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禹胜:大能源观下的电力系统控制与保护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环境安全是生命延续的基本保障,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济可靠的电力支撑了能源安全及环境安全,更是对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持。
电网是电力传输及电力市场的物理平台,其稳定性的分析与控制一直被高度关注,但充裕性的分析与控制则长期被忽视。
南瑞公司在25年前创立的稳定性定量分析理论,至今仍在国际上独一无二。以此为核心技术,开发了广域监测分析保护控制系统WARMAP。WARMAP的防御范围覆盖了中国4/5的电网,已日常运行在:国调、南网总调、华东、华北、西北、江苏、四川、河南、广东、陕西、山西、安徽、云南、湖南、福建、新疆、上海、江西、浙江、贵州、宁夏、辽宁、吉林、内蒙、西藏、广西、云南、海南等28 个省级以上的调度中心。
中国在电力安全预警防御技术上引领世界,但是,至少在下述方面不能满足需求:问题之一,充裕性问题被粗犷处理为固定比率的备用容量;问题之二,即使对稳定性的研究也是在给定边界条件下,故不能真实反映上下游环节的变化对电网的影响;问题之三,缺乏对外部环节的自适应能力。
能源分为三个层次: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终端能源。电力流是一次能源与终端能源之间的绿色通道,但电力流毕竟只是能源流的一部分,即使在二次能源中也还有其它形式。因此,电网仅是能源网中的一部分。
1、综合能源网上游的变化对电力流的影响如下
1)系统的安全稳定性遇到新的挑战:可再生能源都难以直接输送及使用,需要通过电力转换;强间歇性及强随机性增加了不可预测性及不可控性;电网规模扩大化及结构复杂化使风险加大;潮流的不确定性大,难以预测,负荷峰谷差增大。
2)备用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调频容量、旋转备用、热备用、冷备用;降低运行经济性,甚至影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初衷;为满足上海183h/年的峰荷,所增输配电能力的年均利用率不到2%,因此适当容量的储能调峰效果更好;协调预测技术、需求侧管理、可中断及可调节负荷的作用。
3)需要强大的输电网及灵活的智能配电网。
2、《中国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路径研究》
国家能源局于2015年4月发布该报告,指出2050年中国终端能源消费量约为32亿吨标准煤,届时发电用的一次能源中化石能源只占9 %。其中:一次能源中的化石类能源仅占34%;终端能源中的电力占62%,比2010年高36个百分点;终端能源中直接消费的化石能源为9亿吨标准煤。
虽然我觉得上述预测有些超前,但不失为参考路径。
3、综合能源网下游的变化对电力流的影响如下
1)终端能源消费模式的改革。2)电能替代,用电量继续增加。3)用户高度参与:分布式发电,用户兼具发电和耗电双重身份;不确定性增加;也带来很大的负荷弹性。4)配网电力流成为方向不确定的双向流动。
4、能源的两个替代是能源安全及环境安全的必要条件,如下
1)一次能源中的清洁替代:2013年全球约77.9%的电力来自化石类能源;化石类能源日趋枯竭,环境压力日益加剧,清洁发电任重道远。
2)终端能源中的电能替代:燃料及动力类的终端需求都可以用电能替代;电能在终端能源的占比增加1个点,能源强度将降3.7个点;中国将从2009年的18.5% 增长到2020年的28.0%及2030年的32.0%。
3)非化石类能源成为终端能源的主要方式是发电:电能是联系一次能源及终端能源的高效、灵活而绿色的纽带。
5、大能源观下的备用调度
1)调频、旋转、热、冷备用的协调优化。2)大力发展各种储能技术及其综合应用,包括煤矿多层地下水库群的抽水蓄能。3)充分发挥煤电机组的运行弹性:支撑循环开停机;供热机组及非供热机组的快速深度调峰;与可中断负荷协调调度,以总风险最小为优化目标。4)必须仅靠一次能源-发-输-配-储-用电的时空协调:提高风电预报精度;完善风机并网技术标准;在更大范围内互联,特高压输电,智能配电网;科学地对待弃风弃光问题。
6、智能电网的框架并不能完整地反映能源革命赋予电力系统的使命
1)智能电网内涵需要深化:可再生能源在电能生产中绝对占优;分布式发电及分布式储能系统遍地皆是;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在电力负荷中占优时。
2)智能电网功能需要外延:更好发挥电能作为核心二次能源的作用;承担一次能源与终端电源之间大范围协调优化的桥梁作用;在确保电力可靠性的同时支撑大能源安全及环境安全。
3)需要更全面地概括能源革命及电力系统在其中的使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系统、一次能源、用电模式、基础建设、信息系统、科技、人才、博弈竞争、监管的交互。
7、研究智能电网如何在能源流中承上启下,兼顾左右
1)中国的RE将从一次能源的13% 增到2050年的66 %。2)RE在发电用的一次能源中最终将高于90%。3)电力必须适应并支撑大能源的变革。4)一次能源的清洁替代:化石类能源的清洁燃烧;非化石能源发电的大规模入网。5)终端能源的电能替代:大规模电动汽车与电网的互动。6)能源流与自然界生态自愈能力的交互影响。7)能源经济的安全稳定性。8)新术语存在合理性,但其内涵必须不同于智能电网。
8、各国关注着能源领域的顶层设计
1)美能源部2001年要求综合规划电力和天然气系统:高效、低投资、可靠灵活的集成能源系统。2)欧洲强调可再生能源(RES)的综合开发及利用:传统能源和RES的互补及优化;大规模RES与电网的协调;交通运输的清洁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协调。3)日本2010年提出电力、燃气、氢能、交通、供水和信息系统的集成。
