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阳丨王家辿的秋天(散文)
在鹤壁市西北部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秀美的村庄——王家辿,它依偎在太行山的怀抱里,古老的洹河从村北峡谷口汤汤流过。这个历经600多年风霜的小村落,古朴清幽,静谧安详。
明朝初年,为了躲避战乱,王家辿的先人王氏四兄弟从山西洪洞外出逃难至此,见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且远离尘嚣,便决定在此扎根居住。他们用勤劳灵巧的双手开山采石,平整梯田,用一块块石头,一张张石板建起了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太行石屋。几百年来,王氏子孙们传承着先人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封闭的大山里顽强拼搏,繁衍生息,形成村庄,过着遗世独立的生活。
2013年8月,在全国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排查中,王家辿村榜上有名,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国家财政部联合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一时间名声大振。如今的王家辿已是全国著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几次想去王家辿均未成行,十月的最后一个周日终于和好友相约一同前往,去探访这个被誉为“太行山村风俗博物馆”之称的王家辿。
时过霜降,已值深秋,空气中流动着丝丝寒意。早饭后从新区出发,半个多小时汽车驶过鹤壁老城便进入深山区。一路上,随着海拔的升高,云雾逐渐散去,“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景象不时显现。公路两旁的群山已脱下翠绿的夏装,换上了色彩斑斓的秋日礼服,像一位韵味十足的少妇,释放出令人心动的成熟的美,理智的美……
进入王家辿村,首先看到的是依山势所建,错落分布在郁郁葱葱树木中的座座石屋。整个村子东高西低长约700米,一条两米宽的石巷蜿蜒曲折沿山势而下,算是村里的主街道了,从主街道分出的20多条小巷子像一条条丝线把全村的100多座院落连在一起。走在村子里随处可以看到石臼、石碾、石磨、包括吹米糠用的石风车等传统的生活、生产器具。当地有一句话叫做:“石碾石磨石头墙;石桌石凳石头炕”便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如今这里的人们仍保留着最传统的扁担挑水、柴火做饭、石碾碾米、赶驴车走亲戚等生活方式。村里的石屋大多是明、清、民国时期建造,风格质朴,布局俨然。其中,王来锁旧宅,建于1646年,距今已有373年。它与建于1662年的王合生家院,建于1680年的王用来家院,建于1700年的王德昌家院和建于1690年的庙院等5处老宅,在鹤山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均被列为新发现。漫步在窄窄的石巷里,我们一边走,一边看,仿佛在穿越一条连接远古的时空隧道,这条隧道不仅记录了王家辿人关于过去与现在酸甜苦辣的生活味道,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血缘亲情的凝聚和抱团生存的力量。这也许就是王家辿人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中生生不息的奥秘。
在主街巷拐弯处一座石屋墙上,并排挂着三块牌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块是鹤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另两块分别写着“汤阴县第一个抗日政权村”、“汤阴县政府临时办公地”。此房主人叫王小根,是抗战时期村里发展的第一个共产党员。我心里思忖着,这个封闭的小山村莫非与抗战有某种关联?我们慕名找到了村里的退休教师王楼生,他算是村里的文化人了。这些年,他一直在整理王家辿村的史志资料和王氏族谱,还义务为游客当导游。我问王楼生牌子上写的事和王小根怎么成为村里第一个党员的。谁知这一问,竟揭开了王家辿村尘封70多年的一段保家卫国,可歌可泣的悲壮往事。
1943年春,八路军太行军区七分区第34团,由团长蒋克诚率领开赴此地,首先在深山区王家辿,东西齐,西顶村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发展农会会员190多人,自卫队员120多人。在王家辿村建立了汤阴县西部第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村政权,成为我党在汤阴领导抗战的立足点。从此,王家辿人和其他解放区人民一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支援抗战运动。他们积极筹措军粮,正当支前模范,踊跃送子参军。为全民族抗战做出了不灭的贡献。村里的王小根,王金山等就是在那时加入共产党和参加八路军的,抗战胜利后,王小根留在了地方工作,王金山又随着大军南下了。1943年秋天,时任汤阴县二区区长的郭陶康率领8名工作队员来到王家辿村开展筹粮工作,他们完成任务返回途中,在距王家辿北8公里的雪花洞被敌人抓获,穷凶极恶的匪徒将郭陶康及8名工作队员活活埋掉,制造了震惊解放区的“雪花洞"惨案。雪花洞事件之后,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巩固解放区政权,上级又派来武装工作队进入王家辿村。出于安全和保密,工作队白天在村里工作,晚上住在距王家辿村南2公里的一个叫黑沟的山洞里。因为山洞有两个进出口而里边相连,当地老百姓都把这个山洞叫做“牛鼻窟窿”。谁知过了一段时间,还是被狡猾的敌人发现了,敌人在半夜包围了山洞,用大火将三名工作队员烧死在洞里。说到这儿,王楼生声音有点哽咽。他长叹一声:唉——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呐!他们都没有留下姓名,也不知道他们家是哪儿的。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帮烈士找家,可都没有结果。还有我们村的王金山,日本投降后,随着部队南下了,70多年了也没有一点音信,可能和牺牲在我们这儿烈士一样,成了无名烈士永远留在了他乡。听着这悲壮、震撼的往事,我的心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喉头阵阵发热,再也没有心情欣赏传统村落的古韵和品尝地道农家的美食了。
巍巍太行山,处处埋忠骨!新中国成立后,王家辿人没有忘记那些长眠在这里的英烈们,每年清明节,当地学校的师生和百姓都会自发地前往雪花洞、黑沟缅怀先烈,悼念英灵。他们还把黑沟改为“英雄沟”,把“牛鼻窟窿”改为“烈士洞”。午后,我们驱车来到烈士殉难地——黑沟。黑沟其实就是太行山中一条断裂大峡谷。我登上峡谷边一座高高的山顶,俯瞰四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沟壑边、峡谷旁层林尽染,一片片金黄色的野菊花在萧萧的秋风里竞相绽放,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扉的芬芳。我心中油然想起伟人的一句诗:战地黄花分外香。遥望远方,秋阳下的太行山峰恋叠嶂,绵绵不断,更显得巍峨、雄浑、古朴、苍凉。回望王家辿,它依然静静地依偎在大山的怀抱里,还是那么古朴、静谧、清幽、安详。
秋风瑟瑟,雁阵南飞。好一幅叶红菊黄的秋日画卷!透过这幅五彩壮美的画卷,我看到了另一个王家辿,一个令人起敬的,英雄的王家辿!
作者简介:
申明阳,河南浚县人,曾服役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某部,现在鹤壁市自由职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