁,黄帝、尧、舜继起,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时代至此,文明日进,制器尚象,人事日繁,旧有之八卦已不足以应用了,因此扩大卦象而成六爻,文字渐生,且有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之用愈精,吹律定声,民气以和。礼乐之形成又本于黄钟以定度量权衡。治曆法明时节,定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之用。绝地天通、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易之用大备。因此有人称黄帝之易为「归藏易」。取坤乾为首。尧舜继之,于变时雍,垂衣裳而天下治,以上的论述,让我们读读繫辞下传二章记载著上古进化之历史与三易之源流可以概见。此即上古易之大要。

 (二) 中古之易

夏易就是「连山易」,是继承神农氏之心法者,商易就是「归藏易」是继承黄帝之心法者。而周易则在祖述尧舜之真谛。易繫辞上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意指文王受纣王囚于羑里而演周易,而所谓的中古之易即指三代(夏、商、周)之易。

(三)三代之政纲本方易

盖一切制度文物皆出于易,故曰:「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易在三代,不啻是本政治之。夏朝崇连山易,故其礼乐政刑……皆以连山易为准则。商朝崇归藏易,故其礼乐政刑……皆以归藏易为准则。而学易须懂得变通损益的原则方能合于时宜。故要形成一时代的制度,必先统系分明而后才能纲举目张,有条不紊。然而自秦汉以来,皆将此本易经视为卜筮之书,无法得此治道心法,政失其纲也就必然了。

 (四) 学术之派别出于易

中国的学术虽有诸子百家之多,但以儒、道、墨三派为主。道家崇老子,而其思想则导源于博帝,所以自古「黄老」并称。墨家的思想则导源于夏禹,实滥觞于神农。而孟子时代那位主张帝王与民并耕的学者许行,亦属墨家的分支别派。而儒家系由孔子集大成,孔子又承文王之理,故知儒家之学出于周易,道家之学出于归藏易,墨家之学出于连山易,三家各有所本,各有不可磨灭之精神,于历代治世中捨其名而用其实者,不可枚举。而今,道墨之学与欧美哲学、科学有颇多相契合处,故研究者渐多,在「礼失求诸野」的状况下,愿伏羲之易能有大大阐扬的一日。

(五) 孔子之易

易经是本明道的典籍,五帝治天下以道,三王则以德,然自春秋时代五霸起,世运自帝降而王,王降而霸,道不明久矣!所尚者力,弱肉强食之风盛,人道几乎息于无形。因此孔子努力于赞易以存道,但道不可急功近利故特取中爻的「时、中」精神为真谛以明功,陈九卦以崇德(见繫辞下第七章),循序而进,由功而德几可近道了。

(六) 两汉易学之渊源

据说孔子传易于商瞿(字子木)系孔子晚年弟子,但商瞿的事略却不见于论语。商瞿传给鲁桥庇子庸,子庸传给江东馯臂子弓,子弓又传给燕周丑子家。子家再传给东武孙虞子乘。子乘传给齐田何子庄,共计六传。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易经被视为卜定之书,而免于劫。汉朝时田何传易给东武王同子中及雒阳周王孙、丁宽、齐伏生。其中王同子传给淄川杨何,丁宽传给同郡的田砀王孙,又王孙则传给沛县人施雠,施氏连同兰陵郡的孟喜及琅邪郡的梁丘贺形成有名的「三家易」,皆立于学官置博士,供当时大学的师生研读。系统如下:

施雠传给张禹、鲁伯。张禹再传给淮阳的彭宣及沛戴子崇平。鲁伯则传给琅邪郡的邴丹、伏曼容。

孟喜则传给同郡的白光小子、沛县的瞿牧及焦县的延寿,延寿终传给京房。

梁丘贺传给其子临,临传五鹿充宗,充宗传平陵士孙、张仲方、邓彭祖子夏及齐衡成长宾。

另外,东莱地区的费直,治易长于卜筮,其书无章句,仅以象、象、繫辞、文言来解释上下经,后来传给琅邪郡的王璜子中。另外还有一位沛高相治易,与费氏略同,亦无章句,但说阴阳灾异,自称涌出于丁将军,后来传绍其子康及兰母将永。(以上费氏、高氏之学,皆未立于学官)

