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台》北府宰相萧思温遇害,三姐妹卷入漩涡,不存在的阴谋论
《燕云台》中萧家三姐妹的父亲,辽国北府宰相、魏王萧思温,陪同辽景宗耶律贤前往闾山狩猎,970年6月19日,在闾山突发事变,萧思温遇刺身亡。在电视剧中,刺杀行动牵涉多方势力,国舅萧海只及萧海里充当枪手,幕后更有南院枢密使高勋、守太尉女里兴风作浪。
肩负着为父报仇的责任,三姐妹身不由己地被卷入这场争斗,一路追究,又爆出身边人种种不堪真相。剧情可谓跌宕起伏。
在历史上,真实的萧思温及其遇刺又是怎样的呢?
一、萧海只及萧海里
萧海只、萧海里都是国舅,是皇后萧燕燕同族的兄弟。他们谋刺族叔的动机何在?
后族也是个庞大的群体,以萧为姓,实质上包括述律、拔里、乙室已三大族。即使述律一系,也是人口众多。表面上的亲属可能相差很远,或许只有些弯弯绕的血缘关系,其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
萧思温的发达,靠的是机缘及自己的经营。他青年时儒雅好学,在骑猎为生的社会显得卓尔不群,因而赢得了辽太宗的青睐,将燕国公主下嫁。
辽穆宗即位后,猜忌多疑,人人自危。萧思温却迎来了他的春天:燕国公主与辽穆宗耶律璟、太平王罨撒葛是同母所生,因而备受信任。
萧思温是公认的不知兵,却被赋予兵权,加为南京留守,负责南部对中原地区的作战。在与后周的战争中,萧思温畏敌如虎,丢失了易、瀛、莫三州。
军事低能并未影响他对朝局的精准把握。辽穆宗被刺后,萧思温敏锐地抓住机会,拥戴耶律贤,并嫁小女儿与之为皇后,自己的地位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更高一截。
萧海只、萧海里刺杀萧思温的动机,名义上用的就是嫉恨其才能不配为相。实质上,萧思温全家都获得了巨大利益,后族的其他支系却没能从中分得一杯羹。
就像皇族内部为权力争斗不断,后族同样有着权力及利益的斗争。970年10月5日,经三个多月的调查,萧海只、萧海里的行为被揭露,二人及其党羽被杀。
二、高勋和女里
高勋和女里与萧思温一样有拥戴之功,都是辽景宗耶律贤登基的功臣。他们被认为是萧思温被刺的操纵者。同样的功劳,萧思温所受的封赏显然远远高于二人,这构成了二人妒忌的起因。
高勋是后晋降臣,投辽后屡立功勋。辽太宗时就官至枢密使,受到重用。辽世宗时镇守南京,正是采用了他的计策,以疑兵使北宋放弃了预备在益津关筑城的图谋。拥立辽景宗后,被封秦王,又任南院枢密使。不知何故,高勋与驸马都尉萧啜里发生矛盾,试图毒杀对方,从而被放逐。
女里在穆宗被弑杀时,连夜赶到耶律贤处护驾,以500禁军护卫其安全,并拥戴其为帝。辽景宗即位后,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并任其为守太尉。女里并没有多少当官的能力,他最大的特点是贪婪,仗着与皇帝的关系,贪污受贿,肆意不法。
多行不义必自毙,因为在家中私藏五百副盔甲,女里被逮捕,审讯的官员又在他的衣袖中找到女里谋害萧思温的书信,978年,高勋、女里暴露,都被赐死。
高勋和女里也是史书上记载的幕后之人,但其罪状很牵强:事发8年后,女里还将罪状书信放在袖中。这一情节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因而,更可能是萧燕燕权力斗争的需要。
三、罨撒葛、耶律喜隐
《燕云台》中的大姐夫、二姐夫,剧中"真正的幕后黑手",其实与其岳父的死沾不上边。
太平王罨撒葛的确有谋反之举,却是在辽穆宗时期。他因不满其兄的残暴,有了谋反的想法,因而咨询司天魏璘,占卜了吉凶,从而事发被贬往西北边境戍守。辽景宗即位,他害怕受到牵连而逃往沙陀,后被召回改封齐王,972年生病而死。
在970年,宋王耶律喜隐并没有杀死岳父的动机。辽景宗即位,身陷囹圄的喜隐被释放,封为宋王。为了笼络这位叔父,耶律贤将皇后萧燕燕的姐姐嫁给他,也就是剧中的乌骨里,在现实中其出嫁在后。耶律喜隐的再次反叛,是10年后才发生。
结语:
热闹非凡的萧思温遇害事件,应该就是萧海只、萧海里的后族内斗,是利益不均衡的结果。
976年3月8日,耶律贤下诏,皇后称'朕':萧燕燕获得了与皇帝相同的权力。自此,耶律贤日常养病,而萧燕燕正式处理军国大事。978年除掉高勋和女里,应是其执政的需要。
罨撒葛、耶律喜隐参与到谋刺萧思温事件,则是《燕云台》剧情的需要:这样的内容更加紧凑和吸引人。这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毕竟罨撒葛有过谋反、耶律喜隐屡次反叛,多背一个黑锅对其历史形象也没有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