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与文化
仁者乐山,文人爱石,赏石艺术的载体源自天地之功,其审美精神崇尚道法自然。赏石艺术的审美和形式也在不同时代经历了重要的突破和发展。
当前,赏石文化的发展正处于一种创新开拓、异彩纷呈的繁荣阶段,传赏石文化以石喻人、寄情于石的雅趣得以传承和开拓。所以,探究和梳理这些不同时代在文化、审美、形式、观念等方面的突破,对当前赏石艺术发展自身的定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赏石文化始于春秋,距今有3000余年。先秦时期的儒家把道德品质比作自然山水,山水被人们赐予了伦理符号色彩,到了魏晋,“比德”学说被彻底打破,人们于外挖掘自然之美,于内挖掘人格之美,两者呼应,交相辉映。
《世说新语》中这样描述:“羲之风骨清举”,晋朝的人将人的品质和“风骨”相系,“风骨”成为一种美学概念。唐诗中的“寒姿数片奇突兀,曾作秋江秋水骨”是将奇石和风骨相系的创举,渐开“文人石”审美之先河。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成为宋朝赏石的主流人群,涌现了大量关于赏石的专著;
米芾建立了相石理论:“瘦、透、漏、皱”,非常流行以奇石作文房清玩。文人园林出现,展示了宋代园林的新水平,继承了晋人对风骨的表现,强调意境,着重渲染“神似”,奇石成为一种常见的造园材料。宋徽宗的“艮岳”即为一个意义非凡的宋代园林。
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了山川的动势与气息,明代,赏石文化深受雅致精巧的审美理念陶染,江南地区的园林日趋精巧,重视“壶中天地”“芥子纳须弥”的空间之美。明代晚叶的文震亨在《长物志.水石》里这样描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可见其以管窥天的境界。
文人“袖里乾坤、瓶中天地”的审美趣味也让文房清玩的顶峰时期,器物的形制强调古朴典雅的气息。由于室内家具、陈设力求精巧和平稳,出现了较多的平底横卧的赏石与拳石,日趋精巧。研山在文房清玩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研山中的精品仍是灵璧和英石。研山多精巧,置于案上,用作砚或者是和笔砚纸墨相伴,以小见大,展现了文人之赏石观。
创中国古代书画的世界纪录的《十面灵璧图》,从十个相异的视角来展现非非石,正是这种面面可观,面面皆奇的特点,让不同的人赏石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奇石不同的神形,这种让赏石艺术开放性的艺术解读得到至高的颂扬。
当代的性质色纹韵的赏石理论极大拓展了赏石艺术的表现力,观赏石收藏已经不在局限于少数文人的寄情之物,正越为艺术界来越朝着精英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与着主流艺术界逐渐接轨,观赏石的展览、展示、交易、创新的提升,也标志着自然物品与艺术品界限被打破。