综论汉代易学,以施、孟、梁丘三家为盛。京氏、高氏专言灾异。到东汉传施氏之学的有刘昆及其子轶。而传孟氏之学的有渥丹鲑、阳鸿任安。传梁丘学的有范升杨政、张兴、张鲂父子,但不太宏展。直到汉末唯独费氏易学最为盛行,诸如马融、郑玄、荀爽、陆绩、刘表、宋衷等大学者皆阐扬费氏的古文易。至于习孟氏之易的独有虞翻一人,而施、梁两氏之易已默默无名了。

(七) 晋唐间之易学

魏晋以后,青年易学家王弼之易,盛行于江左,王弼本系刘表之甥,刘表本是学费氏易的专家。但王弼之论易却不尽是崇尊费氏之易,他摒弃一切象数,专以玄理演绎,自称得意忘象,并分繫象、象诸传于经文之下,当时诸学者咸认为其法清隽新颖又不失简便,风行不已。到此时,施、梁诸家之易全部亡失了。而费氏易之古本亦有所淆乱,尽失其木来面目,但王弼早夭,二十四岁即死。故繫辞、说卦等三篇都来不及注解。后人就以韩康伯之注补编。

永嘉之乱后,中原板荡,战乱叠起,经典散失,直至唐朝后始掇拾烬馀。至此、六经本文虽幸而无缺,但两汉以来各家之师说传注,十亡其七八。唐代学者孔颖达注解易经,更崇王氏之易。因此,古易遂不可复见。还好,只靠个李鼎祚集注,掇拾残阙,搜集汉注三十馀家,始能窥管一斑,全豹之形,似尚可约略而得。因此后代学者欲研究汉学的,仅剩此线索,如清中叶的学者王念孙、惠栋、张惠言、焦循等皆本此蹊径,精研汉学,往往为弓单辞隻义,都不惜挥毕生之全力以赴。让郑氏、虞氏之易渐可懂,而施雠、梁丘之学说,终不获见于世了,惜哉!

(八) 宋人之易学

宋人讲易自司马光至程子,大抵不出王弼范围,周敦颐的通书发明了太极图,为宋代理学开先河,但与易学尚无直接的关涉。自从邵康节创为先天之说,取说卦传天地定位一章,安排八卦,谓之「先天卦」;又以帝出震之方位为「后天卦」,又以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根七、坤八为先天八卦之数,更反刘牧九图十书之说。以五十五数者为河图,四十五数者为洛书,是八卦之所自出,从此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而十六而至三十二而六十四来立说,这种说法与汉朝诸家完全不同,不啻在易学中另闢一新世界,可是在当时并不盛行,其好友司马光、程颐兄弟称其人格为「内圣外王孔孟殁后之一人」但不曾宏扬其易的新见地。直到南宋朱熹撰写周易本义一书时了才将河图、洛书与先天大小方图各图列于卷首,并著易学启蒙以阐明之,而后邵子之先天学便与易经相连缀了,历宋元明清皆立诸学官,甚至肯定这些图说为易经所固有的。这种说法虽经反对派抨击、非难,但由于其所论之理数出自天然,在种种的推算中又确有徵验,故终能有所发挥,独树一帜,与汉学家(即反对派)相对峙,邵氏诚为首功。

朱熹的周易本义一书颇能矫正王弼以来空谈玄理之弊而注意于象数,因此取用邵子之说颇多,但可惜的是他尚未能会通全意,明圣人立象之意,又泥于门户之见不能畅所欲言,而以「圣人以筮教人」为读书的要义,这就有如以璇矶玉衡为定南北方向之用之说法,把原义及其真谛说的太窄了些。