9、大能源观
1)国网公司领导提出大能源观。2)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密切交互的能源、经济和环境安全。3)注重以电力为主的全方位的能源安全。4)电力可靠性与一次能源与终端能源的革命密切相关。5)智能电网清晰阐明了信息流与电力流深度融合的理念。6)进一步的拓展应从电力系统延伸到相关的外部环节:研究各种非电力环节对电力可靠性及经济性的影响;避免电力系统及电力市场发展中不必要的弯路;避免突发的极端事件引起长时间内难以恢复的大面积停电;也应研究电力如何更好地推动大能源及环境安全。7)需要从大能源观点研究电力流的上、下游。
10、大能源观需要信息技术与物理系统的深度融合
1)综合能源网是由物理系统(电网、气网、热力网、交通网)与信息网络构成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2)大能源框架中的信息采集范围大大超出智能电网。3)建模与分析涉及大量一次能源、市场、环境环节。4)决策与控制必须提高自适应能力,专用网的可靠性及实时性。5)决策支持必须面对多领域的风险管理及大量博弈行为。6)对社会开放的售电业务、新能源业务紧密融合互联网。
11、信息事件影响电力可靠性,需要专用网,但目前忽视了信息系统不可靠的影响
1)当前在线预警及决策中隐含的假设:所需信息都能及时采集到,并精确地反映系统状态;发生的事件都在预案范围之内;决策支持系统运作正确;运行人员头脑清醒;命令能及时下达,正确执行。
2)不了解信息系统可靠性与电力系统可靠性之间的关系:2003年9月意大利大停电反映了电网与互联网间的复杂交互;综合能源网基于开放信息网络,黑客入侵途径大大增加;综合能源网覆盖不同的物理系统,漏洞增加,防护困难;缺乏联合仿真的手段。
3)缺乏信息系统安全防御系统的概念。
12、开放的网络经济需要互联网平台,因此Internet与专用网两者都不可或缺
1)整合能源链中的清洁替代与电能替代;2)清洁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3)售电业务对社会资本开放;4)销售电力产品,经营绿色能源和碳资产;5)融资租赁业务为基础的金融业务;6)建设开放式平台,提高效益;7)Internet用于开放参与的场合,但信息安全及实时性较差;8)专用(通信)网用于对信息安全性或实时性要求高的场合,非开放式接入;9)Internet不能代替专用网,反之亦然。
13、大能源网vs智能电网
1)智能电网:电网本身就意味着互联及大范围优化电能,但未涉及与自然环境、一次能源、市场行为的交互。2)若新术语的内涵与智能电网相同,就无必要引入。3)研究的需求:从电能扩展到各种二次能源的综合;从二次能源扩展到其上下游,针对大能源;从物理系统扩展到环境系统及金融系统;从数学模型扩展到理性/非理性博弈。
14、信息网vs Internet
1)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的融合也要有相应的扩展。2)Internet是计算机按通信协议交互的一种技术:专用术语,如IP地址、路由器、通信协议等;可指定接受者,调度路径,可缓冲、存储或滞后传送。3)计算机通信除了通过Internet外,还有各种专用网。4)Internet不能覆盖全部的通信网。
15、信息能源系统vs Energy Internet
1)电力流服从的物理规律与信息流不同:电功率在任何时间断面上一定平衡;电力流服从Kirchhoff Law,不能缓冲或滞后;功率的不平衡只会发生在转子,而引起机电稳定性问题。
2)直购电(特定用户购买指定电厂的电能)仅能从市场结算的含义去理解,在物理层面上,不可能指定。
3)不宜用互联网的术语及规律来描述能源流:简单地将电网与信息网“一体化”只能引入困惑;不能反映一次能源之间,终端能源之间的互相转换;不能反映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及终端能源之间的关系。
4)需要拓展的概念是integrated(综合的),即使沿用“能源互联网”,也应读为信息能源网,不是energy Internet,而是comprehensiveenergy network 或integrated energy networks。
16、在大能源层次上研究充裕性和稳定性风险
自然环境、能源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人才环节、创新环境、基础设施、政策与监管的扰动都会影响供电可靠性。反之,电力系统的充裕性与稳定性也影响各外部环节。
应认真考虑极端灾害的风险,将停电防御范围相应扩大(研究其外部灾害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监测点及预测尽量推前,支撑早期预警),从大能源观点研究电力流的上下游,如:电力与一次能源及终端电源的交互,如何适应大能源变革?能源转换及储能技术的影响;针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分布发电、V2G及储能,要哪些外延?
利用风险观点协调安全与经济性,安全约束不再单独需要,量化分析是约束优化及控制优化的基础。
17、结语
1)综合能源网之类的新概念必须不同于智能电网,也区别于“Energy Internet”。
2)大能源观下,电力系统监控与分析的概念也需要延伸:电厂与电网,设备与系统,博弈与机理的交互影响;技术措施、经济领域与管理决策;能源、经济与环境的综合分析与控制;多领域、跨学科的系统工程。
3)自适应的多道防线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4)全面提升应对高风险极端事件的能力:勿以概率小而不设防,也勿因太自信而不思进;“XX年不遇”的准则并不科学。
(本文根据“2015第十届中国电工装备创新与发展论坛”会议PPT编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