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动物篇(黾)
蛙
动物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黾”měng,象形字,“黽”的简体字。甲骨文的“黾”,乃是一只青蛙的象形。《说文解字》释为:“黾,蛙黾也。”《尔雅·释鱼》则说:“在水者黾。”学者们认为:“黾”即今日稻田、池塘中常见的金线蛙。
金文和小篆的“黾”字承接甲文,但演变过程中,象形的韵味逐渐丧失,符号化逐渐增强,楷书繁体写作“黽”。因为此字书写时笔画不顺,电汉字简化方案中将其简省为“上口下电”的“黾”。
“黾”的本义为青蛙。由于这种小动物十分勤奋,每日苦苦地待在水边,一心一意地捕捉虫子,堪称农田庄稼的保护神,因此,人们用“黾勉”一词表示勤勉努力。如《诗·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不过,这里的“黾”应读作mǐn。“黾”字也是一个部首字,汉字中以“黾”为造字构件,大多都有类似于“黾”的形体,如“绳(shéng)、蝇(yíng)、渑(miǎn)、竈(灶zào)、鼋(yuán)”等。
古文释义
《唐韵》莫杏切,音猛。
《说文》鼃黾也。
《埤雅》黾善怒,故音猛。
又竹名。求黾。《管子·地员篇》在丘在山,皆宜竹箭求黾犹檀。
《注》求黾,亦竹类也。
又姓。汉黾初宫。见《印薮》。
又《广韵》武尽切《集韵》《正韵》弭尽切,𠀤音泯。勉也。
《诗缉》严氏曰:力所不堪,心所不欲,而勉强为之曰黾。
《孙季昭示见编》黾,蛙属。蛙黾之行,勉强自力,故曰黾勉。如犹之为兽,其行趦趄,故曰犹豫。
又《玉篇》眉耿切《广韵》武幸切《集韵》《韵会》母耿切,𠀤音鼆。义同。
又《集韵》《类篇》𠀤眉耕切,音盲。地名。
《史记·春申君传》秦逾黾隘之塞而攻楚。
《正义曰》黾隘之塞在申州。
又《广韵》《集韵》弥兖切《正韵》美辩切,𠀤音缅。
《广韵》黾池,县名。
《前汉·地理志》弘农郡有黾池县。
又《高帝纪》复黾池。《广韵》黾池,亦音泯。
又《韵补》叶名舌切,音蔑。
《后汉·桓帝时谣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淸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
《谭苑醍醐云》泥音涅。或音匿。黾音蔑。或音密。晋书作怯如鸡,盖不得其音而改之。按论语,涅而不缁,楚辞及史记屈原传,作泥而不滓。索隐曰:泥音涅,据此知泥有涅音,则桓帝时谣黾读为蔑矣。
《说文》从它,象形,黾头与它头同。
《徐铉曰》象其腹也。
《六书正譌》鼃本义借为黾勉字。别作僶、勔。𠀤非。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