两宋之易学著作留传至今者颇多,因当时的製版印刷已是相当发达了,故今天的四库全唐、通志堂经解、纳兰氏的彙辑诸儒语录别集等,所蒐录的皆洋洋大观之易著。

(九) 元明之易学

元明两代之易学,没什麽新见地,大抵在程朱脚下盘旋为多,诸如元朝的熊与可、胡一桂、熊良辅、王申之、董真卿及明朝的黄道周、乔中和皆是杰出人才,但仍无法成一家言。只有一个奇特的来知德掘起于四川,用二十九年的苦功,写成来氏集注一书,风行整个大江以南,三百馀年不绝于世,虽其有关错综之论说,常贻人口实,然其取象说理,浅显明白,广加譬喻之法则胜人一等,初学者得此,尚不失为重要启蒙典籍。

(十) 清朝之易学

清代经学极盛,治易的专家有刁包、李光地、胡晓沧、胡渭、任启运、惠奇、惠栋、万年淳、姚配中、张乘差、彭申甫、等皆能独抒己见,各有心得。其他诸如顾亭林、毛大可、王引之等学者,虽不专治易,但对音韵、训诂、考据亦多所发明。又有焦循之通释、纪大奎的易问、观易外编等著作,一则宗崇汉学以串合六十四卦之爻象,无一辞一字不相贯通;一则议论宋学而能阐发性理,与六十四卦之爻象变通化合,这是历来讲易者所未有的。另外端木国瑚更冶汉宋之易于一炉,一一以经传互证,无一辞一字之虚设,比起焦、纪二氏,已是更上一层楼,为殿清季易学结束之大将。

(十一) 历代易注之存废

两汉之易注,永嘉之乱后,已无完书,虽经历朝好古之士,探讨搜辑,然皆东鳞西爪;除李氏集注外,其能集合成书者,不可概见。济南马竹吾旁搜博采,更于太平御览永乐大典与说文尔雅文选水经诸注,傍及内经道藏之所称引者,悉为编次,共得易部之逸书八十馀种,承学之士,亦可略得其梗概矣。魏晋以来,其完全无缺者,推王弼注为最古,今与唐代孔颖达之正义,陆德明之音训并传,与程传朱义,皆历代官书所刊布,士林所奉为金科玉律者,其馀唐宋诸家之易注,世罕单行,赖津逮汲古旷照汉魏诸丛书刊布,而以后之聚刻丛书者,必以易为甲部之冠,孤本祕录之籍此仅存者尚为不少。纳兰氏之通志堂经解辑刊易注至四十馀种,尤为各丛书之所未有,而清朝经解正续两编,选录当时之易注,亦皆卓然可传之书。综计清四库全书,易部所藏,都一百五十二种,其存自著录而无书者,约三倍其所藏之数,拙自学易以后,历年购求,所得已有四百六十三种,计四库所藏之一百五十二种购求未得者,尚有二十九种,四库存目所录已购得者,有七十八种,四库编录于道家及术数类者,如皇极洞淋、三易洞玑等计三十馀种,馀皆为丛书及家刻单行之本,而写本及拙所手抄者亦六十馀种,为日本人所著述者三种,嗣在广东上海苏杭扬州,陆续又得一百五十馀种,前后都六百数十种,以视历代经籍志及陈东塾朱竹垞所著录者,曾不逮十之三四,然就现世所有者而论,则已搜罗著差不多了。

(十二) 日本之易学

日本文学书籍大抵来自我国,因此很多我们已亡佚之书,日本尚保存的很多。于今虽举国喧嚣于功利竞争之途,学术之研究,尚不忘初祖,仍有多数之学子从事易经之研习,如东京设有易学会、易学演讲所并发行易学讲义月刊,其占筮亦尚用古法,甚至二千年来失传的揲蓍法,即能于日本买到揲蓍之器(注:揲蓍法为经学大师决大疑在用的),真所谓「礼失求诸野」,亦是维繫易学之一助。目前很多日本刊行的易学新讲义,皆是我国北宋人的著述,除四库全书有逻列外,馀者已乏刊行,而日本竟能大力发挥。于近年来日木出了一位易学大师高岛,其所著「易断」竟能于明治维新以后五十年间,内政外交诸大事均有占验论断,亦可观彼国之热潮了。

(十三)美国图书馆所藏之易

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四十万美金的预算,专为购买中国书籍之用,除前清殿版各书,为清政府所餽送外,其馀所采购之汉文书籍,亦有数千种之多,皆由日本人贩运,反而很少直接购自中国,到目前为止的图书数目竟然较四库中的易学书籍还多了好几倍呢!

(十四)汉宋学派之异同

自来论易,不出乎汉宋二派,各有专长,亦皆有所蔽。汉学重名物、重训诂、一字一义,辨晳异同,不惮参伍攷订,以求其本之所自,意之所当,且尊家法,恪守师承,各守范围,不敢移易尺寸,严正精确,良足为说经之模范。然其蔽在墨守故训,取糟粕而遗其精华,且易之为书,广大悉备,网罗百家,犹恐未尽,乃株守一先生说,沾沾自喜,隘陋之诮,自然出现。宋学正心诚意,重知行之合一,严理欲之大防,践履笃实,操行不苟,所谓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实承袭伏羲氏易经形而上学之极功,但承王弼扫象之遗风,祇就经传之原文,以己意为揣测,其不可通者,不惮变更句读,移易经文,断言为错简脱误,此则非汉学家所敢出者也,元明以来,两派对峙,门户攻击之陋习,虽贤者亦或不免,甚者以意气相争尚,视同异为是非。若蒙道学之假面,为弋名干禄之具者,尤不足道了。

(十五)坊本易经之谬

国学沦亡,书局尽废,坊间石印之易经,谬误尤甚,明、清刻本更有非驴,非马之怪象,公然流布,读者既不求甚解,当局又不加纠正,故当由主管单位或硕学之士斧正之方是。

(十六) 讲易家之锢蔽

历来讲易家,无论其为汉学,为宋学,而有一宗牢不可破之锢蔽,即将经学二字横梗于胸中,埋其庞然自大之身于故纸堆中,而目高于顶,不但对于世界之新知识,新思想,深闭锢拒,而于固有之名物象数气运推步之原本于易者,亦皆视为小道,而不屑措意,凡经传所未明言,注疏所未阐发的,皆视为妄谈、为异端,排斥攻击,不遗馀力,而不知易之为书,广大悉备,上自天地之运行,下及百姓所日用,无不弥纶范围于其中,孔子赞易已明白言之,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是书之所未言的,当求之于意,意有所未得的,当求之于象,象有所未尽的,当变通之以尽其利,而易之道始应用而不穷,今却尽反孔子之言,自傲道:「吾言义不言利,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目光之盘旋,不出于书外一寸,此易道之所以终古长夜的因由啊!

(十七) 今后世界之易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黄帝、尧、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盖民之情,恒厌故而喜新,厌则倦,倦则精神懈弛,而百事皆堕坏于无形,此蛊之象也。所以君子以振民育德而变化之,蛊成随,则元亨而天下治,随元亨利贞而天下随时,「随时」之意义重大,今日之时,五洲交通,天空往来,百业并兴,地宝尽发,所谓万物皆相见,其重明继照之时啊!离火之功用,徧于坤舆,极则为灾,或致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之占,果能神而化之,变通尽利,则将由物质之文明,而进于精神之文明,是明出地上,火地为晋,受兹介福(晋六二)之时。易道于此,必有大明之一日,吾辈丁兹世运绝续之交,守先待后,责无旁贷,亟宜革故鼎新,除门户之积习,破迂拘之谬见,以世界之眼光观其象,以科学之条理玩其辞,集思广益,彰往察来,庶五千年神祕之钥可得而开,兴神物以前民用,这些绝非孔夫子欺人的话。

(十八)新名词足与经义相发明

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民物之孳乳无穷,而象数之递演而递进,递进而递繁,无有止境故在黄帝之时演易,伏羲之八卦已不足用,乃益之以干支;文王演易,干支已不足用,乃益之以彖爻;孔子赞易,则彖爻又不足以尽世变物情,乃益之以繫辞十翼,今距孔子之世又三千年了,世界大通,事物之纷纭繁变,千万倍于古昔,而所用之文字,乃不能随世事递演递进以应所需,经典固有之字,因废置已久,不复为人所识的,十佔四五,故说易者,往往于易之一字一义,累千万言之解释,而仍不能明,建议不如假世界通用之名词以代之,以补文字之阙憾,而阅者亦能容易了解。岂非易之一助乎!如易言坤其静也翕,其动也闢,而翕与闢之义,以旧文字释之,则翕为聚、合,闢为开。一开一合,字义虽尽,而于易言闢翕之妙用,仍未著明,若假新名词来解释则「闢」就是物理学所谓的离心力,「翕」即物理所谓的向心力,凡物之运动能循其常轨而不息,皆赖此离心向心二力之作用,地球之绕日,就是此作用之公例。如此解释则深切著明,容易了解,不仅名词这样,新思想与新学说,足与易学相发明的甚多,愿能多加阐扬应用。

(0)

相关推荐

  • 这部书是汉代易学经典,无心插柳引发一段变革,近代易学大师推崇他

    焦延寿是西汉时代著名的易学大师,他本名焦赣,字延寿,他出身贫寒,但是却凭借自己的聪明好学,登堂入室,成为汉政府的官员,乃一方郡守. 他治理地方除了按照规章制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周易&g ...

  • 《周易》

    <周易>是三千多年前的一部古典哲学著作,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通过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发展为 64 卦以及对应的卦辞.爻辞,来阐述.解释和预测天地宇宙.自然现象.社会生活 ...

  • 易经、易传、儒家易学、道家易学、道教易学

    伏羲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都称易. <周易>被奉为儒经典,故有<易经>之名.<易经>即<周易>. 孔子述而不作.道不同不相为谋.令人生疑的是,孔子竟 ...

  • 周易杭氏学(清 杭辛斋)

    周易杭氏学 图书第一 <易>注自宋以前未尝有图也.逮周廉溪传陈希夷<太极图>而为之说,遂开理学之宗.但<图>与<易>犹不相属也.至朱子<本义> ...

  • 《学易笔谈》33-40

    转自:七星客的博客 [学易笔谈]之三十三     易道与八卦 内容提要:本文从易道的观点出发,探讨了八卦取象,说明用八卦取象的方法,无助于经文的解释,只能造成极大的混乱,而"八卦学说&quo ...

  • 《学易笔谈》9-16

    转自:七星客的博客 放弃它们的质,走到一起来,仅仅是为了寻找一个"公平的裁判".一个"标准的尺度",寻找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契合点,一当这个任务完成以后,变成了一个 ...

  • 为《周易》把脉、给“阴阳”点穴、抓“易”之根本,学易无难

    怎样学"易学"? 怎样学"阴阳"? 怎样学<周易>? 这是大问题,既笼统,又实际. 在回答它们之前,先要讨论一下: 什么是<周易>? 什 ...

  • 我们一起学易经(十四)

    第十三卦:天火同人 乾上离下 [卦名解读]此卦上卦是乾,乾为天;下卦是离,离为火.火性是向上的,与天相应,所以是同人.五阳会一阴,六二与九五相友,也是同人. [原文]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太川,利君 ...

  • 我们一起学易经(十五)

    第十四卦:火天大有离上乾下 [卦名解读]此卦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乾为天,与同人卦相反,互为综补.和同即能大有,大有促进和同,交互为用.离为火象征光明,金卦是光明在上,普照天下.而且,全卦唯一的阴爻位于 ...

  • 我的学易之路(四)

    月破 月破即月建对冲之地支,如正月建"寅",对冲地支为申(可参阅我学易之路<三>中配的十二支地支手掌图,记忆),那么申即为月破.其余月建皆仿此. 五行十二宫长生 十二长 ...

  • 陈春林|学易就是借假修真的参禅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悟道的过程.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这是初级次第. 就相当于绘画中的工笔.山和水,在修行者的眼中仅仅停留在本象层面.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是中级次第. 就绘画中的写意.山和水, ...

  • 我的学易之路(三)

    天干五合 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 十天干及十二支方位所属 甲乙寅卯属木为东方,丙丁巳午属火为南方,戊己辰戌丑未属土主中央,庚辛申酉属金为西方,壬癸亥子属水为北方 此掌图很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